劉慶龍
摘要:2020年8月末,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第三期支教活動正式啟動,在北京教育學院教育管理與心理學院名校長項目辦副主任、會東縣教體局掛職副局長鄭璐博士的指導與安排下,來自全國八省市的16位支教教師正式組建成會東縣第三期支教團,我被任命為支教團團長。四個多月的支教生活,在北京教育學院基地的正確領導下,在八省市名校長工作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支教團16位教師牢記使命與任務,不忘責任與擔當,圓滿地完成了支教任務,向上級組織及會東教育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關鍵詞:支教;涼山;會東
走過的是歲月,留下的是足跡,涼山支教,我們攜手相伴,一路走來。留在四川省涼山洲會東縣的,有我們共同揮灑下的汗水與奮斗的足跡;縈繞在心頭的,是對會東教育的不舍與不變的情懷……
一、率先垂范,勇于擔當,促團隊成長
1.以身作則,互助同行,齊頭并進
會東縣第三期支教團的16位教師來自于全國不同的八個省市縣,工作方式、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等都不盡一樣,如何使大家擰成一股繩,形成凝聚力,具有戰斗力很關鍵。如何做好本職工作,領導好這個團是開展好支教工作的首要任務。我深知帶好這個團,首先就是要讓大家信服我這個團長,而模范帶頭作用是樹立一面旗幟的關鍵。為此,要求大家做到的,我首先做到,比如:為了對會東縣各自受援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我結合自己支教的學校實際率先做出幫扶方案、計劃等,提供給大家參考,為大家拓展思路,尋找幫扶突破口;支教團里的教師誰有生活中的困難或工作中的困惑,我第一個站出來幫著解決……
每一次的率先垂范,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怎樣做好自己,大家心里有數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與磨合,支教教師之間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大家和睦相處,真正的融為了一個大家庭。人在一起是聚會,大家的心在一起,才是一個健康向上的團隊。大家的和諧相處,也為后期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定期團建,以老帶新,共同成長
第三期支教隊員有11人為新成員,為了使新隊員充分融入當地的工作與生活,快速進入工作狀態,第三期支教團每周周五晚上定期召開團建會。會上,新隊員暢談工作困惑、疑問、感想等;老隊員介紹工作、生活中的注意事項、支教先進經驗做法等,為新隊員排憂解難;支教團各分管干部總結本周的工作,并對下一周的工作進行部署;中學與小學教研組會后按時開展教學教研,大家在一起分享成功的經驗,探討創新幫扶工作思路等等。每周團建會的定期召開,把支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匯總、梳理,發現問題,大家群策群力,及時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并總結分享幫扶經驗,為下一步工作的有效開展指明了方向。而周末的偶爾爬山、聚餐等活動,更是讓大家彼此之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了解,友情日益加深,為團隊的和諧健康向上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開展活動,發揮作用,成效顯著
1.會東講堂,論壇講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會東縣政府及教體局領導為使支教教師本人及原所在學校的先進經驗做法在會東縣繼續得到有效借鑒與落實,積極籌劃了會東教育大講堂。支教團也積極響應會東縣委縣政府的號召,精心準備,積極參與大講堂活動。截止目前,支教團共有6位教師在會東大講堂上做講座,他們的講座,精辟的理論與生動的案例相結合,用事實說話,用過程證明,效果良好。6次講座,輻射到全縣13所中學、51所小學,大約有1000余人次教師在講座中受益。
2.送教下鄉,有效輻射,優質資源共享
為了使會東縣城下面的學校也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會東縣第三期支教團也積極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支教期間,先后送教到會東縣野租小學、大橋中學兩所學校,輻射聽課領導教師達到300余人。在野租小學,我為全體教師做了題為《執著的堅守》業務講座,講座中理論與鮮活的案例相結合,切實農村小學實際,切準農村小學的弱點精準施策,老師們都表示受益匪淺。支教團老師還為孩子們上了二節公開課,效果良好。在送教大橋中學的過程中,既有專題講座,又有公開課,講座和課堂教學展示均收到了預期效果,反響良好。
3.搭建橋梁,請進來走出去,促進成長
為了充分發揮北京教育學院所屬各名校長領航工作室示范引領作用,我還組織支教團成員加強與各自所屬的名校長之間的聯系,為名校長學校與會東縣各受援學校搭建了請進來、走出去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平臺。
本學期,吉林省張潔名校長工作室的張潔校長,帶領本校10名教師來到會東縣開展送教活動。在支教團教師林桐宇的聯系下,廣東佛山的黃新古校長也帶領工作室10余名成員來到會東開展了送教活動。兩次名校長送教,受到了會東各界的贊譽。
三、勤于總結,注重宣傳,圖文并茂,影響深遠
1.為了便于對自己的工作及時進行總結,支教團成員每周一次總結,形成書面材料,具體包括:本周亮點工作、具體工作過程、效果反思、下周工作計劃等內容。由于及時總結反思,支教教師能迅速調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等,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2.為了把支教團的亮點工作及時廣泛地開展宣傳,擴大影響,也是為了更好的對受援學校進行宣傳,本學期支教團宣傳組繼續進行了簡報的出版,每周各校都有亮點工作展示,題材新穎,內容簡潔明了,如吉林張潔校長、廣東佛山黃新古校長來會東送教、支教團送教下鄉、會東大講堂等都在簡報上進行了詳細的專題報道。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簡報也及時上報給北京教育學院、會東縣人事股,同時積極推送到涼山支教大群中,與其他基地的支教同行交流分享支教的經驗與做法,共享支教的快樂時光。簡報的出版,也使更多的人更深層次的了解了會東教育,認識了大涼山。
會東,我早已把它當成了第二故鄉,師指一條路,燭照萬里程,在這里,有我個人奮斗的足跡,更有支教團16人相攜相伴,為會東教育美好的明天共同奮斗的足跡,我們留戀會東的一草一木,留戀會東的山山水水,期待會東教育的明天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趙昶通.不會忘記的大涼山——我的支教生活片斷[J].中國民族,2013(03):6-9.
[2]賈莎莎.志愿者的美麗與哀愁——大涼山支教服務有感[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000(04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