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新宇
摘要:中職院校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培養,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則是注重學生的計算機實際操作及應用技能,其中的教學評價體系是為以上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基礎,但是目前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實現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定問題、缺乏對實用性人才的優化培養路徑。本文針對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體系的要求以及現狀進行分析,探索基于網絡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中職;網絡;計算機;信息技術
前言
隨著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工作方式有了較大變化,計算機應用技術已經滲透到了社會中的各個角落,同時也需要教育領域跟著當前的社會發展變化進行創新、革新。在當前的信息化發展背景下教育需結合信息時代發展背景進行多元化的探索以及創新,同時計算機教學還要注重實踐性和探究性,因此中職教育應注重多元化模式的融合,了解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特點。在這種社會需求及教育理念背景下,應結合中職院校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1]。
一、運用媒體進行展示,模擬真實應用情境
計算機信息技術正在社會各領域中被廣泛地應用,同時發展速度較快,因此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的特點是內容較多、內容更新較快,而且信息技術不是單一性的獨立學科,可以與多種學科進行結合,并且不同領域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所以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的分類更加細化,不同的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不同,學校應有針對性的開設不同課程,但是要注重各種學科之間的融合,以培養符合性人才為教育目的。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社會發展規律進行探索。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教師往往更加注重理論性的說教和宣講,很多學生對于枯燥的課堂模式并沒有太大興趣,還可能產生厭學情緒,而且很多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會應用信息化產品,自己對于信息化技術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隨著當前的科技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與社會深度融合,且各學科之間的邊界越來越小,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多元化多層次的混合模式,強調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打造網絡與實際課堂的混合模式[2]。
二、虛擬軟件合理使用,彌補設備不足問題
當前中職院校學生成長在一個科技系統發展的時代,學生的日常中也會運用計算機以及移動終端,而且當前的互聯網技術使得學生在出行住宿、出行、網絡金融以及電商等方面有了更加便捷性的選擇,因此教學也應注重教學平臺的搭建,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感。首先中職院校的學生自控力較差,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盡量選擇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資源,更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思維沉浸其中進行學習,但要防止網絡教學出現走神、溜號的情況。其次,注重學生線上線下教學的體系建立,根據學生的表現為學生綜合打分,改變傳統的事件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框架體系內自主地探索和創新,以適應當前的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技能。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以及問題建立答疑平臺,對學生已完成作業或者疑問進行有效整合,并將一些經典案例學生進行分享,以此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的學習反思[3]。
三、實現交互網絡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傳統的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教學計劃可能不能引起學生太大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探索以項目教學為主要目標并制定翻轉課堂新模式,更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完整項目的探索研究,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教師要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的聯會貫通,可以制作簡單的主題模型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在互相交流中產生更多的思想火花,當完成教學目標后也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反思,根據自身的想法進行內容拓展或創新,不斷探索新的項目解決路徑,或者根據項目聯想到其他問題進行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運用舊知識的基礎上拓展新的學習情境,以此實現教學目的。雖然計算機行業發展較快,但是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不能僅憑空想象,而是要秉承科學謹慎原則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各項指標的含義不能模糊不清,而是要有明確的指向性,同時也要注重各項指標之間的交叉,不能讓互相之間產生沖突。另外在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有些因素可以用數據進行量化,有些因素則不能用數據量化,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從更多的角度進行探討與思考[4]。
結語
綜上所述,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發生了技術性的變革,尤其在互聯網以及計算機領域當中各行業都與信息化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促進了社會高速發展,同時也引領人類社會科技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與此同時各中職院校也在探索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新模式,旨在提高學生的全面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潔. 基于網絡的中職計算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探究[J]. 電子元器件與信息技術,2020,4(8):155-156.
[2]武龍. 中職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策略探究[J]. 亞太教育,2020(4):152.
[3]黃堯東. 淺談”微課”在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應用[J]. 赤子,20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