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海
摘要:面對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經過實際調查,小學語文家庭作業的形式卻呈現出陳舊、呆板、滯后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說,它已影響到課程改革的進程。為改革現有的作業設計形式和評價制度,真正體現作業布置的目的性,針對性,趣味性和互動性,制定相應的改善策略。
關鍵詞:語文家庭作業;合理;布置;科學;評價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正日益突出。作為農村教師如何在“輕負擔、高質量”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課外作業、科學運用評價策略就顯得至關重要。
我從教十余載,縱觀自己平時的課外作業布置以及對眾多老師的調查了解,不難發現語文教師在布置家庭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的不明確
許多教師對為什么要布置家庭作業,家庭作業有什么作用認識模糊。如有的語文教師不分青紅皂白,讓學生將課后每個生字組詞三個,試想表示姓的生字怎能組出三個合適的詞?有的低年級教師無論上到哪一課,課外作業就要求把詞語從第一課抄到那一課,開學初還行,到了期末,30來課的詞語全抄寫,單就這作業的量,就夠孩子們受了。難免會有家長代勞的現象發生。
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首先應該擺正位置,加強針對性。家庭作業僅僅是課堂教學的輔導手段,不能靠課外作業來代替課堂教學,不能本末倒置。其次,作業布置要有針對性,如只把寫錯的字詞抄寫一下,對的就不用抄了。若是擴句需要加強,出幾道讓學生課外練練就行了。
二、“度”把握不準
1、量度不合適。我曾在外校調查研究時,了解到一個一年級的學生每天做語文家庭作業就要在半小時以上。
2、難度不合適。有的的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寫讀后感的水平,每教一篇課文都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像詩歌,學生能寫好讀后感嗎?其實有這個必要嗎?
針對以上現象,我認為教師要遵循《語文課程標準》、吃透教材,把握年級段的訓練重點并深入了解學生,我建議教師要做到“作業下水”,這樣能幫助教師把握好家庭作業的“度”。
三、學生的思維訓練沒達到效果
我們有時會發現有的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第二天作業本上照樣是“優”、“★★★★★”,這類的作業只需要抄抄寫寫而已,不需動腦子,教師也便于檢查,這樣的作業能起到思維訓練的效果嗎?
針對這類現象,我認為必須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積極思維,有思維參與。如把文中描寫顏色的詞語摘錄下來,把ABB式的詞語抄下來。
四、學生的興趣不濃
經常有教師感嘆學生的家庭作業完成不了,或者完成得很差。究其原因,其實就是學生認為作業無趣。小學生還不具備較強的學習自覺性,對無趣的作業只能被動完成,當然這樣的效果就很差。
針對這類作業,我認為首先應變換作業形式。其次,多鼓勵多表揚。作業做了要注意反饋,反饋時要加大表揚鼓勵的力度,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五、作業的“位”不到位
“位”不到位,既布置家庭作業在學生與教師兩方都為達到預期與應有的效果。教師為布置作業而布置作業,學生為做作業而做作業,不管合適不合適,有沒有作用,學生都得做。
針對這類現象,我認為首先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考慮個體差異,注意作業的層次性,分層布置作業,爭取把作業布置在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其次,在作業的反饋上,要做到及時,一發現問題就糾正,要認識到學生的語文能力不是練一兩次就能練出來,而是要經過系統的、有序的不斷訓練,反饋,再訓練,再反饋,直到滿意為止。
六、作業的形式太單一
其實,只有學生喜歡做的事,才會以積極的心態認真做好。我們倡導學生“自主、靈活”,就應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感受到自主性,從而調動學生主動性,因此在布置作業時不應千篇一律,一寸不變。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設計幾個作業題型,供學生自由選擇,學生會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自覺主動完成。
蘇霍姆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绷己玫脑u價是一針催化劑,使孩子產生喜悅的情緒和動力,促進孩子向著好的方向努力。為此,在作業評價上,我也做了以下嘗試:
1、多元評價,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傳統的作業評價是教師單向的評價,評價主體和評價形勢都很單一,它不利于學生糾正錯誤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因此,在作業評價中,我爭取孩子們自己的力量,采用他評、互評、自評等多種形式,調動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2、多次評價,讓學生體驗成功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可能每個孩子都能按質按量完成任務,這時教師在批改作業中不要急于告訴孩子正確答案,也不要兇巴巴地打上一個“Χ”。每次看見孩子的作業中出現了錯誤,我總是在錯誤下面劃個橫線,然后等待孩子訂正之后,再把完整的“√”補上。有時在作業上,我寫上“老師相信,你能行!”“你進步很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薄皠e灰心,再來一次好嗎?”等評語,延遲判斷,提供給孩子“再表現的機會”。這樣多次評價一次作業,既有利于學生養成改錯的多習慣,又能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體會成功。
3、對話評價,架起師生心靈的橋梁
在過去的作業模式中,學生寫作業總是被動的,如何使學生從這種固有的寫作業的思維定勢中解放出來?溝通,一種平等的交流與對話,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法寶。為了促進發展,應盡量地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以肯定、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作業批改中采用肯定、期待式評語評價,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樂趣,提出富有層次性、指導性、針對性的改進與提高的目標,讓孩子樹立起再前進一步的信心。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切實轉變課外作業設計理念,運用科學的評價策略。做到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書本走向生活,從統一走向多元化,在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并在作業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學以致用,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檢驗知識,獲得全面、主動的發展,最終為自己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蓬勃:《語文家庭作業布置中的問題與矯正》,《教育文匯·綜合》2014年10月(上半月)期刊,第29頁.
[2]溫春平:《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增效減負策略》,《教師博覽》科研版,2014年第8期P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