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兵,劉 霖,張利兵,姜安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護理學院,上海 200433
課程設置作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研究生培養方案的主要內容與培養目標的具體化表現,對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優化是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1]。依據教育部學位委員會提供的護理學學術學位研究生院校名單,上海市共有3所高校開展護理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包括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海軍軍醫大學。這3所高校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4輪學科評估中排名均靠前[2],因此,對這3所高校的護理學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的分析可以對其他院校提供參考。本研究利用教育部學位委員會開展學科課程設置調查的契機,調查并分析3所高校的課程設置特點。
1.1 研究工具 自行設計護理學一級學科研究生課程建設調研問卷(初稿),召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護理學科評議組專家小組會議,征詢意見,根據專家意見修訂問卷,形成最終版的調查問卷,并將問卷制作成電子問卷用以調研。
1.2 資料收集方法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護理學科評議組秘書處以電話及郵件形式,將調研信息通知至3所院校,通知包含本研究的背景及目的介紹、《國務院學位辦協助調研函》等材料。2周后提醒各院校聯系人及時提交問卷,如未返還再次提醒。
1.3 統計學方法 將收集的問卷資料按照定量資料和定性資料進行歸類整理。采用IBM SPSS 21.0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開放性問題采用內容分析法處理。
2.1 院校一般資料 3所院校中有2所是國內較早開展護理研究生教育的學校,經過多年耕耘,其護理專業研究生培養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在2016年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4輪學科評估中3所院校排名均靠前,具體見表1。
表1 3所院校一般資料
2.2 課程結構 調查結果顯示,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共設16門課程,課程結構分別為公共課、必修課和選修課;復旦大學共設32門課程,課程結構較為復雜,包括公共必須課、跨一級學科課程、學位基礎課、學位專業課、專業選修課;海軍軍醫大學共設16門課程,分為公共必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3所大學學生均可以在學校的大課程平臺上選課,實際可供選擇的課程數量多于此數據。
2.3 學分及課程內容設置 3所大學學分設置情況相近,課程最低學分為1分,最高3分,絕大部分課程為2個學分。一般課程1個學分對應18學時,以36學時為多,課程最少18學時,最多120學時,這與全國護理研究課程設置調查的數據基本一致[3]。在內容設置上,3所大學均有政治思想課程、語言類課程、統計學課程、護理專業相關課程,除此之外3所學校還有各自設置的課程。語言類課程主要集中在英語學習以及專業英語課程,統計學課程各個高校都較為重視,選擇面較廣,均開設1門以上相關課程,上海交通大學開設了4門統計類課程可供選課。在護理專業課程上,復旦大學開設的課程較多,有17門。除此之外,3所高校非常重視跨學科授課,開設了多門與護理相關的其他專業課程,如社會學課程、教育學課程、人類學課程等。
2.4 合作開發課程 2008年,由海軍軍醫大學領銜,聯合3所學校護理學院開展了護理學研究生專業課程資源共享體系構建的行動研究,歷時3年,構建了以大學專業聯盟為基礎的區域性護理學研究生專業課程資源共享體系[4]。集中了3所院校5門優質課程資源,向3所院校研究生免費開放,具體見表2。研究生可根據需求自由選課,學分互認。
表2 3所院校共享資源課程
3.1 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多學科共享課程2000年以后,國內掀起了一陣高校合并的高潮,絕大部分的醫科院校與其他專業學校合并組成了綜合性院校,依托大學平臺,開設涵蓋工、農、理、醫、商等多個學科門類的課程,課程種類豐富,由于允許學生跨學科選課,打破學科間藩籬,學生選課面更廣,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凸顯,這對提高眼界、開闊思路、學科融合具有積極的意義,這個優勢在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體現明顯,應鼓勵各個高校充分利用學科優勢,鼓勵學科融合、交叉選課,發揮多學科優勢。
3.2 開展合作教學,構建資源共享體系 在研究生教學中,合作培養的優點已達成業內共識,但如何合作、如何建立共享體系是突出的現實矛盾。3所高校所構建的共享課程體系改變了傳統課程資源供給模式,提高了3所院校現有課程的配置效率和優質課程資源的利用度,較好地規避了研究生課程建設成本高、周期長、利用度低的問題;減少了各院校課程的重復建設、重復投入,有效提高了現有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完善了上海市護理學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議教育部給予政策支持,鼓勵辦學水平較高的院校開放優質課程,采取地區結盟的方式,實現研究生教育的區域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3.3 圍繞科研優勢,建設品牌課程 作為循證護理中心,復旦大學護理學院的循證護理實力雄厚,海軍軍醫大學獲得3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在開展護理教學研究方面有優勢,因此,這兩所大學所開設的循證護理和教育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在學科內都有很高的認可度,其授課教師均為業界翹楚,吸引學生選課,成為本校的品牌課程,提高了學校的聲譽;同時,這也是開展共享合作課程的重要前提,即貢獻最強課程,突出課程優勢。
3.4 重視學習者需求,從專業角度開發課程 目前,對一些公共課,很多高校的共性做法是集中授課,這種做法的益處顯而易見,可以高效利用有效的教學資源,但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不能很好地指導專業研究,如統計類的課程,我國護理學研究生多與臨床醫學專業共用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課程,不利于從護理學科角度分析護理現象。如若有護理流行病學、護理統計學等類似課程,對研究問題采用護理學視角進行分析,則能直接指導學生運用統計學知識開展護理研究,能有效提高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對于護理研究的專業化發展有推動作用。此外,因人設課的情況不容忽視,直接從國外“移植”課程也有欠妥當,應重視學習者的需求,如美國護理研究生課程體系中有高級生理學、病理生理學作為必修基礎課程,其課程設置的前提是前期關于課程內容與教學實踐的調查研究報告[5]。研究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課程設置應從學習者的角度設計。
3.5 積極開發跨學科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 對于兼具自然科學屬性且具有強烈的社會科學屬性的護理學,學科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專才”,更需要“全才”。一方面,全球視野下衛生保健多樣性、多樣化文化中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課程提示應以更廣闊的全球視野關注人類健康,以美國護理學研究生課程為例,其課程體系涵蓋了個人、群體、家庭、社區、保健系統、社會、經濟、文化等不同對象、不同范疇的內容,全面展示了現代護理學知識體系[6];另一方面,從現實角度來看,當前很多科研體現學科融合,尤其是高規格科研項目,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的護理類課題為例分析,無論是選題還是研究方法都已超出單純的護理學范疇,絕大部分都是跨學科的研究[7],可見,儲備多學科知識、培養知識復合型人才是未來護理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必然挑戰。因此,各高校應在立足本校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大力促進學科融合,提供更廣闊、更豐富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