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 孫輝



摘 要:本研究以14站青少年夏令營為研究對象,運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深度調研了我國青少年營地課程的課程定位、主題、內容、師資、滿意度評價、制約因素等現狀,探究了課程中存在營地教育理念偏差,重項目開展輕課程連接;課程內容設置豐富,但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課程研發滯后;缺乏課程評價體系;教學方法不夠豐富等不足。結合相關的理論發展依據和當下實際情況,提出了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一體化發展;扎實課程研發,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挖掘導師潛力,加強培育青年導師;采用信息化手段形成記錄-溝通-評價等功能閉環;加強營地安全管理,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營地體系;有效整合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對策。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青少年;營地教育;課程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學校教學時間、教學場地、教學器材設施、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影響,單一的課堂活動已經不能滿足青少年日趨多元化的課外活動需求。據資料記載,美國是最早開展營地活動的國家,經過150余年的發展,每年服務超過1000萬的中小學生。根據世界營地協會(ICF)的統計,世界上營地數量最多的國家其實是俄羅斯,有5.5萬個營地,最大的一個營地,光工作人員就有2000人。日本也有3500個營地,服務3000萬人。加拿大營地協會擁有9省的700家營地會員;澳大利亞有超過400家營地。營地教育在部分國家已被正式納入常規教育體系。
本研究以我國14站青少年夏令營課程為研究對象,旨在研究我國營地課程的開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理論指導和實際情況,綜合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的大背景,提出合理的優化意見和建議。為我國青少年營地教育課程的完善和優化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我國主辦的14站青少年夏令營,分別是湖北鶴峰縣站、甘肅酒泉航天城站、貴州站、山東青島站、重慶站、云南站、四川綿陽站、廣東廣州站、廣西陽朔站、福建站、廣西馬山站、北京站、上海站、美國紐約站·卡尤加傳統營。
(二)研究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第一,通過在中國知識網CNKI數據庫,通過高級檢索—期刊檢索,輸入營地、營地教育、營地課程、營地設計、研學旅行等相關主題或關鍵詞,查找相關期刊文獻,并進行挑選參考。第二,收集與營地教育相關的公眾號文章,關注中國登山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官網搜集與營地教育相關的文章,整理其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和觀點。
2. 專家訪談法
課題組成員通過參加中國登山協會主辦的青少年營地大會,向中國登山協會領導丁祥華部長、曹榮武秘書長等領導進行了訪談;通過參加營地指導員培訓班、營地管理人員培訓班以及參加營地教育活動,向營地導師和營地組織、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掌握了大量關于我國營地教育課程的一手資料。
3. 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通過前期文獻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定制了初步問卷,課題組通過專家訪談后又進一步修改了問卷調查的內容。定稿后的問卷得到了多位營地專家的認可,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通過參加營地教育活動交流學習的機會,向參與營地活動的青少年營員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69份,有效回收率為92.2%。
二、結果與分析
(一)營地課程目標定位
營地教育以跨學科和學科交叉的理論和實踐為依據,打破了傳統的在教室學習的形式,作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補充,吸引著家長和青少年放下手中電子產品,走出自習室,走進大自然,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的認同。通過對營地導師及營地相關組織管理人員的調研,了解到我國體育營地的課程目標定位的現狀。其中運動技能占65%,傳授知識占26%,形成良好習慣占64%,思維引導占64%,體驗實踐占83%,其他類占32%。根據調研得出,我國體育營地課程定位主要是體驗實踐,其次是運動技能、形成習慣和思維引導,傳授知識和其他類也占有一定比例。體驗類課程青少年體驗感較強,能夠通過活動體驗有一定的收獲;運動技能的掌握方面欠佳,一定比例的青少年營員沒能掌握運動技能,針對形成習慣和思維引導也需要進一步優化課程才能達到效果。
(二)營地課程主題
通過對14站青少年營地活動相關人員的調研,了解到我國營地主題內容豐富。共包含十類主題,可以歸納為國際營、定制主題營、體育戶外營、自然探索營、軍事勵志營、文化藝術營、心智成長營、航空科技營、研學旅行營、親子假日營等十種主題。通過對課程的調研,了解到,每個營地的內容安排,并不是單一的,都有兩個或以上的主題交叉。
(三)營地課程內容
調研得知我國營地教育活動的課程內容項目設置較為豐富,但相對較為雜亂,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其中部分營地主題鮮明,如有航天科技背景的甘肅酒泉站、山地自然資源豐富的貴州貴陽站;廣西馬山站營地課程區別與其他營地,第一是利用鄉鎮校舍在暑假期間開展營地活動幫助留守、失獨等特殊兒童身心成長模式;第二是摸索出除了體育、文化、教育、旅游功能外的新功能“扶貧”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調研的14站青少年體育營地課程內容如表2。
(四)營地教育導師現狀
我國體育營地教育起步較晚,快速發展也僅僅是近幾年的時間,通過對營地導師的調研了解到。目前有87%體育營地教育導師從業時間0-2年,10%的營地導師從業時間3-5年,3%的營地導師從業時間為6-10年。10年以上的從業導師幾乎沒有。營地導師的學歷狀態良好,主力軍是大學生群體;通過進一步了解94.04%的占比中有84.1%的導師仍是在讀大學生。如表3所示。目前的營地活動指導老師分為導師和教練兩種,導師和學員的比例一般在1∶5—1∶7的區間,而教練的配備數量根據不同的營團,不同的項目區別較大。整體而言,現有的營地導師能夠滿足營地活動的需求,能夠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營地教育中,潛力巨大;導師群體工作年限不長,較為年輕,其教學經驗有待于進一步積累,教學能力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這也與卞伯高(2019)的調研結果不謀而合。
通過對營地導師的進一步調查得知,營地教育的導師中只有8%是營地教育科班出生,有10%的營地導師原行業是少兒教育,其他行業為5%,主要來源于戶外運動行業和攀巖運動行業。可喜的是通過調研了解到,14站“營動中國”青少年營地活動的導師都經過中國登山協會的專業培訓持證上崗,僅有少量輔導員還未取得營地指導員專業資格證。
(五)營地課程教學效果滿意度現狀
據了解,現有的營地課程主要以戶外團隊活動的形式開展。能夠將教育性、娛樂性、挑戰性、體驗性、原野性融合在一起,通過體驗過程引導青少年營員塑造優良品格、拓寬視野、增長知識。對營地課程內容、課程開展形式、實施課程的方式方法進行滿意度評價,是檢驗營地教學效果的重要辦法。滿意度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
有15%的營員非常滿意課程安排,79%的營員比較滿意課程安排。據進一步了解,對課程內容不滿意主要是對水上項目和高空項目害怕,最終沒能完成挑戰,比較沮喪。非常滿意的項目有也含有水上項目和高空項目。參加營員對課程形式安排上也基本滿意,其中,非常滿意營員占35%,比較滿意的營員占60%,一般滿意的營員占4%,不滿意的營員為1%,進一步了解得知,對教學形式不滿意的營員主要是因為自身有傷,不能參與其中,希望營地導師可以充分考慮到每個人。在教學方法的調研中,有25.2%的營員非常滿意,59.89%的營員比較滿意,12.74%的營員一般滿意,有2.17%的營員表示不滿意,進一步調查得知對教學方法非常滿意和比較滿意的營員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營地活動中,能夠通過營地活動挑戰自我和發現自我。對于教學方法不滿意的調查中主要是導師對自身教學方法持不滿態度,認為自己在活動中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夠豐、創新性不夠,針對個別營員的突出問題處理的不夠滿意。
(六)營地課程研發的制約因素
營地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隨著經濟消費的不斷升級、國際化教育的不斷融合,國家政策的推動等因素,新一代家長更加認可體驗式營地教育。然而,我國營地教育起步較晚,快速發展也僅有幾年的時間。國外成熟的課程體系我們雖然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國外經驗,自主研發出適合我國青少年特色的營地課程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營地導師、營地組織、管理人員的調研發現,營地課程在研發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表4所示,市場需求因素是決定性因素,營地活動安全因素、研發經費投入、營地硬件場地設施、營地導師水平等都不同程度的制約著營地課程的研發。
(七)我國營地教育課程存在的不足
1. 營地教育理念偏差,重項目開展輕課程連接
通過專家訪談和資料搜集,了解到我國的營地教育課程中開展的項目豐富,目前還處在更注重的是項目階段,現有的先進營地教育理念是注重營地課程、人和自然之間的鏈接、人和人之間的鏈接,通過鏈接獲得成長。營地的項目只是一種鏈接的工具,孩子們通過項目的鏈接學會感恩,懂得挫折教育,領導力更強,更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更加積極的面對生活。
2. 課程內容設置豐富,但缺乏系統性和延續性
近幾年我國營地教育如火如荼的開展,看似各類項目百花齊放,但細致推敲下來,就會感受到行業內主要是粗放式價格競爭或者項目競爭,多數企業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推向市場的營地教育產品五花八門,品類眾多。內課程主題涵蓋十大類如國際營、定制主題營、體育戶外營、自然探索營、軍事勵志營、文化藝術營、心智成長營、航空科技營、研學旅行營、親子假日營等,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服務質量有待遇提高,服務效果有待于提高。我國開展的營地形式主要以周末短期營以及夏令營、冬令營為主,營員基本都參與其的一期,參與時間短,營地教育體驗當時很深刻,但容易遺忘。特殊定制的主題營地較少,營地主題缺少針對性。
3. 課程研發滯后
研發創新是各行各業提高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重要手段。營地教育的課程研發應該是先于營地其他工作的開展,但當前我國的營地教育課程研發滯后,課程內容和課程形式雷同嚴重,多數課程內容大同小異,差異性較小。造成了青少年在參與了一次營地教育之后,沒有更大的欲望多次參與其他營地活動。
4. 缺乏課程評價體系
在調研的過程中了解到,80%的營地活動結束后暫沒有開展課程評價,少有的營地活動在結束后會對部分營員開展滿意度調查;基本沒有對家長進行專門的滿意度調查。因為營地教育的課程或者服務大多是針對青少年群體,而實際購買的課程服務的是監護人家長,這也造成了對營地教育課程評價的偏差。
5. 教學方法不夠豐富
在調查中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導師人為自身的教學方法欠缺,不夠豐富。平時疏于學習新鮮的知識或幾乎沒有多余時間給自己充電。個別導師自身知識陳舊且沒有得到有效的學習。有部分導師只是把營地教育工作作為兼職來做,并沒有全心投入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只是勉強完成,沒有精益求精,追求高質高效。
三、后疫情時代青少年營地教育課程設計
(一)線上線下有機融合一體化發展
自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以來,我國的各行各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類行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在向線上轉型。營地教育同時具有文旅屬性和教育培訓屬性。無論哪種屬性,都需要線下實際場景作為載體。當下乃至疫情過后,營地教育行業應積極關注互聯網+,關注線下和線上的融合,甚至是關注所有開放的市場要素。解決好解決了流量入口問題,將線下和線上有機整合,線上將更好的為線下的實踐體驗者服務,實現引流與轉化。線上也可以脫虛向實,開設定制一對一服務或者小班服務,通過課程內容的調整力爭“云端見面授課”達到“面對面授課”的教學效果。
(二)扎實課程研發,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營地教育相對于其他科目的教育,其入門門檻相對較低,要想行業逐步發展不被淘汰,就要摒棄粗放式競爭和簡單抄襲的風氣;扎實課程研發,自主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營地教育課程應堅持育人為初衷,以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青年學子為宗旨。以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和成體系的項目品類、優質的師資團隊、差異化的服務定制等打造自身的品牌價值,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客戶粘黏度,讓自身與市面上的其他營地教育有明顯的區別。目前有一些營地教育機構不規范,單純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視教學過程,給營員帶來一些不理想的體驗,導致一部分的家庭對于營地教育產生誤解。系統化體系化的課程,需要經過不斷打磨創新改進,這就要求要加大課程研發的資金和時間投入;充分建立課程研發獎勵機制,通過課程研發獎勵來調動其工作和創新的積極性;加大品牌的宣傳力度,通過與多種新媒體進行合作,增加品牌曝光度和公司收益渠道。
(三)挖掘導師潛力,加強培育青年導師
教育來不得半點虛假,知識只有不斷輸入,才能不斷輸出。導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慢慢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舉止。在調查中發現,現有的營地導師無論是全職還是兼職,主要以大學生群體為主。其對工作有著飽滿的熱情,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強,也有創新意識,但因為資歷尚淺,還需要經過實踐的打磨和沉淀。因此挖掘導師潛力,加強培育青年導師成為當下營地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充分挖掘導師潛力,也有利于促進教育課程的研發,豐富教學內容以及孵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
(四)采用信息化手段形成記錄—溝通—評價等功能閉環
新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營地教育中,也應積極采用信息化手段,無論是自主研發或是借助第三方平臺,實現營地教育課程選擇、導師和學生課堂記錄、家長實時溝通、教學評價等多功能的教育系統,讓教學整個過程形成閉環,使得教學改進有跡可循,形成正向循環。
(五)加強營地安全管理,建設規范化標準化的營地體系
近些年,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到個人,組織的大大小小的青少年營地活動數量難以統計,涉及項目廣泛,也被報出不少問題,如高空活動不用繩索保護、裝備穿戴或操作錯誤、營員被猥褻等問題。加強青少年營地標準化、規范化管理能夠有效保證安全,優化管理結構,提高管理成效,有效規避風險。國家級營地活動申請-審核-審批-督導等系列流程,難以適用于公司或個人的小規模營地活動,為杜絕安全事故的發生,中國登山協會、工商部門等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規規范青少年營地市場,有效規避風險。
(六)有效整合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
近年來,國家頒布減少青少年校外教育培訓后,青少年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活動,營地教育恰逢其時。營地教育需要課程實施的場所,國家的土地資源有限,營地運營機構會越來越多。未來課程實施的場地成為競爭的核心之一,營地課程和行業人才隨著營地教育市場的發展會的到一定的解決。其次,資本雄厚的營地教育機構在全國各地籌建新的教育營地,新建的營地主要表現為規模大,設施齊全,較為偏遠交通不便等特點。因此,營地教育機構應把握時機加強與學校、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借助學校和企業的場地設施實施營地教育,并達成長久的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 柳鳴毅,王梅,張毅恒,龔海培,孔年欣,胡雅靜,閆亞茹.新時代中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公共政策與治理路徑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6):59-70.
[2] 朱昱.國家級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的發展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6:6.
[3] 卞伯高,李強,余洋.我國青少年營地教育師資狀況分析與配置策略[J].教育學術月刊,2019,(8):71-76.
[4] 宋越,國偉.青少年戶外營地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設置[J].當代體育科技,2017,7(24):216-217.
[5] 陳婷.北京體育大學創建國家級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6] 龔志愷.我國青少年營地培養目標與課程模塊設置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7.
[7] 郭雪瑩.北京國際青年營密云營地建設現狀的調查與分析[D].北京體育大學,2016.
[8] 朱昱.國家級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的發展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6.
[9] 李凌.青少年戶外體育營地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設置[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26(5):61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