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均初 江卓飛 傅駿蕃 遲宏罡
1廣東醫科大學醫院管理處,湛江 524023;2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528000;3廣東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湛江 524023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惡性傳染病[1],而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系統性傳染病,危害極大,病變幾乎可累及人體所有組織器官,嚴重者可致死[2]。艾滋病傳播速度驚人,已在全球蔓延,已成為全人類一個公共衛生重要問題[3]。艾滋病、梅毒都是性傳播疾病,關系密切,可以相互促進傳播。由于我國高校在讀本科生人數龐大,且都處于性活躍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潛在感染的風險比較高,他/她們的健康狀況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和諧穩定[4]。提高他/她們對艾滋病、梅毒的認識,有助于對疾病進行三級預防,盡最大努力保護青年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對該人群開展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健康教育方式或途徑需求調查,有助于摸排出高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或途徑,精準開展健康教育,切實提高預防意識,改善知曉水平,達到預防為主、筑牢健康屏障的目的[5-6]。本研究通過隨機選取廣東醫科大學非醫學專業大一新生及在讀二年級學生1 000名進行調查分析,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廣東醫科大學2020年9月入學的非醫學專業大一新生及在讀的二年級本科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對象知情同意下,隨機整群選取1 000名學生。納入標準:自愿接受問卷調查,能如實填寫問卷的大一、大二非醫學專業本科生。排除標準:曾感染性病的、重復參加類似問卷調查的,以及拒絕接受問卷調查的大一、大二學生。男生492人,女生508人,年齡(19±0.8)歲。
1.2 方法 問卷調查的標準、流程及培訓均進行統一化。問卷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工作人員做好問卷現場復查及問卷質量控制工作。如調查對象對問卷內容不理解的工作人員可以進行解釋,當場補漏,提高調查問卷質量。問卷以匿名方式進行,包括性別、年齡、年級,采用公眾艾滋病核心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調查問卷,知曉率調查分別設8個問題,回答正確6個即為知曉;健康教育需求設8個選項,可多選。
1.3 觀察指標 從調查對象性別、年級分析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再分析艾滋病、梅毒各條預防知識知曉情況及健康教育需求。
1.4 統計學分析 對所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兩種檢驗均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從性別、年級角度分析非醫學專業本科生對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 調查的1 000名學生中,艾滋病預防知識知曉人數803人,知曉率80.30%,梅毒預防知識知曉人數675人,知曉率67.50%。男、女生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大一新生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的知曉率遠遠低于二年級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體見表1。
2.2 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艾滋病核心知識知曉情況針對“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得艾滋病嗎”這一問題,有994名調查對象回答正確,知曉率排在第1位,達99.40%;但對“與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共餐、工作、學習會感染艾滋病嗎”及“一個感染艾滋病的人能從外表看出來嗎”這兩個問題回答錯誤最多,知曉人數及知曉率分別為611人(61.10%)及638人(63.80%)。具體見表2。

表1 從性別、年級分析非醫學專業本科生對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例(%)]

表2 1 000名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艾滋病核心知識知曉情況
2.3 非醫學專業本科生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 分別有814及810名學生正確回答“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梅毒的傳播嗎”及“梅毒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傳播嗎”這兩個問題,知曉人數最多,知曉率為81.40%及81.00%。相反,“一個看上去健康的人會是梅毒患者嗎”和“與梅毒患者吃飯、握手等日常接觸會傳播梅毒嗎”這兩個問題回答正確的人數最少,僅有455人和491人,知曉率為45.50%、49.10%。具體見表3。

表3 1 000名非醫學專業本科生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
2.4 非醫學專業本科生對預防艾滋病、梅毒健康教育需求情況 調查對象對健康教育方式或途徑需求不同,其中“微信公眾號推送”最受調查學生青睞,其次是“班級外展教育”及“派發宣傳資料”,具體見表4。

表4 1 000名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艾滋病、梅毒預防健康教育需求統計表
艾滋病和梅毒同屬性傳播疾病,因其傳染性及危害性強,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健康問題[7],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我國大中專院校在校青年學生數量眾多,且該群體處于性活躍期,而他們對艾滋病、梅毒的認識不全面,更易遭受感染。為減少或杜絕大中專院校學生免遭艾滋病、梅毒的危害,順利完成學業,實現人生價值,應該在實際工作中,推行預防為主的策略與措施,提高他/她們對艾滋病、梅毒的認識,改善知曉水平。本研究得出,調查對象艾滋病核心知識知曉率為80.30%,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67.50%。近二十年來我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加大預防宣傳力度,防治結合,教育機構開展早期傳染病防控教育,大學生防控意識不斷提高[8]。但是,艾滋病核心知識知曉率仍然不盡人意,尤其是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偏低,與我國提出的《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動計劃》《中國預防與控制梅毒規劃(2010-2020年)》目標相差較大[9-10],因此,提高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任重道遠,加大健康宣傳教育是關鍵[11]。
本研究顯示,調查對象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與國內學者報道基本一致[12],本科在讀二年級學生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的知曉率均高于新入學大一學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的原因包括二年級學生在校經常參加防控專題講座,參加醫學基礎課程學習、旁聽臨床醫學課程,加入學校預防醫學社團,參與或觀看“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等,有更加多的機會或途徑參與艾滋病、梅毒預防教育活動,相對全面地了解防控知識。本研究統計結果提醒我們,要更加多關注入學大一新生,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對他/她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本次調查統計顯示,絕大部分(994名)調查對象知曉“輸入帶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會得艾滋病嗎”,有952名同學知道“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調查結果與張毅等[13]學者報道的一致。但對“與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共餐、工作、學習會感染艾滋病嗎”及“一個感染艾滋病的人能從外表看出來嗎”這兩個問題回答錯誤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調查對象對艾滋病傳播途徑知識沒有掌握。針對梅毒預防知識,有超80%調查對象知曉“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梅毒的傳播嗎”及“梅毒主要是通過性接觸傳播嗎”這兩個問題。而對“一個看上去健康的人會是梅毒患者嗎”和“與梅毒患者吃飯、握手等日常接觸會傳播梅毒嗎”這兩個問題知曉人數最低,不足50%。這說明調查對象對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認識不全面,常見的問題知曉,稍微復雜點的問題就回答錯誤,從側面提醒宣傳教育工作者要找到關鍵點,抓住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
本次健康教育需求調查顯示,調查對象最想要的健康教育方式是“微信公眾號推送”,與陳麗穎等[14]研究結果一致,可能的原因包括一是社會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智能手機得到全面普及,微信公眾號流行,年輕的群體頻繁刷屏;二與群體的年齡有關,該群體正處于大學學習階段,接受新事物、新資訊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網絡;三是微信公眾號推送優勢大,相關資訊可讓大家即時方便快捷獲取,覆蓋面廣等。由于該人群是以班級為單元在校園進行學習的,所以“班級外展教育”也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同,與馬迎華等[15]報道的基本一致。此外,派發宣傳資料也是一種需求量很大的健康教育方式或途徑。校內門診部承擔師生醫療保健,所以校內門診教育不應忽略,應充分利用門診部獨特的角色開展就診人員的健康教育。
綜上所述,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艾滋病和梅毒預防知識知曉率相對不高,尤其是梅毒知曉水平較低,應結合非醫學專業本科生艾滋病及梅毒預防知識知曉情況,借助需求量靠前的健康教育方式或途徑,精準發力,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切實提高包括非醫學專業本科生在內的在讀大學生艾滋病、梅毒預防知識的知曉水平,達到預防為主,全面遏制艾滋病、梅毒在大學生群體傳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