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果 莫煥霞 李敬華
廣東省東莞市橋頭醫院中醫科 523523
肺熱病是臨床上頗為常見的疾病,主要是由于風熱病邪侵襲肺部,致使肺的肅降功能發生失常,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急性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與生活質量[1]。近年來,隨著抗生素類藥物的濫用現象突出,人們體內病原菌的耐藥性明顯提高,單純西醫治療已經難以起到較好的臨床療效[2]。祖國中醫學對于肺熱病的認識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最初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在臨床治療上有著一定的優勢[3]。本研究中,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東莞市橋頭醫院中醫科收治的70例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探討分析桑菊清解湯的臨床治療效果,旨在為痰熱壅肺型肺熱病的中醫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東莞市橋頭醫院中醫科收治的70例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觀察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范圍為20~60歲,年齡(43.6±5.4)歲;病程范圍為5~18 d,病程(11.2±3.6)d。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范圍為19~60歲,年齡(43.7±5.3)歲;病程范圍為5~17 d,病程(11.0±3.7)d。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內科學(第7版)》相關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和療效標準》相關標準,排除合并心腦血管與肝腎重癥疾病、造血功能障礙、精神功能異常、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等,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市橋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止咳化痰、營養支持等基礎治療,同時靜脈滴注頭孢呋辛(深圳立健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532)1.5 g,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應用桑菊清解湯(江陰天江藥業有限公司)治療,桑菊清解湯中藥方組成:桑白皮15 g、野菊花15 g、車前子15 g、蘆根20 g、浙貝10 g、竹黃10 g、冬瓜仁20 g、地龍10 g、瓜蔞皮15 g、杏仁12 g、桔梗10 g、甘草3 g,中藥均為配方顆粒,每日1劑,分2次沖服。隨證加減:高熱甚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咽喉痛加射干10 g、牛蒡子10 g;大便秘結較甚加生大黃10 g、虎杖10 g;口氣臭穢加魚腥草30 g、金蕎麥20 g。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 d,在治療期間注意清淡飲食,禁止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相關臨床癥狀積分、治療起效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臨床治療效果評價標準。治愈:患者發熱、咳嗽、胸痛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未見異常;好轉:患者相關臨床癥狀有所好轉,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指標有所改善,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無效: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及影像學、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好轉。總有效=治愈+好轉。(2)相關臨床癥狀積分主要包括發熱、咳嗽、胸痛,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依次記為0、1、2、3分。(3)治療起效時間從接受治療至體溫開始下降的時間作為評判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17.0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2/35),高于對照組71.4%(25/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29,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臨床癥狀與治療起效時間 觀察組治療后發熱、咳嗽、胸痛等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2/35),低于對照組22.8%(8/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200,P<0.05),見表3。
表2 兩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與治療起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與治療起效時間比較(±s)
注:對照組靜脈滴注頭孢呋辛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應用桑菊清解湯治療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5 35臨床癥狀積分(分)發熱0.4±0.1 0.7±0.2 7.937<0.001咳嗽0.6±0.3 1.0±0.4 4.733<0.001胸痛0.5±0.2 0.8±0.3 4.922<0.001治療起效時間(d)1.6±0.4 2.3±0.8 4.630<0.001

表3 兩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西醫臨床常采用以頭孢呋辛為代表的抗生素進行治療,耐藥現象較為突出,且存在較多的不良反應,部分患者體內的病原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然難以根治,可造成病情遷延不愈,進一步發展成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影響患者預后與生活質量[4]。《黃帝內經》對于肺熱病有著非常詳盡的描述,“肺熱病者,惡風寒,身熱咳喘,頭痛不堪,痛走胸背……”[5]。痰熱壅肺型肺熱病屬于氣分證,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咳嗽、胸痛等,常伴有口渴煩躁、吐痰黃稠、呼吸氣促、大便干燥或便秘等,臨床病機為由衛入氣、肺經伏熱,灼津成痰、氣逆痰阻、痰熱互結、壅閉于肺,貫穿于機體病理生理發展的全過程[6]。針對痰熱壅肺型肺熱病的證型特點,單純對癥止咳祛痰,體內的熱邪難以有效清除,因而在臨床上應采取清熱肅肺、化痰止咳的治療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4%(32/35),高于對照組71.4%(25/35),治療起效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中藥方桑菊清解湯其主要組成為桑白皮、野菊花、杏仁、桔梗、車前子、蘆根、浙貝、竹黃、冬瓜仁、地龍、瓜蔞皮、甘草,方中以桑白皮、野菊花為主藥,充分發揮清肺經、解熱毒之功效,經藥理學研究證實,有著一定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部分致病性桿菌、真菌抑制作用;配以杏仁、桔梗、竹黃、地龍化痰止咳,蘆根、浙貝母清熱瀉火,車前子、冬瓜仁滲濕化痰,諸藥合用共同發揮清熱肅肺、祛痰止咳、解毒瀉火之功效[7-8],能夠更加迅速的發揮治療效果,極大提高了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的臨床療效。同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發熱、咳嗽、胸痛等相關臨床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7%(2/35),低于對照組22.8%(8/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說明了在常規抗生素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桑菊清解湯能夠顯著改善痰熱壅肺型肺熱病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這對于促進患者病情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桑菊清解湯治療痰熱壅肺型肺熱病,能夠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降低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