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婭莎 白娜 鄧文喻 盧春敏 鐘峰 穆小萍
1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檢驗科,廣州 511400;2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兒科,廣州 511400
在1996至2015年期間,我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53.8‰下降至10.7‰,2015年全國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為181 600人,其中51.5%的死亡發生在新生兒階段[1]。可見,降低兒童死亡率的難點在于提高新生兒的存活質量。侵襲性細菌感染,特別是敗血癥、肺炎和腦膜炎,是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兒早期細菌感染是出生72 h內發生的感染,增加對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的常見類型及病原譜分布的認識,能為臨床經驗性治療提供合理的依據。
1.1 病例納入 ①2016至2019年期間,于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診療的新生兒;②出生后72 h內病原學檢查陽性;③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出生且能查到母親詳細資料。同一個患兒同一種類型的標本不同時間培養出同一種菌,只有第一次的陽性結果納入分析。
1.2 細菌鑒定 細菌的鑒定均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Biomerieux,France)或全自動快速生物質譜檢測系統ALDI Biotyper System(BRUKER,Germany)。
1.3 統計分析 收集符合上述納入條件患兒的性別、年齡,病原菌名稱及分離部位,母親圍生期病原學檢查結果。細菌分布結果采用WHONET 5.6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率表示。
2016至2019年期間,共有351例新生兒發生了早發型細菌感染,其中男嬰199例,女嬰152例。從來自他們的368份臨床標本中分離出373株病原菌,202株(54.2%)分離自血培養,63株(16.9%)分離自痰液,58株(15.5%)分離自胃內容物,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病原菌的分離部位
在351例新生兒中有17例出現兩種不同標本同時培養陽性的情況,其中13例為血培養與痰液同時陽性,3例為胃內容物與痰液同時陽性,1例為血培養與胃內容物同時陽性。在368份臨床標本中有5份標本分離出兩種不同的病原菌,出現在血培養與中段尿培養中。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雙部位感染及混合感染的情況分析
從351例患兒的臨床標本中共分離出41種373株病原菌。其中最常見的為大腸埃希菌(97株、26%),其次是無乳鏈球菌(76株、20.4%)、表皮葡萄球菌(39株、10.5%)、溶血葡萄球菌(23株、6.2%)、肺炎克雷伯菌(22株、5.9%)。分離自血培養的病原菌中排名前3的分別是無乳鏈球菌(39株、19.3%)、表皮葡萄球菌(39株、19.3%)、大腸埃希菌(29株、14.4%)。痰液標本中分離率排名前3的病原菌是無乳鏈球菌(24株、38.1%)、大腸埃希菌(21株、33.3%)和金黃色葡萄球菌(7株、11.1%)。各種標本中病原菌的詳細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各類標本中病原菌的分布情況[株(%)]
早發型細菌感染的新生兒的母親中,有43人在圍生期發生過感染,且致病菌與其新生兒感染一致。發生了母嬰傳播的菌包括無乳鏈球菌、大腸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產單核李斯特菌、解沒食子酸菌鏈球菌、熱帶念珠菌及糞腸球菌8種菌。感染這8種菌的新生兒共212名,其中有7對雙胞胎,205名孕產婦中有73名圍生期未做細菌培養的相關檢查。母親圍生期的病原體分離的部位包括宮頸分泌物、胎膜、血培養和羊水,詳細分布情況見表4。
3.1 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的臨床標本分布本研究回顧了2016至2019年期間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診治的出生72 h內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的351例新生兒及其母親的病原學結果。從新生兒的臨床標本中共分離出373株病原菌,其中54.2%的病原菌分離自血培養,其次是痰液(16.9%)、胃內容物(15.5%)、中段尿(7.2%)、眼分泌物(2.9%)、氣管導管(2.7%)和腹水(0.6%)。

表4 早發型細菌感染新生兒母親圍生期細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況(例)
3.2 引起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的病原體引起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的病原菌種類達到41種,最常見的是大腸埃希菌(26.0%),其次是無乳鏈球菌(20.4%)和表皮葡萄球菌(10.5%)。而大多數的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頭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路鄧葡萄球菌和雞葡萄球菌都只在血培養標本中分離到,占所有病原菌的25.5%(95株)。大腸埃希菌在除腹水之外的6種標本中均有檢出,B族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則在5種不同類型的標本中分離出。這說明大腸埃希菌既是最容易引起新生兒早發型細菌感染的病原菌,也是引起感染類型最多的病原菌,無乳鏈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也是重要的病原體。
3.3 新生兒早發型大腸埃希菌感染 在一項前瞻性的隊列研究中,通過比較808名產婦的陰道、直腸拭子與其新生兒出生后15 min內耳、鼻咽部分泌物,發現119名新生兒通過母親獲得了大腸埃希菌的早期定植[2]。一篇來自法國的研究報道了2例在母親的尿液或生殖道標本和新生兒的胃內容物中分離到了同株產ESBLs的大腸埃希菌的病例[3],證明了大腸埃希菌可以發生圍生期的垂直傳播。從本文的數據看出,11名孕母在曾在圍生期感染了大腸埃希菌,其中9名通過宮頸分泌培養出大腸埃希菌,從胎膜分離出的有2名,還有1名為血培養陽性。國內外的多篇文獻同樣表明大腸埃希菌是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早發型肺炎最常見的革蘭陰性病原菌,也是早發型感染新生兒胃內容物中分離率最高的細菌[4-8]。
3.4 新生兒早發型B族鏈球菌感染B族鏈球菌也稱無乳鏈球菌,為條件致病菌,其帶菌率正常人為15%~35%,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10%~30%的孕婦攜帶B族鏈球菌,其中40%~70%在分娩過程中會傳遞給新生兒,而攜帶B族鏈球菌的新生兒中,有1%~3%會出現早期侵入性感染,新生兒B族鏈球菌感染可致中毒性休克、肺炎和腦膜炎等早發性疾病,病死率為5%~10%。根據2010年美國CDC預防圍生期B族鏈球菌病(2010)的指南[9],建議對所有孕婦進行篩查,最佳的篩查時間為孕35~37周,并針對篩查結果為陽性的孕婦進行抗生素預防治療,有效降低嬰兒早期侵入性感染的發生率和抗生素的濫用。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常規產檢的孕產婦在37周左右會進行B族鏈球菌篩查,但是76名發生早發型無乳鏈球菌感染的患兒母親中,只有21人的臨床標本分離出了B族鏈球菌,其余55名產婦B族鏈球菌篩查陰性或者未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常規產檢,有報道指出在產前篩查(35~37周)和分娩之間的一段時間內,10%~12%的婦女的B族鏈球菌定植狀態會發生發化,使得產前篩查的陽性預測值低于60%,所以分娩期檢測的結果比產前篩查的結果更具有參考性[10]。本文中21名B族鏈球菌陽性的產婦中,多數患者為臨產時篩查,用常規的培養方法進行檢測,當病原學結果報告時,往往已經錯過了預防用藥的時機。所以為了適合分娩期的臨床應用的需要,針對B族鏈球菌的篩查系統應該包含一種簡便的B族鏈球菌床旁測試試劑盒,美國CDC 2010年的指南中也提出了該建議。
新生兒的早發型感染一般被認為與宮內感染密切相關,有文獻報道無乳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是新生兒早期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其次還有產單核李斯特菌、化膿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11-12]。為了進一步了解圍生期母嬰垂直傳播的情況,本研究也回顧了351名新生兒的母親圍生期的病原學結果,其中有43人可以溯源到與其新生兒一致的病原學結果,我們發現除了上述常見的幾種菌外,肺炎克雷伯菌、解沒食子酸鏈球菌、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也可以由母親垂直傳播給新生兒并引起早發型感染。
從表4的數據看出,宮頸分泌物和胎膜是產婦病原菌檢出率較高的標本類型,宮頸分泌物較易獲得,且在圍生期、分娩前、臨產時均可采樣送檢,理論上是最適合用于產婦生殖道病原菌篩查的樣本類型。但是,宮頸分泌物并不是無菌標本,國內外尚無女性生殖道致病菌鑒定的行業標準或共識,在過往的工作中,不同工作人員、不同實驗室對于宮頸分泌物中致病菌的定義和認識有所不同,導致檢驗報告的一致性有所差異,也易出現漏檢漏報的情況。胎膜標本不存在上述矛盾,但是獲得胎膜的時間往往已是分娩過程中或分娩結束,不能起到提早預防的作用。
綜上所述,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員對這些標本應提高認識,對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單核李斯特菌、念珠菌、解沒食子酸鏈球菌、腸球菌、肺炎鏈球菌、化膿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應該予以重視。我們也建議孕產婦在圍生期及臨產時應采集宮頸分泌物標本送檢病原學檢測,分娩時或分娩后送檢胎膜標本。兩種類型的標本的結果可以互為補充,即便鑒定結果報告時已錯過了抗生素阻斷的時間,也可及時對新生兒抗感染經驗性用藥提供病原學參考。而需要特別留意的還有產單核李斯特菌,該菌在產婦血培養中更易分離,對于不明原因高熱的孕產婦,建議做兩套血培養檢測,以便及時發現產單核李斯特菌或其他病原菌,為挽救胎兒生命爭取寶貴的時間。也希望有更多快速、經濟、方便的檢測方法及試劑,讓圍生期生殖道病原菌快速篩查得以實現。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