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俊峰 熊慧 吳吉智
1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麻醉科 250001;2山東省腫瘤醫院兒童腫瘤病區,濟南 250117;3山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山東省耳鼻喉醫院麻醉科,濟南 250022
淚道阻塞為嬰幼兒常見的眼部疾病,多由先天性淚小管畸形、淚小點異常導致,且對于藥物保守治療無效的患兒往往需采用手術治療[1]。目前,淚道探通術為臨床治療兒童淚道阻塞的一線術式,能夠通過擴張淚道系統,檢查淚道狀況,解除淚道阻塞,具有操作簡便、術后美觀度高等優點。表面麻醉為淚道探通術中常用的麻醉方式,但部分患兒因過度恐懼仍會不斷躁動,導致探針難以插入狹小的淚小管,需積極探究更合理的麻醉方案。靜吸復合麻醉是通過建立靜脈通道,輸入鎮靜藥、肌松藥,并利用喉罩、導管吸入麻醉藥,使藥物借助肺循環進入體循環,最終產生中樞麻醉的效果,起效迅速,麻醉劑量控制精準,在臨床已取得較好的應用效果[2-3]。鑒于此,本研究將靜吸復合麻醉應用于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84例擬行淚道探通術治療的淚道阻塞患兒,探究其臨床療效以及對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68例擬行淚道探通術治療的淚道阻塞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84例)和觀察組(84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48例;月齡范圍6~19個月,月齡(10.74±1.94)個月;阻塞類型:淚點阻塞37例,淚小管阻塞29例,鼻淚管阻塞18例。觀察組中男39例,女45例;月齡范圍7~20個月,月齡(10.79±1.88)個月;阻塞類型:淚點阻塞40例,淚小管阻塞25例,鼻淚管阻塞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對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醫學倫理委員會已審核本研究方案。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眼科學(第9版)》[4]中關于淚道阻塞的診斷標準;②保守治療2周無效。(2)排除標準:①合并淚囊瘺;②既往接受過淚道探通術治療;③合并全身系統性疾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于術前7 d使用左氧氟沙星眼液,4次/d,術前完善相關檢查,禁食禁飲6 h,術前0.5 h肌內注射硫酸阿托品0.02 mg/kg。(1)對照組采用常規表面麻醉:使用鋪巾包裹上半身,囑家屬按住患兒膝部,醫護人員固定患兒頭部后使用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日本參天株式社會,生產批號:20191204,規格:20 ml∶80 mg)滴眼2次,間隔30 s。(2)觀察組采用靜吸復合麻醉。麻醉誘導:靜脈注射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1107,規格:1 ml∶50μg)2μg/kg,丙泊酚(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1208,規格:20 ml∶0.2 g)2 mg/kg;術中持續吸入2%七氟醚(上海恒瑞醫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91112,規格:120 ml)維持麻醉,密切監測患兒生命體征。淚道探通術操作方法:用拇指外翻上瞼內側皮膚,暴露上淚小點,使用淚小點擴張器擴大后行淚道加壓沖洗,沖凈膿性分泌物;使用7號淚道探針垂直插入上淚小管2 mm并轉向水平進針,觸碰骨壁后將探針內旋60°,向前下方緩慢推入鼻淚管,突破膜性阻塞時可獲落空感;行至鼻淚管下段時行淚道沖洗,緩慢注入妥布霉素眼液1 ml;沖洗無阻力且無反流則手術成功,必要時可留針10 min左右;拔針后使用典必殊眼膏涂抹術眼并包扎1 h;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處理。
1.4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5]:治愈:沖洗淚道通暢;有效:淚道部分阻塞,沖洗淚道部分反流;無效:無法解除淚道阻塞,沖洗淚道反流??傆行剩街斡剩行?。(2)術中并發癥:對比兩組術中嗆咳、氣道痙攣、蘇醒延遲發生情況。(3)術后并發癥:術后隨訪2個月,記錄并對比兩組術后出血、術后溢淚、假道形成、眼瞼蜂窩織炎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79.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行淚道探通術治療的淚道阻塞患兒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術中并發癥比較 兩組術中氣道痙攣、蘇醒延遲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術中嗆咳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術后2個月內,觀察組術后出血、術后溢淚、假道形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行淚道探通術治療的淚道阻塞患兒術中并發癥比較[例(%)]

表3 兩組行淚道探通術治療的淚道阻塞患兒術后并發癥比較[例(%)]
由于小兒鼻淚管下端的胚胎殘膜尚未完全退化,容易阻塞鼻淚管下端,造成淚液和細菌潴留于淚囊內,最終形成淚道阻塞[6];此外,小兒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全,對外界病毒抵抗力低,更易因細菌感染而誘發炎癥,進一步增加淚道阻塞的發生率,確診后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目前,淚道探通術為臨床治療兒童淚道阻塞的首選術式,能夠快速明確阻塞部位并解除淚道阻塞[7]。然而淚道探通術并非直視下手術,操作容易受手術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的術前眼表面麻醉難以消除患兒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術中容易發生探針插入困難或滑出。張一等[8]研究表明,采用傳統的淚點表面麻醉進行淚道探通術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部分患兒在術后會出現角膜劃傷、眼瞼水腫等癥狀。因此,積極探討更為合理的麻醉方案對提高淚道探通術的手術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高于對照組79.76%,提示靜吸復合麻醉可提升兒童淚道探通術的手術效果。分析其原因為:術前先靜脈輸入丙泊酚與芬太尼,前者屬于臨床常用的全身麻醉藥物之一,具有起效快、麻醉質量穩定等優勢,但單獨使用鎮痛作用較弱[9];而芬太尼為阿片μ受體激動劑,其鎮痛強度為嗎啡的15倍,給藥后30 s即可起效并維持15~30 min,持續輸注半衰期穩定,麻醉可控性好,聯合丙泊酚可產生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麻醉質量[10]。之后使用喉罩吸入七氟醚,可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中氨基丁酸受體的代謝能力,抑制機體中興奮性受體,從而發揮較好的鎮靜作用。因此,采用靜吸復合麻醉能夠避免患兒手術過程中發生躁動,降低手術環境對施術者操作的影響,確保淚道阻塞部位定位更準確,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術療效。此外,本研究亦發現觀察組術中嗆咳、術后出血、術后溢淚、假道形成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靜吸復合麻醉應用于兒童淚道探通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這可能是由于采用常規的表面麻醉后,若術者無事先預判,患兒突然的頭部扭動即可造成探針對淚道狹窄部位的過度擠壓,輕者可導致黏膜破損出血,重者可引起假道形成;同時,患兒若呼吸和吞咽動作不協調,當沖洗過快或液體量過多時可能引起嗆咳。而采用靜吸復合麻醉能夠有效彌補上述不足,穩定患兒不安情緒,改善施術者心理壓力,降低術中判斷失誤率,進而減少術后多種并發癥的發生[11]。
綜上所述,靜吸復合麻醉在兒童淚道探通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較好,能夠降低術中嗆咳、術后出血、術后溢淚、假道形成的發生率。
利益沖突:作者已申明文章無相關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