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龍
第十七節車廂 突發事件
一
早晨,一縷縷炊煙從屋頂升起來,裊娜的姿勢,讓人聯想到騰云駕霧的仙女。
炊煙中,飄來飯菜的香味,這是雁遲熟悉的味道,這是人間最美的味道,濃濃的煙火味道呀!
不遠處的溪谷中,一陣陣淡淡的霧隨著晨風緩緩地升騰起來,幾只調皮的珠頸斑鳩,在溪谷中飛來飛去,發出輕柔悅耳的“咕咕咕”聲,呼朋引伴,樂此不疲。行走在山谷間的小道上,人們便會產生一種在仙境中漫步的感覺。
溪谷中,隨處可見修長的紫竹,高的達到10米,竹身長著紫黑色的斑紋,修長的竹竿高高地直立著,像一個個眺望遠方的衛士。微風輕輕地吹來,竹葉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就像一曲輕柔的歌。
雁遲聽村里的老人說,家鄉的紫竹是刻《神農本草經》的竹簡化成的。雖然這是傳說,但是,這些紫竹給雁遲他們帶來了快樂,也給當地的村民帶來了經濟效益。村民們用紫竹制作小家具、手杖、傘柄、樂器及工藝品,產品賣到了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還出口創匯了。
耳濡目染,雁遲也會編織一些小物件。在爺爺的指導下,雁遲制作了好幾把油紙傘,準備帶給室友們。中國制傘歷史悠久,最早的傘由魯班的妻子云氏發明。春秋末年,中國古代著名木工師傅魯班常在野外作業,若遇下雨,常被淋濕。魯班的妻子想做一種能遮雨的東西,她就把竹子劈成細條,在細條上蒙上獸皮,樣子像亭子,收攏如棍,張開如蓋。這就是最早的雨傘。紙出現以后,人們在傘紙上刷桐油用來防水,文人雅士亦會在上油前在傘面上題詩作畫,以遣情懷。宋朝時人們稱之為綠油紙傘,以后歷代均有改進,有紙傘、油傘、蝙式傘,最后形成今天的大眾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的歷史。
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將油紙傘稱為唐傘。油紙傘傳至亞洲其他地區如越南、泰國、老撾等地后,又結合了當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風格和名稱。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凡糊雨傘與油扇,皆用小皮紙。”沈括《夢溪筆談》也提到:“以新赤油傘,日中覆之。”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如《白蛇傳》等,也可以看到油紙傘的蹤影。
制作油紙傘的傘骨架所用到的材料就是竹子。一般來說,先將竹子破成薄片,然后再手工精心制作傘骨架,經過多道工藝,以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油紙傘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純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望著眼前的油紙傘,雁遲仿佛看見了室友們撐著雨傘,在雨中漫步的情形,大家笑著,鬧著,開心極了。
二
吃了早餐,雁遲帶著虎伢和灰灰,到溪谷中放牛。同行的,還有虎伢的小伙伴和他們各家的牛。
在雁遲的家鄉,每家每戶都養牛。雁遲家養的是一頭黃牛。牛可是農戶家的寶,除了耕地外,牛還是家里主要的經濟來源。比如,母牛生下小牛,小牛長大后,能賣不少錢呢!
很久沒有放牛了,雁遲今天又可以重溫一下放牛的快樂。那是一種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無間親密,是釋放壓力的一種便宜方式,更是融入自然的美好體驗。
“姐姐,我要騎‘馬嘍!”虎伢說著,縱身翻上了黃牛的背,得意地喊了起來,“駕、駕、駕!”其他的小伙伴也迫不及待地騎上了牛背。

在雁遲的家鄉,騎馬、趕車、使用牛馬騾驢時,吆喝“駕”,就是“走”的意思;吆喝“吁”,就是停的意思。這是人們在生活中習慣使用的“詞語”,牲口從小就接受這種“訓練”,也就能聽懂主人的指令了。黃牛聽了虎伢的號令,不再吃草,抬起頭,大步朝前走去。
“你小心點兒,可別摔下來!”雁遲大聲叮囑虎伢。眼前的情形,讓雁遲想起了小時候騎牛的事情。
7歲那年,雁遲家里養的是一頭老黃牛。爺爺說,這頭老黃牛養了十多年了,為家里立下了汗馬功勞呢!老黃牛看上去一點兒也不兇,還挺友好的,雁遲用手拍拍它的背,幫它驅趕蚊子,老黃牛還會搖搖尾巴,好像在感謝小主人。
有一次,雁遲和小伙伴們騎著牛回家。途中,一條獵狗狂吠著,追逐著一條灰色的黃鼠狼,奔了過來。
走在最前面的是阿桂子家的牛,可能是受到了驚嚇,牛一慌張,往旁邊閃了一下,牛背上的阿桂子“啊”的一聲,掉了下來。
緊跟在后面的是雁遲家的黃牛,雖然它也受到了驚嚇,不安地晃動著身體,但是,騎在牛背上的雁遲牢牢地抓住韁繩,才沒有摔下來。看到阿桂子掉在地上,雁遲擔心后面的牛會踩到她,奮不顧身地跳下牛背,扶起了躺在地上直呻吟的阿桂子,站到了路邊的安全地帶。
雁遲至今還記得,小伙伴們騎著牛,慢慢悠悠地行走在鄉間小路上的情形,那真是一幅動人的“牧歸圖”。
如今,當年的小伙伴們都長大了,都在為各自的前程奮斗,要想像當年那樣,聚在一起,放牛、嬉戲,簡直太難了。幸好,還有虎伢和他的小伙伴,就像接力賽一樣,有人接棒,把這個游戲傳承下去。雁遲的心里,難免有一些惆悵,同時又有了些許的安慰。
三
農歷臘月廿三日或廿四日,中國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神的節日。雁遲家鄉的習俗是農歷臘月廿四日過小年。在這天,雁遲家往往要舉行一個重要的儀式——送灶神。小時候,雁遲就聽大人說過——過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他所在的這家人的功過。天庭是我國神話中最高的權力中心,也是《封神演義》《西游記》等小說中描述玉皇大帝統治的地方。送灶神便是送灶王爺起程。故民間對這位居家之神,平日態度很虔誠,且很尊重。送灶神寄托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合家平安,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按照往年的慣例,雁遲家早就準備好了粽子糖、麥芽糖、糯米團子。各家準備這些又甜又黏的食物,是給灶神送“糖衣炮彈”,讓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不說壞話。同時,這也意味著從那天開始,南方正式進入春節的各種準備和慶祝活動。
吃了早餐,雁遲打開電視收看新聞。突然,一條爆炸性的新聞把大家震撼住了——武漢封城!從2020年1月23日10時起,武漢全市公交地鐵、輪渡、長途客運停運,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原來,1月20日,在武漢實地考察后的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代表專家組通報,新冠肺炎“人傳人”,除非有極為重要的事情要辦,一般不要去武漢。自此,新冠肺炎疫情警報拉響了,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突如其來。
阿桂子回家的時候,買的車票是北京到武漢,然后從武漢轉車回家的,途經高風險地區,被家鄉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列為重點排查對象,居家隔離14天,每天由村醫去測量體溫。
雁遲、大駿等人,作為密切接觸者,按照規定,也必須居家隔離14天。
作為一個醫學生,雁遲感到困惑不解:“新冠病毒是從哪里來的呢?它的傳染性如此強,而且,還沒有特效藥物治療,以致人們手足無措,武漢死亡的病例那么多。”
然而,這不僅僅是雁遲一個人的困惑,也是廣大醫護人員的困惑。望著那么多患者被新冠肺炎折磨,醫生盡全力,采取多種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四
1月27日,雁遲和阿桂子接到了各自學校轉發的教育部發布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經研究決定,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具體通知如下。
一、部屬各高等學校適當推遲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時間,具體開學時間與當地高校開學時間保持一致,并報教育部備案。春節返鄉學生未經學校批準不要提前返校。其他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可參照執行。
二、地方所屬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學校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地方黨委和政府統一部署確定。
三、各類學校要加強寒假期間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要求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對寒假在校和自行返校的學生,要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做好開學后疫情防控工作預案,建立師生流動臺賬,明確防控工作要求,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看到通知后,雁遲感覺到這次疫情的嚴重性。接下來的日子,各種關于疫情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再加上當時正值春節前夕,中國大地上涌起回家過年的返鄉潮,這更加劇了疫情傳播的風險。口罩等防疫物品成了緊俏的商品,有的不良商家大量囤貨,加價出售,導致口罩的價格飛漲。
雁遲是醫學生,在這方面還有一定的預判——看到武漢封城的消息之后,趕緊在網上買了500個口罩,那時還沒有漲價呢!雁遲收到口罩之后,網上的口罩價格暴漲,而且還斷貨了,人們急需也買不到。這時,雁遲將自己買的口罩拿出一部分,給村里急需口罩的人們使用。大家都夸雁遲有遠見,以后一定會有出息,雁遲聽了臉都紅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