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軒
童話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學習童話也需要發揮想象力才能輕松進入故事里的神奇世界,與童話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因此,在童話教學中,教師需要適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順利進入童話世界,完成童話文本所賦予的教學目標任務。創設教學情境實際上就是有效搭建情境支架,讓學生借助支架,以自己的想象來對接童話的想象,使二者碰撞出新的想象火花。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借助語言表述將學生引入童話的想象世界,是一種最便捷的手段。根據所學習的童話內容,教師可以從不同角度運用語言支架來喚起學生對童話世界的認知。學習動物童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聊一聊學習過的動物童話的主角身上發生的故事;學習人物童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最經典的童話人物留下的深刻印象等,以此激發學生進入童話學習的想象世界中。
如教學《青蛙賣泥塘》一課時,教師可以從童話的題目中抓住一個“賣”字,引導學生回憶前一篇課文《蜘蛛開店》中的蜘蛛“開店”發生的好玩故事:蜘蛛想打發無聊和寂寞決定開一家商店,賣自己最拿手又很簡單的織品,每件只收一元;它賣口罩結果來的顧客是河馬,它賣圍巾結果來的顧客是長頸鹿,它賣襪子結果來的顧客是蜈蚣;這樣一來,蜘蛛以為很簡單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做起來總是很累,這不僅出乎蜘蛛的意料,也出乎我們的意料!今天,有一只青蛙要賣泥塘,會發生哪些意外的事情呢?我們不妨先來想象一番。于是,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紛紛提出青蛙賣泥塘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在一篇童話故事中,最先吸引學生的還是其中的插圖,因為畫面自身的色彩、構圖都能給學生帶來直接的刺激。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童話課文,都安排有生動、有趣、傳神的插圖,在巧妙體現童話內容的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閱讀童話的興趣。
如《一塊奶酪》這篇課文中的跨頁插圖就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畫面支架。一位教師在學生讀童話之前,就讓學生看插圖想象故事:開始的畫面上出現的人物可能在干什么?中間的畫面出現了什么情況,猜一猜此刻人物都在想什么?最后的畫面反映故事的結果是什么?盡管學生借助畫面想象的內容與故事有出入,但學生能夠以自己的想象來對接童話的想象,在比較中明白了進一步想象的學習目標。
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能夠借助或提供體現童話故事內容或結構的示意圖,就是圖式支架。這種示意圖通常借助簡潔的線條、文字組合而成,清晰地呈現童話故事的人物活動軌跡等。示意圖可以是教材本身提供的助學內容,也可以是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的體現童話情境的示意圖。
如《蜘蛛開店》的課后練習1要求學生“根據示意圖講一講這個故事”,給出的示意圖就非常有特點:整幅圖是一張蜘蛛網,童話題目“蜘蛛開店”像一只蜘蛛位于蜘蛛網的中心位置,由此向外延伸的網線上標示著所賣的物品與買主,分別是“賣口罩——河馬”“賣圍巾——長頸鹿”“賣襪子——蜈蚣”。在這樣的示意圖中,蜘蛛賣的物品與買主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導致蜘蛛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賣品,就給學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教師可以借助這一圖式支架,組織學生開展想象活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并有機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微課、微視頻等新穎的助學手段成為教師課堂上的常客。教師根據童話內容精心選擇、制作微視頻,不僅幫助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使學生的想象更豐富。
如教學《那一定會很好》,童話主要講述一粒種子因為不斷有自己的向往——成為什么就一定會很好,當這些向往一一實現,它也由一粒種子經過一系列變化而成了陽臺上的木地板。一位教師借助動漫圖片制作了微視頻《種子的一生》,清晰地呈現了童話主人公從“種子——大樹——手推車——椅子——木地板”的變化過程。學生觀看微視頻后,教師啟發學生想象,在上述變化之間或之后,這粒種子還可能發生過什么變化。有的學生想象在大樹變成“手推車”之前,大樹向往的是變成“木房子”;有的學生想象在“木地板”之后,還可以變成滋潤種子的肥料……
總之,在童話教學中,教師要適時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情境支架,吸引學生進入童話的想象世界,乘著想象的翅膀在童話的天地間自由地翱翔,使學生在學習童話的過程中提升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