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芳
寫話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寫作的教學定位,是基于低年級學生識字水平和心理水平提出的淺層次表達要求。實際上,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寫話是有難度的。在寫話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關注低年級學生動不了筆這一關鍵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讓學生在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中學會寫話。
低年級的學生大量閱讀文本,文本中的規范語句能夠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具有獨特表達意義的句式。當適宜的語境出現時,學生所積累的句式就可能自動地從口中“冒”出來。因此,在這一點上,學生只有在閱讀量上追求更多,才能有更多的句式積淀在語言倉庫中,為寫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低年級學生愛讀故事。教材中安排學習的故事有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故事等。在這些故事中,每一種類型的故事都有一些基本的表達模式,學生讀這種有模式的故事讀多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那種表達模式。以古代故事的開頭為例,學生讀多了,就知道其開頭都是從時間上來表達的,而且都是那種不具體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了這樣的積累,學生講古代故事的時候,就會強調故事開頭的說法;之后,教師讓學生寫一個古代故事的開頭,學生就會不假思索地寫“很久很久以前……”學生讀過許多故事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講故事中嘗試寫話:講到故事的關鍵處,適時停下來,讓聽故事的人猜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并寫下自己的猜測,再與故事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學生在讀故事、講故事的過程中,巧妙地融入寫話活動。
課文中的典范句是指那些有語言表達特點的句式:或者是有新鮮感的句子,或者是修辭手法運用巧妙的句子,或者是表達力很強的句子等。這些句子在文本中都很容易找到,學生只要把課文讀上一兩遍,就能將這些句子畫出來。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背誦這些典范句,引導學生分析句子的特點,讓學生進行仿寫。
如《葡萄溝》這篇課文第2自然段中有這樣的表達:“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掛在綠葉底下,有紅的、白的、紫的、暗紅的、淡綠的,五光十色,美麗極了。”這個句子就是典范句,學生讀著這樣的句子,仿佛看到了葡萄溝的葡萄又多又美麗,十分迷人。在教學這一典范句時,學生熟背句子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看看這個句子是怎么寫的:先確定描寫的對象——葡萄,再看是從哪些方面寫葡萄的,有形狀特點——一大串一大串,有豐富的顏色(五種顏色并列),最后還寫了看葡萄的感覺——美麗極了。學生讀懂之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用這種句子寫什么比較合適。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借助這種句式選擇一處開得很多很美麗的花寫一寫。寫完之后,教師發現學生僅僅有兩處改變,一是把葡萄換成了花,二是把“一大串”換成了“一大片”。于是,教師加大仿寫的難度,讓學生還用上述句式寫下課時操場上學生的活動,學生便又投入到新的仿寫活動中。
讓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有效積累寫話的素材。學生參加活動,可以在學校里,也可以在家庭中,還可以在社會上。文藝演出、各種比賽、參觀訪問、打掃衛生、購買學習用品等,都適合學生參加。有些教師認為其間沒有讀的因素出現,這是將讀僅僅當作把文字發出聲音的行為。其實,低年級學生默讀課文,就是不出聲的讀。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用眼去讀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更要用心去讀取自己喜歡的對象。這樣的讀,比讀課文更有意義。學生將讀的結果運用于寫話上,效果更佳。
這種讓學生“讀”活動的學習,學生不可能無師自通,需要教師傳授一定的學習方法,如組織一次班級聽寫比賽,教師通過三輪比賽得出結果,讓學生注意“讀”每一輪上黑板聽寫的學生,讀他們的動作、表情,一邊讀一邊用自己的話進行表達,再選擇最有意思的一句話寫下來;接下來,教師再展示誰“讀”得最準確、最生動、最形象。每次學生參加相應的活動時,教師及時提出“讀”活動的要求,并選擇讀得最有意思的內容進行寫話。這樣的作業,學生樂于完成,寫的話都很有個性,體現學生的寫話水平得到了提高。
總之,教師在指導低年級學生時要考慮學生的學情,指導學生不僅要從課文中學習寫句子的方法,還要從生活中學習寫句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