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慶
課前談話,能夠有效調整師生關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可以為新課造勢又可以為教學造境。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的時間,運用得當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種得當不可能面面俱到,通常體現在教師的精準點撥、自然對話、睿智啟迪上,可以開啟未成曲調先有情的局面,也可以迅速指向教學的切入點。
幽默風趣的談話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夠給課堂帶來歡樂和笑聲。教師要根據教學實際(包括教學內容與學情)進行選擇,既不選擇低級趣味的笑話又不選擇有搞噱頭嫌疑的話題,而是選擇那些學生感興趣、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話題,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加以呈現,使談話內容與教學內容無痕對接。
如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課前談話。他說自己是個急性子人,剛才聽到一位教師說快要上課了,就急忙跑到教室里來,結果連課本都忘記拿,于是他指著坐在前面的一名學生“快去辦公室把我的課本拿來”;那名學生剛跑出門,他想起來忘了告訴學生課本在抽屜里,于是又讓另一名學生去拿;第二名學生剛跑出門,他又想起忘記帶U盤了,于是又指派一名學生去拿;第三名學生剛跑出門,他又想起忘記帶導學單了,正要指派學生去拿,看見學生開始議論起來……教師轉而問學生:“我平時批評你們急性毛躁,今天我卻這樣丟三落四,我該不該被批評呢?”學生回答“該”并發出了開心的笑聲。教師適時結束談話:“我知錯了,馬上改正丟三落四的毛病。看,我把一切都放在手機里啦!”說著,教師將手機與電腦連接起來,屏幕上顯示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
學習的課文總是在變化的,學情也在不斷變化。因此,教師的課前談話不僅需要隨著這些變化而變化,而且還要盡可能綜合兩方面的情形選擇合適的話題。這樣的話題,一方面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容易激發學生談話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課堂教學狀態;另一方面需要切合課文的情感基調,聯系課文的重點、難點或關鍵點,不露痕跡地將學生引入到新課教學之中,使課前談話與導入教學融為一體。教師設計這樣的話題,需要認真研讀文本,注意捕捉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點。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一位教師先問學生“平時最喜歡吃的水果是什么”,學生給出的答案不一,教師轉而問學生“喜歡不喜歡吃蘋果”,大多數學生回答“喜歡”;教師接著追問學生“你們在吃蘋果時,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喜歡吃蘋果?”學生笑著回答“沒有”,教師來了一個假設:“如果有一道考試題目,要求你們說說喜歡吃蘋果的理由,你們每個人都認真想一想,會給出什么答案?”學生稍加思考,有的說“蘋果味道很美”,有的進一步說“蘋果甜甜的、酸酸的,好吃”,有的說“蘋果營養豐富”,有的說“吃蘋果皮膚好”等;教師接著說:“剛才大家談的都是喜歡吃蘋果,有沒有喜歡蘋果的呢?喜歡吃蘋果和喜歡蘋果是不是一樣的呢?”學生在教師引導下意識到喜歡吃蘋果重點在“吃”上,而喜歡蘋果重點是一種感情。由此,教師順利地引出新課教學的話題——帶著類似的問題,我們這節課來看課文《落花生》表達的是喜歡吃花生還是喜歡花生。
課前談話常常因文而異,教師可以采取看似拉家常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在輕松的氛圍中將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之中,有效地完成教學導入。
如教學《花的學校》一課時,一位教師笑著問學生:“你們上課外班嗎?都在什么學校上?”待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問:“如果讓你們選最喜歡的課外班,你們會去什么學校呢?”學生給出的結果也是各種各樣。之后,教師說:“我沒有想到的是,我的孩子那天是要上課外班,我問他去哪個學校,他只說發現了一所最美的學校,還說要給老師準備一份見面禮——最美的鮮花!大家能猜出他想去的學校是哪所學校嗎?”有學生笑著回答:“那一定是花的學校!”教師點頭稱是,并追問:“如果你們也去那所學校,最想進哪個班呢?”“舞蹈班!”許多學生大聲回答。教師順勢引導說:“那我們這節課就去花的學校看看那里的舞蹈班都教大家什么舞蹈吧!”這樣的課前談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學生在與教師互動中再沒有緊張感。
總之,課前談話的方式方法還有很多,既要教師精心準備又不可刻意做作,不能走套路,要帶給學生進入課堂教學的狀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