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豪

【摘要】群文閱讀議題和文本的選擇需尊崇文本選擇范圍的廣泛性、群文信息的互補性、選題的課程性以及文本選擇的實用性等原則。在教學實踐中,關鍵是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不斷地引導學生以主體閱讀的身份、主動閱讀的姿態,通過多元與交互的文本網絡和聚焦于問題與解決的閱讀策略,達成同化與順應的意義建構。
【關鍵詞】小學語文;基礎教育;1+X;群文閱讀教學
語文毋庸置疑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之一,具有人文特征與實用特征。其中,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擔負著孕育讀書的種子、澆灌精神的幼苗、保護文明的果實的重任。
群文閱讀素養作為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在教學過程中一直被放在重點位置,小學階段又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所以教師要格外發現并且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利用群文閱讀教學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終身閱讀意識。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理念包括結構化閱讀和集體建構,這種教學模式能為打造高效率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在“1+X”群文閱讀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學生當作閱讀的主體,以精選文章(例如《老人與海鷗》或《爬山虎的腳》)作為“1”,“X”則是課外延伸與其相關聯的一組文本,從而組合出“1+X”群文閱讀。在愉悅的文本閱讀過程中,一篇篇文章像一顆顆飽滿豐碩的種子,“飛”入學生的心田,開闊了學生眼界,強化了學生的內心感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群文閱讀課堂存在許多問題:閱讀素材不豐富,文本內容不一致;教學目標模糊不清;教學方法不夠科學;教學過程重視人文特征而輕視實用性……長此以往,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容易使學生陷入閱讀疲勞。因此,為了解決“文本選擇怎么樣更匹配教學目的,這些文本怎么樣融入教學過程中,文本教學如何增強實用性”三大難題,突破“1+X”群文閱讀課堂的教學難題,教師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文本選擇范圍的廣泛性、群文信息的互補性、選題的課程性以及文本選擇的實用性。
一、“1+X”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問題
群文閱讀在全國許多地區強勢推進,一些地區的教師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大膽嘗試,一時間方興未艾。根據西南大學俞澤元教授的定義,“1+X”是以學習語文教材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為目的,將若干具有內在規律的文本有機地整合到小組閱讀模式中[1]。在較短的教學時間內呈現多篇文章,并以一定的方式將文章組合起來給學生閱讀,賦予了教師編者的職能,如此便帶來一些問題。
(一)教學目標模糊不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傳統的“雙基礎”為基礎,對語文教學目標有了更完整的理解,并定義了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這三個維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維度是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是實現另外兩個維度的重要手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語文教學的內在動力。三個維度相互滲透,構成了一體化語文教學。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應將三者緊密聯系起來,不斷優化教學效果。但是部分教育工作者對三維目標的認知不夠深刻,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容易忽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充滿人性的目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三維目標的高度概括性,難以為教育工作者提供清晰明確的指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目標的科學設置[2]。
(二)群文選擇無法融入教學過程
課堂是教與學的載體,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推動,如果能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搭建轉移知識的橋梁,學生的核心素養將得到極大的提升。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案。綜觀當前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存在以下兩個問題: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文本選擇不符合學生的喜好;文本選擇范圍狹隘,不夠廣泛。
(三)文本選擇實用性欠缺
語文離不開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實用性文本的閱讀顯得越發重要。現行的很多群文閱讀教學更加關注課程的人文性特征,而忽視了課程的工具性,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高,教學效益也不理想。
二、“1+X”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在“1+X”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不只是為了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將多篇文章進行排列組合。只有在群文閱讀這個過程中學會怎么去閱讀,并且學會運用閱讀方法,才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群文閱讀教學就類似于需要耐力和支持的馬拉松。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的整體閱讀開端為前提,在閱讀過程中不停地為他們補充能量,還要為他們搭建好整個框架結構。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做到真正有效地閱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強調的:“獲取知識——這意味著發現真理、解答疑問。老師要盡量使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3]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課本內容并且遵循“精讀教方法”“群文用方法”的最根本的教學思路。例如3~6年級教材在不同年級安排了四個策略單元,分別是:三年級“預測”策略單元;四年級“提問”策略單元;五年級“提高閱讀速度”策略單元;六年級“有目的地閱讀”策略單元。除此之外,很多單元都包括“復述”“理解”“視覺化”“概括”“默讀”等語文閱讀方法策略。教師在進行這些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時,一定要遵循統編教材的編排思路,把“學閱讀”“學表達”“思維訓練”等方法作為主要的那個“1”,讓群文閱讀教學充分發揮其“教材有效的補充”的功效,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二)加強師生互動,建構文本與教學過程的融入情境
學習理論認為,脫離真實情境,學習便無意義。以問題解決為主線的傳統文化經典“1+X”閱讀,應當“有形、有效、有魂”,即以具體問題為抓手,以語文素養為主旨,以文化認同為內核。實現“以‘問為核心的‘1+X閱讀教學”(如圖1所示)的課堂變革,“問”是閱讀的發動源[4]。
在預習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需要關注學生的學情與差異;課中調動學生主動地進行閱讀文本和研究問題,是“1+X”閱讀的重點;在自主、合作和探究中開展對話并解決問題,是“1+X”閱讀的難點;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及時反思,適當實踐,以培養學生重新建構和實踐反思的元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要挖掘出這幾篇文本中共同的元素,將其以顯性的問題鏈串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思考體系,找到閱讀聯結點并使之結構化,最終形成多元而不散亂的意義建構。
(三)注重文本選擇的實用性
教師可以通過實例,教給學生閱讀實用性文本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細致觀察、抓住主體、提取信息等方法留心生活中的語文,幫助學生在閱讀實用性文本中提高歸納分析的能力。車票、統計表格、說明書、宣傳海報、新聞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材料。群文閱讀的議題必須要有一定的學習價值,議題既不能過于淺顯,使學生失去興趣,也不能過于深奧,難以被學生接受。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匆匆》《文言文兩則》《手指》《桃花心木》《頂碗少年》時,結合同步教材《一諾千金》《三個人一雙眼睛》等篇章,教師引入話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有很多小事讓我們獲得很多啟示,正因為經歷過這些事情,我們才會成長,那么今天老師帶大家一起走進生活,發現生活的啟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每一件小事情獲得啟發,牛頓因為被蘋果砸到發現了萬有引力,達爾文因為喜歡觀察昆蟲提出了進化論,所以希望同學們不要忽視身邊的任何小事,今天就讓老師帶著大家走入一件件小事,從而得到啟迪。”如此,課堂教學目標得到了升華,教學情境氛圍濃厚。
三、結語
群文閱讀可以很好地突破“文本選擇怎么樣更匹配教學目的,這些文本怎么樣融入教學過程中,文本教學如何增強實用性”這三大難題。在閱讀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狀態,集中注意力學習自己喜歡的素材,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另外,在選擇文本素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選擇文本規模的普遍性,多種文章之間信息的相同補充,選擇的話題要與課程內容相關以及所選擇的文章的實用性。在此基礎上,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到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于澤元,王雁齡,陳際航.基于統編語文教材的“1+X”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新課程評論,2019(06):66-72.
王克勝.基礎教育階段語文學科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9(27):79-80.
田景正,劉黎明.中外教育名家思想[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331.
劉勇.探索“教學評一致性”有效落地的路徑分析[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0(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