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麗
針對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的重點資助課題,本文探討了高中語文專題教學中言語表現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給出了幾點思考,并根據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歸納了該課題的研究成果。
一、以讀促寫
“以讀促寫”是高中語文老師經常開展的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當學生閱讀完一篇文章后,老師布置類似小練筆的任務,促進學生閱讀力和寫作力的發展。
例如,高中語文《雷雨》這篇文章,只節選了戲劇《雷雨》部分劇情,學生需要緊扣矛盾沖突,把握人物性格特點,理解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從而感知人性的復雜。老師先讓學生初步閱讀文章,了解文章的內容,隨后和學生一起來分析人物魯侍萍。老師和學生主要通過魯侍萍和周樸園之間以及魯侍萍和孩子之間的故事,來分析魯侍萍這個人物的特點。經過分析,學生認識到過去的魯侍萍是一個善良軟弱、聽天由命的魯侍萍,現在的魯侍萍是一個清醒、自尊、堅強的魯侍萍。隨后,老師開展了和寫作有關的小任務:請同學們根據剛剛的分析,針對魯侍萍寫一個人物分析。內容不需要多,100~150字就可以了,但是要突出魯侍萍這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魯侍萍一生的經歷,還要表現出魯侍萍的人物性格特點。學生在寫之前可以嘗試復述故事中的情節,先通過口頭表達捋捋思路,這樣寫起來就會比較順利。雖然是老師和學生一同分析的環節,但對于口頭表達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寫作還是存在難度,寫起來磕磕絆絆的。經常有部分學生不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小練筆的任務,或者有些學生寫作時磨磨蹭蹭、反復修改,總是不如意。“說”這個環節不僅能夠助力小練筆的完成,也是言語表現的一部分。
二、以寫促讀
在高中生言語表現教學中,最重要的是“寫”這個部分。但在實際教學中,讀和寫的地位嚴重不平衡,普遍存在“重讀輕寫”的狀況,言語表現教學出現了危機。語文老師要實現從“重讀輕寫”到“以寫促讀”的轉向。
在課堂教學中,有很多學生“讀”得非常不認真,甚至出現了泛讀、跳讀的情況。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精華,應當由學生細細品味。什么時候學生會想讀一篇文章呢?當學生的寫作無從下手的時候,就會特別想讀范文。不少學生在寫作之前,會尋找類似的范文,幫助自己組織思路。筆者建議把這個順序稍微調換一下,先寫作后閱讀。比如,高中語文老師布置了一篇材料作文。“當代學者林庚先生說:‘詩的本質就是發現,要像孩子那樣睜大好奇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發現世界的新和美。川端康成說:‘凌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梭羅在《瓦爾登湖》里提出一個概念是‘黎明的感覺:每天睜開眼睛,看到黎明就像獲得新生。”學生先完成自己的寫作,后續,老師會向每個學生發放范文。這次,學生不是“看”范文而是“誦讀”范文。這里也增加一個“說”的環節,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誦讀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出聲朗讀更能夠感受到文章的精髓。學生不僅要讀范文,還要讀自己寫的作文。通過閱讀,學生會更了解自己寫作的內容,知曉自己的寫作能力。老師在不停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寫作、誦讀,培養學生熱愛寫作、樂于表達的興趣。
三、讀寫結合
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文學大家在閱讀書籍時,會一邊批注一邊閱讀,這就是“讀寫結合”的典型模式。教師完全可以給學生設置預習環節,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并在旁邊批注感想。
語文書上的批注不應當只是老師強調的語文知識,還應當有學生的情感表達。統計學生回顧課文的情況,大約80%的學生表示,當自己學習完一篇文章后,不會再去翻閱這篇課文。因為學生不想一直看語文中的理論知識,但倘若上面有學生自己的情感表達,相信學生一定會愿意反復地翻閱它,畢竟書本上保留了自己的情感輸出。例如,高中語文《氓》這一篇詩歌的學習。有的學生(尤其是女學生),在了解到主人公的遭遇之后,內心生出了很多想法。“我覺得主人公表達出的愛情觀是一種非常純正、健康的愛情觀。愛情的開始都是美好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的瑣事或者種種原因,愛情變味了,或者當愛情不再存在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自尊、自信、勇敢地結束自己的愛情,而不是一味地忍受,畢竟男女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是一位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做的批注。老師在課堂講解前會留幾分鐘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成果。學生可以把自己在書上做的批注念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當然也是增加了一個“說”的部分,畢竟說是讀和寫的結合所呈現出來的綜合效果。正如德國哲學家海德爾所說的“言說是我們的本性”。“說”這個環節非常重要。
本文在探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和“讀寫結合”這三種模式時,都提到了“說”環節的增加,高中生已經接近成年,對各種事情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言語表現的教育中,理應讓學生在課堂上綻放光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重點資助課題“指向言語表現的高中語文專題教學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編號:B-a/2018/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