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進
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優化是目前高中歷史教師的必備技能。而當前素質教育作為時代發展的必需品,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目前正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時代發展的全面高素質人才,成為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想要在教學課堂中實現素質教育,首先就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一、全面提高歷史教師的自身素質,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奠定基礎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肩負著培養社會棟梁的艱巨任務。因此,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思維意識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高素質的歷史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儲備以及廣闊的教學視野,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時,能夠做到游刃有余,輕松解答,從而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歷史教學內容廣泛,源遠流長,涵蓋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因此就要求歷史教師擁有淵博的知識,以及對各個學科都有所了解,才能將教學內容進行熟練運用,以及運用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為學生講解歷史文化知識,使學生在歷史的海洋里暢想遨游。歷史教學將實際發生的事件進行記錄以及講解,因此是客觀的,不允許有半點兒造假。對于歷史知識儲備量不豐富的教師,只會按照課本內容進行講解,而忽略對教學內容的擴展,因此使得歷史教學枯燥乏味,甚至給學生講授錯誤的歷史知識,從而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水平產生質疑,讓學生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這樣阻礙了學生的素質教育發展。教師的語言、行為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同時,就需要將教師的個人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提高。
例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一課教學時,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并對各個時代的政治發展以及關鍵人物進行全面了解,這樣在對學生進行實際教學時,也能進行全面講述,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由于歷史學科作為“小四科”,因此學生往往忽視歷史學習。這也導致很多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占據了課堂的主體,使學生被動學習,忽視了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意識的培養。也由于歷史教學內容的枯燥性,使學生逐漸對歷史學習失去興趣,并對歷史內容進行“死記硬背”,這樣雖然能將歷史知識進行記憶,但以這樣的方式也只能應付考試,而沒有讓學生進行深刻記憶,并在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將歷史知識熟練運用,從而忽略了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針對這個問題,首先,教師就要將自我的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方式進行改善,在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重視的同時,還要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歷史記憶方法。歷史學科作為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整合,應當引導學生在理解歷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在深入探索歷史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歷史知識以及學習方式。繼而,對學生的歷史情感進行培養,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將學習態度進行轉變,提高自我的學習主動性以及歷史學習興趣。教師也將自我的教學方式進行轉變,由教學者轉變為引導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并構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感。
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這章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預習,以及對各個學派的思想以及主張等進行自我整理。在進行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預習狀況進行知識點的補充,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這也符合目前新課改對于突出學生主體的教學要求。
三、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進行結合
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對于高中歷史教學方式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高中階段的學生由于心智正在快速發展,對外界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因此就需要教師將信息技術及時引入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將枯燥的歷史教學內容轉換為視頻以及音頻文件等,并將拓展的歷史文化知識進行融合,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對歷史文化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由于高中學生學習任務繁重,沒有過多的時間進行藝術文化的了解,因此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將教學內容進行展示,以及融合拓展的歷史文化知識,使學生對于我國的書畫以及戲曲歷史發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想要實現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就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積極看待事物的發展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