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玲
【摘? ?要】? 現代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教學理念,特別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生活和教育的密切聯系,符合幼兒園基礎教育的真正需求,能夠激發幼兒參與教學的興趣,顯著提升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城鄉結合區域的幼兒生活教育現狀提出有效建議。
【關鍵詞】? 城鄉結合區域;生活教育;實踐思考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培養已經成為教育的中心工作,推進教育公平化發展和教學資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針對城鄉結合區域的幼兒教育工作,需要高度重視和轉變教學理念,全面發揮生活教育理論的引導作用,整合教學資源,創設生活化的趣味教學情境。在幼兒園的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度發掘城鄉結合區域的教學資源,創設具有特色的幼兒區域環境,使之符合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展示本土文化和資源的引導性作用,因地制宜搭建高效的生活教育模式。因此,城鄉結合區域的幼兒園教學中,教師要科學設計和有效引導,尋找適合本地幼兒的區域教學活動,使幼兒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一、深度挖掘城鄉結合區域鄉土資源,引入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具體來講就是要挖掘生活資源,并把它應用于課堂實際教學活動中。針對城鄉結合區域的鄉土資源,教師可以進行綜合性的教學設計,使之符合幼兒的性格特征和學習需求,從而引導幼兒積極參與生活教育活動中,實現個人能力和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幼兒園的基礎課程教學需要貼近生活實際,利用鄉土資源組織形式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幼兒的認知,在親身體驗和自我感知過程中喚起學習情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使幼兒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質獲得有效提高。
例如,城鄉結合區域有著豐富獨特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幼兒教師需要整合本土資源進行科學設計,要基于幼兒實際教學進行積極探索和總結,從而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推動農村教育的持續性發展。如,在幼兒的“植物種植活動”教學時,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入田間、果園,指導幼兒觀察,掌握糧食、蔬菜不同成長階段的基本特征,包括植物外觀以及葉子形狀、開花與否和成株特點等,鼓勵幼兒親自動手進行種植活動,從而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積極情感。
二、組織具有本土特色幼兒區域活動,打造高效教學課堂
幼兒的發展需要接受當地特色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在幼兒園組織區域教學活動要結合鄉土教材的開發,整合城市和農村的綜合性教學資源以進行生活教育,不斷打造一個高效的教學課程,全面提升幼兒園教學水平。在幼兒園的區域中,教師可以針對幼兒的興趣所在和現實生活中接觸的玩具進行物品投放,包括代表當地獨特文化的擺件、富有文化氣息的繪本讀物以及手工物品,豐富幼兒園區域活動內容,為組織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創設條件。獨特的家長文化和民俗資源可以拓展幼兒園區域活動內容,激發幼兒的美好情感,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例如,有效的手工教學活動可以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選擇富有城鄉特征的材料投入幼兒園區域中意義重大,構建了真正生活化的課堂,實現了幼兒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農村的豆類、小麥稈、果殼和剪紙等材料投放到幼兒園中,引導幼兒完成建構、造型、設計和動手等創造性教學活動,富有生活氣息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審美情緒,鍛煉手指的靈活性、大腦的思維性以及觀察的細致性,有利于發展幼兒核心素養。
三、科學設計趣味民間游戲擴展教學,全面激發幼兒興趣
愛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同樣適用于生活課程教學。作為學前兒童重要的教學方式,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游戲活動意義重大,構建做中玩、玩中學的“教學做合一”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在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具有民間特色的游戲活動來提升娛樂性和趣味性,只有幼兒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生活化教學活動,不斷激發幼兒對傳統民間文化和民俗習慣的理解,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例如,在幼兒園的整個教學進程中,樹立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依托游戲教學活動、親子活動和趣味性的教學形式可以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從而逐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發揮生活教學理念的積極性。在幼兒園的日常課外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富有傳統文化的民間游戲活動,包括跳房子、跳皮筋、轉陀螺、扔沙包等,可以鍛煉幼兒的反應能力,提升幼兒的身體綜合素質,熟悉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幼兒學習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動城鄉教學的全面發展。
總而言之,城鄉結合區域具有獨特的教學資源,將之應用于幼兒園教學實踐中,能夠發揮重要價值。教師需要革新教學理念,構建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學模式,提供優質的幼兒園基礎教學課程,提高幼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車偉艷.區域內基于鄉土文化的園本課程開發與實施[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12):96-100.
[2]趙小玲.淺析幼兒園游戲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新課程(上),2017(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