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摘? ?要】? “蒙以養正,圣功也”這一流傳甚遠的信條式之論,其意在于強調——培養人的能力與素養、品德與品質應從“啟蒙教育”開始。學前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這一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啟蒙性質階段,無論從工具性教學還是人文性教育上來說,確實是不容忽視且無可逆轉的“原始黃金”時期。筆者結合自身幼教工作實踐,就區角游戲活動中開展幼兒科學教育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 學前啟蒙;幼兒科學教育;區角游戲支撐;教與學相長
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3~6歲的幼兒群體就像一張“有待描繪的大白紙”,不僅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習力和可塑性也很強。在這種“嗷嗷待哺”的認知狀態下,對幼兒進行科學知識和能力素養上的啟蒙教育,不僅作用很大、機不可失,而且效果優良、影響深遠,能夠為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注入無限活力。本文試從區角游戲角度,簡述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一、善于在豐富的感知中培養幼兒科學觀察技能
“觀察”是人類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初始化途徑和最基本技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觀察對于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里,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庇绕鋵τ谟變喝后w來說,通過各類感官認真學習并逐步學會對事物現象的“觀察”,這是實現科學認知目標的客觀前提和根本需要。在區角游戲活動中,教師善于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元的感知活動機會,這是走好“學會觀察與科學教育”的第一步。以“認識蘋果”為例:教師在科學區角內提供如下蘋果材料,有整個蘋果,有削皮蘋果;有橫切蘋果,有豎切蘋果;有普通蘋果,有畸形蘋果等。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比一比”,切實感知蘋果的形狀與組成、感覺與味道、變化與發現等。
二、善于在自主體驗中培養幼兒比較分類意識
“與其坐而言,莫如起而行”這一俗語深刻地揭示了“言與行、學與用”的客觀辯證關系,與宋代陸游倡導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幼兒區角科學教育過程中,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善于引導幼兒開展喜聞樂見的自主體驗活動,不僅有利于迎合“求趣、求新、求異、求動”的活潑心態,激發他們學習與體驗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他們“手眼口腦”互動下科學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以“寶寶找家”游戲為例,教師為孩子們發放圖案,有紅色的,有藍色的,有圓形的,有月牙形的;設計兩個通道,并在入口處擺上兩種標記——紅色和藍色,讓幼兒根據圖案自找“家門”。然后,在出口處設計兩個通道,擺上不同形狀的標記——圓形和月牙形,讓幼兒再次找一找“家”。他們從中學會了“比較”和“分類”。
三、善于在問題解決中培養幼兒科學推理能力
幼兒思維正處于以“形象性”為主導的初始化發展狀態。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能力,更快地走向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科學化發展道路,教師應在培養觀察與發現等基本能力基礎上,引導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更好地去思考一些具體問題,并能在學習與解決問題中進一步形成更具科學性的思維意識和實際能力。以“沉浮游戲”活動為例,教師提供一盆水以及竹筷、火柴梗、小木塊、塑料蓋、玻璃球等材料,通過多人活動小組形式,讓幼兒自己去玩“物體沉浮”游戲。他們發現有些物體浮在水面上,有些物體則沉到水底下。經過再次啟發,他們得出了“輕的浮、重的沉”的結論。“怎么做能讓輕的物體下沉呢?”經過更進一步“激勵、喚醒和鼓舞”,有些幼兒成功地完成了“在木塊上壓石頭下沉”實驗。
四、善于在合作交流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不僅是思維的“拐杖”,兩者還是科學活動的“一體兩翼”。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語言能力培養,并善于以喜聞樂見的科學活動為支撐,引領孩子們積極開展相互之間的合作互動和交流探究,不僅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贏得令人期待的“1+1>2”效益,而且有利于不斷地放大科學教育效應。比如,在區角科學活動過程中或者結束后,讓孩子們講述親身體驗的活動過程和結果,與老師、同伴或家長進行分享。教師在旁進行適時適量地引導、啟發和糾正。再如,圍繞“怎樣才能讓雞蛋落下來不破碎”等問題,引導幼兒在科學實驗基礎上進行交流和辯論,以此引導他們在“失敗與成功”中反復地體驗與討論、總結與提煉?!罢胬碓睫q越明”,如此豐富的爭辯與討論,有利于培養并發展幼兒的科學語言和思辨能力。
總之,生活是科學的發源地和搖籃,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科學活動又是引領幼兒熱愛學習、走向發展的活力源泉。教師要善于借助生活元素和大自然現象等優質資源,積極有效地開展“學用結合”下的科學教育活動,有利于在善教樂學中把幼兒逐步引向熱愛科學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朱海彥,黃曉雯,李莉.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核心價值及實施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20(4).
[2]張曉曄,李淑艷.在“活教育”思想引領下有效開展幼兒科學活動[J].藝術百家,2019(1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