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晨瓏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技能,它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從而對現有的思維進行改進,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在群文閱讀中,要讓學生改變原有的閱讀思維,培養學生在閱讀中運用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一、對傳統閱讀教學的批判與創新
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是存在缺陷的,而群文閱讀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下文對群文閱讀的批判與創新進行了闡述。
1.單一文本到多篇文本的轉換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實踐中,課堂閱讀以單一文本為主,而在群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以多篇文本為主,教師選出一個議題,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閱讀數篇文本,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的閱讀量來看,以往的教學模式下的文章閱讀量遠遠達不到要求,而群文閱讀不僅僅能夠達到要求,還能有效改變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形式以及閱讀文章的時效性,圍繞一個主題來閱讀許多文章,然后通過學生及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溝通,表達自己不同的看法,學生在考慮他人看法時,也在反思自己的想法,質疑自己,質疑他人,才會有批判思維,才會有創新思維,才能達到群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2.朗讀到思考閱讀的轉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從古至今的一個不變的道理,但這個道理也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正確的,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朗讀在一定情況下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困境中以這種方式找到突破點。例如,學生在朗讀經典文章時,能夠找到文字中所表現出來的意境,但這種完全融入以前的環境是不可取的。要充分聯系現實,在現實中,很多語文教師都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多看書,多閱讀經典的書籍,但從來沒有告訴學生閱讀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單純擴大閱讀量,而應該學會如何閱讀能夠達到閱讀的最大效果。
3.教師傳授知識到學生建構知識的轉換
教師的職責是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學生的職責是學習知識和接受知識。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是培養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學生學習知識是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批判思維和創新思維。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模式是造成學生閱讀興趣下降的因素,學生很難通過自己發現文章的知識,大多數是聽教師講解,而且,教師對文章的教學仍然是對單一文章知識的講解,導致學生學習知識碎片化,缺少整體概念。群文閱讀讓學生在學習這種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知識的整體性,對數篇文章材料進行比較思考,總結出其中的關聯性和差異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構建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應該從小就接受到這種培養,群文閱讀與批判性思維的結合也是有效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一種方式。
1.學生的質疑能力
在現有教育模式下,學生對所謂“真理”缺乏質疑,造成這種情況有種種原因,有課堂模式和教師教學的因素,也有學生學習習慣的因素。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把教材中的文章作為權威,而學生就是把教師的講解作為權威,往往是自己發現問題,但并不敢挑戰“權威”。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被所謂的“權威”所困住,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應用知識,而不是被別人的知識所擺布。群文閱讀需要把教材中的文章進行重新分類,把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文章放在一起學習,并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教師的授課時間減少的同時也會減少“權威”對學生的影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對不同文章的差異性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更加深化。
2.學生的比較與評價能力
在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注重的是對單一文章的語句、主題、中心思想、結構等的教學,對不同文章的這些方面的比較還是很少的,而且對學生自己的觀點也不夠重視。而群文閱讀能夠解決這一問題,批判性思維也是需要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比較和評價。在群文閱讀中,學生通過閱讀一組文章,對不同文章的特點可以進行有效比較,并且,通過不同主題的文章比較,也能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思考能力,從而發現其中的不同,也能表達自己的看法,給出合理的評價,讓思維能力上一個層次。
3.學生的德育
批判性思維在群文閱讀中的應用雖然只是智育的一個表現,但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還是需要培養學生的德育。例如,首先培養學生的平等思想,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位置不論是實際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是高于學生的。而群文閱讀,是以一個平等的局面出現的,教師和學生根據一個議題,對文章進行閱讀,然后互相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在這種方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能達到“共贏”的局面,教師能夠學習,學生也能夠學習;其次,培養學生的開放精神,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理,要海納百川,群文閱讀中文章材料的多樣性能夠幫助學生擴大閱讀量,也能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外來文學的接受心理;最后,培養客觀精神,批判性思維需要的是一種理性,需要一種客觀看待事物的心理,因此,培養學生的客觀精神能夠幫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維。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與批判性思維的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雖然批判性思維在群文閱讀中的應用已經有所成效,但在議題的選擇和課堂時間的分配等方面還存在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改進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