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否定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隨著各個高校畢業典禮落幕,2021屆畢業生終于走向社會,開啟第一份工作。有人認為,在90后、00后一言不合就辭職的時代,第一份工作大都不是自己真正想干的,唯有跳槽兩三家公司,才能找到自己的職業定位。有人甚至搬出數據,年輕人平均7個月就離職,第一份工作在職時間顯著縮短,因此,第一份工作根本不重要。現實真是這樣嗎?
@花夏
頻繁跳槽也要考慮個人能力。對于學習能力、業務能力強的人來說,具備能力遷移的優勢,到哪都會不斷地吸收和學習,跳槽就是步步高升,而對于并沒有多少競爭力的人來說,頻繁地更換工作,大抵是因為可供選擇的工作專業門檻較低,沒有太多限制條件,得不到太多專業經驗的成長和積累。
@婷婷
人的思想認識大抵都會處在變化和成長中。第一份工作也是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因為它給自己帶來的價值相對較低,就把它的重要性徹底否定。不是每個人都有先見性、都能預知未來,即使第一份工作不合適自己,那也是經過一點一滴的實踐之后才體驗得來的,不能回過頭去就抹殺實踐本身的價值,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因果關聯也不能就此斬斷。
@Ann
在年輕人頻繁跳槽的社會氛圍下,固守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的思想,顯得有些過時。然而,不分行業、不分專業,甚至不考慮個人能力等因素,面向所有畢業生一刀切地告誡一句“第一份工作不重要”,很可能會產生誤導。
@R a y
有的年輕人太過于“自我中心主義”,工作單位但凡有一點不滿意的地方,就傾向于選擇逃避,而不是主動適應環境,以至于跳槽成了一種無意識的慣性,結果很可能導致人到中年,還處在不斷更換工作的狀態中,缺乏職業發展的相對穩定性,最終其個人成就和生活質量也會受到限制和影響。
@聽寒
門檻低的行業,雖然入門相對容易,但想要做出一定的成績,是需要慢慢積累經驗的。對于有門檻的行業或企業來說,除非轉行,只要是在行業內跳槽,基本都會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下一家單位會依據前一份工作所產生的經驗值,對人才進行評估。這種情況下,第一份工作就是用來打基礎、積累經驗的,又何來不重要之說?
翻轉君
不能因為吃到第三個饅頭感覺飽了,就把第一個饅頭的價值徹底否定。于年輕人而言,第一份工作至少都提供了認識自己、認識社會的機會和平臺。也正因為很多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像一張白紙一樣,可塑性較強,若是能夠碰上一個具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工作單位,或是遇見一位富有責任心的職場“領路人”,對影響和塑造年輕人的價值觀、鍛煉工作思維和方法等,都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說到底,第一份工作究竟重要與否,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過于絕對化。
重罰大數據“殺熟” 讓消費者不再被“收割”
“大數據殺熟最高可罰5000萬元”,這是《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通過之后備受關注的內容。7月6日,該條例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布,并將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也是國內數據領域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立法。針對日益泛濫的數據收集行為,該條例確立了以“告知—同意”為基礎的個人數據處理規則。您是否也被“收割”過呢?
@行者
數據既屬于企業的戰略資源,也是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資源。但是,如此重要的資源,卻在較長時間內處于野蠻生長的狀態,也因此出現了許多亂象,最典型的當屬大數據“殺熟”的問題。
@小豬不獨立
市場監管不可或缺。但每當監管準備出手的時候,總會出現一些反對的聲音,比如強調“技術中立”,市場自發調節,消費者享受到了便利等等,甚至宣稱中國消費者更愿意用隱私換便利。事實上,這更多是在因果倒置。中國消費者不是不注重隱私,而是很多移動程序強制要求全面授權,不授權便不能使用。從這個意義上講,同意全面授權更多是用戶的無奈。
@愛比迎
理想狀態下,企業會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尊重用戶隱私,維護行業的健康發展。但很多時候,現實卻是“骨感”的。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濫用用戶數據的行為也已經不是某一家的問題。有時,越是大平臺,掌握的數據量越大,對于消費者權益的影響也會越大,而用戶卻缺乏可供選擇的其他平臺。
@九月天
作為地方監管部門的一次嘗試,《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明確了用戶作為個人數據主體的決定權,規定處理個人數據應當征得自然人的同意,在其同意的范圍內處理其個人數據,不得通過誤導、欺騙、脅迫等違背自然人真實意愿的方式獲取同意,并對同意規則的例外情形作出規定。
翻轉君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無法逃離算法對自己的分析,但我們有權利拒絕算法對我們的“算計”。有關互聯網,曾經有句名言:在網絡上,你無法知道對方是一個人還是一只狗。而在如今的網絡世界,人們更切身的體會則是,你對自己的了解甚至沒有平臺多。對用戶而言,被了解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服務,而不是被精準“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