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寶忠 北宮軒 張吉成

派出所名稱:北京市公安局懷柔分局橋梓派出所。
建所時間:1960年8月,1997年2月正式更名為橋梓派出所。
轄區概況:派出所地處北京懷柔區西南部,轄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萬余人、流動人口4100余人。
警力配備:現有民警23人、輔警11人。
榮譽:先后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集體三等功4次,獲得“北京市人民滿意的政法單位”“北京市公安局一級執法示范單位”“優秀黨支部”等多個榮譽稱號,特別是2019年、2020年連續兩年在分局組織的隊伍管理、執法質量、業務工作綜合考評中排名第一。
2021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安局懷柔分局橋梓派出所黨支部在黨史學習教育、公安隊伍教育整頓和建黨100周年安保等重點工作的大背景下,以“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為切入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學習弘揚“東萊精神”,貫徹落實市委、區委“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要求,按照分局黨委部署,積極探索創新黨員社區民警兼任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工作。目前,全所11名黨員社區民警已分別兼任11個社區(村)黨組織副書記,輻射聯系14個村黨組織。隨著社區民警在所在社區(村)參事議事頻次增多,話語權重提升,派出所在服務群眾需求、鞏固基層政權、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方面的效能日益提升。
延伸服務,智慧警務發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老張,老張,快點下來吧,就等你啦!”5月13日一大早,家住茶塢鐵路小區的80多歲獨居老人張大爺,在煤氣爐子上剛煮了一鍋他最愛的花生米,經常一起遛彎的幾位老伙計就在樓下叫上了。“來啦,來啦,馬上就來!”張大爺合計著遛彎一會兒就回來,他便擰小了爐火,興沖沖地下樓走了。
哪知道,張大爺一幫人聊起來就上了癮,家里那鍋花生米早就被他忘得一干二凈。幸虧巡視的樓門長聞著焦煳味,喊來了社區民警宋春秀。宋春秀隨即喊回了張大爺。大家進屋一看,火已被澆滅了,滿屋彌散著一股濃濃的煤氣味。化險為夷的張大爺嚇出一身冷汗,拽著宋春秀和樓門長的手謝了又謝!
茶塢鐵路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居民多是鐵路系統職工,年輕人在幾千里鐵路沿線工作,家里留守的多半是職工父母和退休職工。
社區民警宋春秀針對茶塢鐵路小區設施老舊、人員復雜、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管理難度大的現狀,在工作中加大對轄區居民生活的關注力度,強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他多次組織居委會、物業公司共同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并多方爭取支持,在小區大門、各居民樓單元門安裝智能門禁系統,實行人員刷卡進入、登記車輛憑牌號進入,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社區管理的難題。同時,建立社區樓門安全管理“網格員”隊伍,一樓門一“網格員”,隨時關注居民安全需求。宋春秀介紹說:“借助智慧小區系統輔助功能,我們對小區內11名獨居老人信息進行了特殊標注。如果連續3天以上門禁系統沒有老人出入信息,‘網格員會在第一時間入戶走訪,確保安全。”
近年來,橋梓派出所懷問計于民之心,行施策為民之舉,大力開展民警述職述廉、座談會、走訪調查等活動,根據社會治安發展的新形勢、新問題、新需求,抓住建設“平安村居”的新機遇,延伸服務,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時俱進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不僅如此,派出所的社區副書記們還積極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延伸服務觸角,主動加入轄區社區的業主微信群,切實將工作觸角從地面擴展到云端,全力打造社區“微警務”宣傳陣地。社區民警孟凡棟在轄區“口頭村戶主微信群”中主動亮明身份,定期發布安全提示,傳授自防技能,持續加強社區安全防范宣傳,提高群眾的自防能力,由他管片兒的口頭村實現了連續5年零發案。
警民聯手,動態管理升級,打造“安全閥門”
4月9日15時許,聾啞女子趙某在橋梓鎮農村商業銀行辦理匯款業務。銀行工作人員詳細詢問后,發現趙某描述不清轉賬對象及用途,疑似遇到電信網絡詐騙。工作人員立即將此情況通報了橋梓派出所。
到現場后,考慮到趙某的語言交流困難,民警在安撫其緊張情緒的同時,借助紙筆,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與她進行溝通。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耐心勸解,民警取得了趙某的信任,她也意識到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在這次典型案例中,銀行工作人員的警覺為“防詐”筑牢了第一道安全關,民警的快速反應為“反詐”織就了第二層防護網。目前,在轄區,全社會參與、多手段應用、全方位覆蓋的防范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新模式已初步形成,警民聯手全力開展電詐案件的快速接警止付、勸阻工作,努力守護群眾財產安全,業已發揮實效。
2020年以來,橋梓派出所探索創新符合新形勢下群防群治工作的有效途徑,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營造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良好氛圍。全所社區民警牢牢守住“安全”這一底線,認真落實管理責任,堅持在服務中促管理,在管理中保安全。
轄區前橋梓、后橋梓兩個村地處橋梓鎮中心區,治安形勢較為復雜。社區民警柴健結合村莊特點,建立“一建、兩抓、三防”管理機制,全力確保轄區安全。“一建”:充分發揮公安機關的組織牽動作用,組建起一支以治安積極分子、企事業單位保安、物業管理人員、物流寄遞從業人員等為骨干的群防群治隊伍。2020年發現上報各類線索9條,協助抓獲各類違法犯罪人員12人,成為了平安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兩抓”:抓好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管理,針對出租房屋采取等級綜合評定、分類管理,督促房主配合公安機關加強對租住人員的管理,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三防”:防范電信詐騙、安全事故和社區發案。通過發放宣傳品,推廣“全民反詐App”,組織群眾參與拍攝防電詐宣傳短片等方式,促使轄區電詐案件發案同比下降67%;全年檢查“六小”門店680余家次,消除各類安全隱患300余處,形成了公安主責發現、鎮村落實整改,雙向推動全面發力的安全監管格局;持續開展安全防范知識進學校、進單位、進場所、進家庭、進社區宣傳活動,不斷完善村級物防、技防設施建設,最大限度擠壓社區發案空間。
聯調共建,議事治理發聲,助力“平安橋梓”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橋梓派出所充分發揮公安機關第一推手作用,完善鎮綜治辦、派出所、各村治保會“三級聯動”機制,以及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三所共管”的“三三協作”機制,從源頭上化解矛盾。同時,堅持走群眾路線,社區民警主動強化社區議事治理能力,立足實際,向前一步,設身處地幫群眾解決問題,在服務中促進管理。
2020年9月底的一天,一渡河村一家村民在自家的板栗山林里和幾個在鎮上務工的婦女發生了糾紛。民警趕到現場后,村民指責對方拖兒帶女來偷板栗。那幾個婦女辯解說這里的板栗已經采摘過了,她們只是來撿拾板栗的。雙方各執一詞,爭吵不休。
一渡河村山地林業經濟是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到秋天經常發生路人采摘、撿拾路邊板栗、大棗的情況,由此引發了許多糾紛。每到秋收時節,社區民警劉冀偉便把“下社區”變為“在社區”,幾乎天天都扎在村里,組織村里利用廣播對游客和路人進行提示,在易發生糾紛路段拉橫幅、架籬笆,減少游客采摘、撿拾情況發生,使110警情大幅下降。同時,為了幫助農民增收,他積極為村民想辦法、找銷路,引導村民在微信朋友圈打廣告,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做直銷,擴大銷路、增加收入。有了社區民警如此周全的鋪墊,前面提到的那些糾紛解決起來,自然難度降低了很多,事后雙方也都認同處理結果。
社區民警付海波針對平義分社區民俗接待業管理中的空白點,認真分析原因,實地摸排情況,提出了采用研發智能系統管理民俗戶的初步構想。橋梓派出所在分局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研發了民俗戶管理系統,實現對客人網上下單、信息登記、離店提示的全流程閉環。
延伸服務暖人心,精度管理顯真情。現如今,這11位穿警服的副書記走在村里、街上,承擔的工作量和以往比,的確是增加了一些。但他們都說,當了副書記,老百姓對咱們的稱呼沒變化,這就叫親切!當了副書記,老百姓對咱們的印象加深了,這就叫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