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張劍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有聲閱讀;有聲閱讀平臺
摘 要: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耳朵經濟”發展迅速,喜馬拉雅FM、懶人聽書等有聲閱讀平臺快速發展,國民閱讀邁入有聲閱讀時代,如何抓住機遇為用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成為公共圖書館面臨的新挑戰。文章分析了有聲閱讀的發展現狀和積極作用,指出了公共圖書館開展有聲閱讀服務的新路徑,旨在為公共圖書館構建有聲閱讀平臺提供參考。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7-0012-03
1 背景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手機和互聯網成為我國成年國民每天接觸的媒介主體,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增長較快,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三成以上國民有聽書習慣,有聲閱讀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1]。“聽書”就是常說的有聲閱讀,簡單來說就是依托網頁或客戶端技術,為組織或個人提供有聲讀物的錄制、收聽和分享等閱讀服務[2]。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聽書可以使人放松身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地鐵、健身房、咖啡廳等公共場所戴上耳機享受有聲閱讀帶來的愉悅體驗。有聲閱讀需求廣泛,市場空前繁榮。目前,聽書App已多達百種,面對種類繁多的移動應用與浩如煙海的有聲閱讀資源,人們對更高層次有聲閱讀平臺的渴求更加強烈,公共圖書館構建有聲閱讀平臺的時機已經成熟。
2 有聲閱讀的需求與市場發展
有聲閱讀的出現解決了人們缺乏完整閱讀時間的問題。演繹者用出色的演繹技巧將圖書內容生動地呈現出來,吸引了不同年齡段以及不同認知層面的用戶。未成年人主要以學英語、聽故事、聽詩歌為主;上班族選擇在上下班途中聽書,放松心情;老年人由于年齡大、視力不佳,可通過聽書代替紙質閱讀;運動愛好者選擇在運動過程中聽書;家庭婦女可以在做家務時聽書……有聲閱讀的廣泛需求推動了“耳朵經濟”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我國具有聽書功能的移動應用多達百余款,除喜馬拉雅FM外,蜻蜓FM、懶人聽書平臺也具有相對的優勢地位。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不少平臺開始有意識地在同質化競爭中尋求突破。筆者對市場上具有代表性的有聲閱讀平臺進行了整理和比較,詳見下頁表1。
有聲閱讀平臺針對不同的市場群體制訂了不同的策略:喜馬拉雅FM將PGC(專業生產內容)與UGC(用戶原創內容)深度結合,生成PUGC(專家生產內容)發展戰略,平臺內容全面豐富,用戶廣泛;得到App針對自身市場定位推出精準的高效知識服務,對書籍進行精準的提煉講解,主要為主動求知的新興中產階級提供服務;凱叔講故事則專心打造孩子們喜歡聽的故事。有聲閱讀市場的繁榮也進一步驗證了公共圖書館開展有聲閱讀的必要性。
3 有聲閱讀的積極作用
3.1 緩解碎片化時代用戶的求知焦慮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的大量時間被浪費在上下班途中。不僅如此,家庭生活也會占據人們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時間,想讀書卻沒有時間成為時下大多數人的困擾。為了適應人們閱讀時間的變化,許多信息也開始以“碎片化”的形態出現[3]。而聽書這種閱讀方式將碎片化時間串聯起來,使人們可以在上下班路上、健身過程中以及做家務過程中隨時隨地收聽自己感興趣的有聲資源。
3.2 緩解信息化時代用戶的選擇焦慮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爆炸式涌入在方便人們獲取信息的同時也為其閱讀帶來了另一個煩惱——無從選擇。很多人不知道讀什么書、什么是好書,信息量越大越讓人無從選擇,人們渴望找到優質而經典的資源。而聽書平臺的很多資源就具有導讀作用:主播提煉書籍大綱并加入個人感悟,使聽眾可以快速了解書籍內容,從而選擇是否購買圖書。例如,在樊登讀書App上,樊登每周為聽眾講解一本書的精華,每本書的解讀不局限于書本本身,而是結合現實生活并加入個人感悟。這種方式使很多聽眾通過聽書對書籍內容產生了興趣,進而購買紙質書籍閱讀,解決了很多人沒時間讀書、不知道讀什么書、讀書效率低下的問題。
3.3 緩解屏幕化時代用戶的健康焦慮
電腦、手機等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危害,不僅電子屏幕中的藍光損害視力,而且長時間使用這些設備會危害人的頸椎健康。聽書則避免了這兩方面的問題,緩解了屏幕化時代帶來的健康問題。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在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高度發展及人們碎片化生活方式的雙重影響下,傳統看書有逐漸被“聽書”趕超的趨勢[4]。公共圖書館如何順應形勢,充分利用有聲閱讀為公眾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服務成為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
4 公共圖書館開展有聲閱讀的嘗試與探索
4.1 構建有聲閱讀平臺
公共圖書館要積極構建有聲閱讀平臺:一是以本館已經開通的“掌上圖書館”“手機圖書館”等移動數字圖書館平臺為依托,嵌入有聲閱讀服務。有聲閱讀作為移動閱讀的衍生領域,在移動端的優勢相對明顯。二是借助第三方平臺建設本館有聲閱讀專屬平臺。例如,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通本館的有聲閱讀專屬公眾號,定時為用戶推送有聲閱讀資源,增加內容的含金量,吸引用戶,增強用戶黏性。三是與公共汽車、地鐵等城市交通展開合作,打造“書香專車”“書香地鐵”,乘客通過掃碼即可收聽平臺的音頻資源。廣州圖書館聯合廣州地鐵共同打造了“閱讀地鐵·碼上閱世界”數字閱讀專列,用戶在地鐵上不僅可以掃碼閱讀線上書籍,還可以接觸到廣州數字圖書館眾多的云端資料和相關資訊。
4.2 建設有聲閱讀資源數據庫
新媒體時代,公共圖書館應通過多種方式建設有聲閱讀資源數據庫,提高資源質量,確保有聲資源的知識性、實用性、通俗性和趣味性。
4.2.1 與有聲閱讀平臺開展合作。圖書館可以與喜馬拉雅FM、得到、凱叔講故事等有聲閱讀平臺展開合作,將第三方平臺的免費資源加入圖書館有聲閱讀資源庫中;也可以與平臺協商,購買其部分高質量資源以增加公共圖書館有聲閱讀資源的數量。
4.2.2 利用UGC模式建設基礎有聲閱讀資源庫。UGC模式的全稱為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戶將自己的原創內容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展示或提供給其他用戶。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將圖書借還、排架、上架工作進行了業務外包,解放了部分館員力量,而這部分館員完全可以承擔起有聲閱讀資源建設工作,即在了解并熟知熱門書、精品書的同時,結合本館的借閱排行榜制作有聲資源。以筆者所在的邯鄲市圖書館為例,該館推出的“南瓜時刻”在抖音、微信平臺同時注冊推廣,通過60秒真人入鏡的視頻薦書模式推薦實用書單,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增加了閱讀推廣的親和力。此外,公共圖書館要積極構建有聲資源建設志愿者團隊。目前,大部分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流通部門做上架、排架等簡單工作。這些志愿者主要為高校學生,他們具備相應的學識和素質,完全可以參與到有聲閱讀資源建設中。圖書館可以將喜歡朗誦并有中文、歷史、播音主持等專業背景的志愿者吸納到有聲閱讀資源錄制隊伍中,共同開發有聲閱讀資源。
4.2.3 利用PUGC模式建設專業有聲閱讀資源庫。PUGC模式的全稱為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專業用戶生產內容”或“專家生產內容”,PUGC模式以專家講座為主。公共圖書館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專家講座,這類講座深受用戶歡迎。圖書館可以在征得嘉賓同意后對其講座視頻進行加工,制作成音頻資源供廣大用戶反復學習。
4.2.4 利用OGC模式建設特色有聲閱讀資源庫。OGC模式的全稱為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即職業生產內容,即以職業化的方式提供相應內容。OGC模式主要針對特色館藏資源。特色館藏資源包括時代久遠的珍貴古籍、主題鮮明的特色資源和地方文獻。圖書館需要利用現代語言激活這些特色資源,用聲音、圖像讓這些資源“活起來”。例如:由具有專業背景的館員充分調研特色館藏的可讀性,聘請相關學科的專業學者深入挖掘特色資源背后的故事,撰寫腳本并邀請專業播音人員制作主題音頻,讓圖書館特色資源搭乘新媒體列車再次走進民眾的生活。以河北省圖書館為例,該館對河北省境內現存古籍背后的故事進行挖掘并制作成“典籍背后有故事”微紀錄片,即用拍攝系列微紀錄片的形式將古籍文獻自身的價值和其背后鮮為人知的經歷呈現給公眾,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
4.3 加大有聲閱讀資源宣傳力度,提升有聲閱讀資源利用率
首先,館員可以根據閱覽室性質向用戶推薦資源,如:少兒閱覽室可以向小用戶推薦適合他們的少兒有聲閱讀資源,社會科學閱覽室可以向用戶介紹歷史傳記、經典哲學等有聲閱讀資源;其次,圖書館要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定時推送高質量有聲資源,增加曝光率以獲得更多用戶關注,同時要加大對本館特色有聲閱讀資源的宣傳;再次,圖書館要設置評論區,鼓勵用戶對有聲閱讀資源發表評論,增加互動;最后,圖書館要不斷提高有聲閱讀資源的質量,爭取形成品牌。圖書館有聲閱讀資源的建設與宣傳需要大量的資金和專業人員,因此,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是未來發展的必然方向,這樣做不僅可以節約人力物力,也能夠進一步集思廣益,提高平臺的建設水平與資源質量,從而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率。
參考文獻:
[1] 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發布[EB/OL].[2020-04-20].http://www.nationalreading.gov.cn/ReadBook/contents/6271/414891.shtml.
[2] 速途研究院.2018年第一季度移動有聲閱讀市場研究報告[J].互聯網天地,2018(4):35-37.
[3] 王子舟,夏帆.圖書館如何對殘疾人實施知識救援[J].圖書情報知識,2007(2):5-18.
[4] 梁榮賢.基于有聲閱讀的圖書館閱讀推廣新路徑研究[J].圖書館研究,2020(1):64-68.
(編校:周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