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
關鍵詞:圖書館;應急管理;應急服務;開放獲取
摘 要:圖書館應急管理工作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是圖書館最主要、最有效、最可行的應急服務方式之一。文章簡述了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特點,分析了應急管理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要求,并提出了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保障措施。
中圖分類號:G2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7-0072-03
圖書館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應急管理工作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1]。服務是圖書館立足社會的基礎,是圖書館助力實現國家應急管理戰略不可或缺的方式。與其他類型的服務相比,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在應急管理中具有明顯的普適性、靈活性、有效性。探討應急管理背景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特點和要求,認真審視其存在的短板與漏洞,采取相應的措施完善該項服務,無論是對于健全國家應急管理保障機制,還是對于推動圖書館事業發展,都具有深刻而長遠的意義。
1 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特點
1.1 開放獲取資源的特點
從嚴格意義上說,開放獲取資源是作者、出版商等權利人保留部分權利或不保留權利的資源,以及版權財產權利不完整的資源。開放獲取資源既不同于已經不在版權保護期內的公共領域資源,又區別于權利人保留所有權利的具有完整版權財產權利的商業資源。權利人放棄部分版權財產權利或完全不保留版權財產權利的目的是使部分或全部版權財產權利脫離版權壟斷控制而向社會讓渡,這是信息資源能夠被廣泛傳播、免費獲取、充分共享及自由利用的前提條件。在應急管理狀態下,開放獲取資源的范圍明顯擴大,除權利人保留部分權利或不保留權利的資源及公共領域資源外,數量龐大、類型繁多、形式紛呈的由權利人保留所有權利的資源出于應急管理的需要也被納入了信息開放獲取的范疇。由此可見,應急管理狀態下的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蘊含了新的理念。
1.2 開放獲取模式的特點
創作共用協議、設計科學許可協議、反數字版權許可協議等是實現開放獲取的標準化載體[2]。開放獲取許可協議既保障了用戶享有復制、分發、編輯、鏈接、修改,甚至是商業化利用資源的權利,又規定了用戶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是否將自己的作品用于開放獲取,以及采取什么樣的許可協議開放獲取,都以權利人的自愿授權為前提,除非有法律或政策的強制性規定,不經作者、出版商等權利人明確授權的作品不能通過開放獲取的方式被傳播和利用[3]。在應急管理狀態下,許多資源(主要指權利人保留所有權利的資源)的開放獲取并沒有采用標準化的許可協議模式,僅是圖書館、權利人等主體通過郵件、電話等方式溝通后作出的非常規決定,有些甚至是出版商、數字資源供應商在沒有取得權利人授權的情況下的越俎代庖行為,上述行為都潛藏著法律風險,但卻符合應急管理的需要,簡化了授權許可流程,加快了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速度。
1.3 開放獲取時效的特點
根據《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柏斯達開放存取出版宣言》和《柏林宣言》,用戶的獲取權和使用許可權不可撤銷,與開放獲取促進知識免費獲取、使用及自由傳播的目標相契合[4]。在應急管理狀態下,出版商、數字資源供應商等權利人會對開放獲取資源作出限時免費的規定,在允許圖書館將信息資源免費向用戶開放的基礎上設定免費獲取和服務的期限。限時免費意味著用戶享有的開放獲取權將在危機之后被撤銷,具有階段性、暫時性特征。應急管理狀態下集中性、大規模、暴發式信息資源開放獲取的意圖非常明確,即為了應急,應急任務完成后,出于利益平衡的考量這些資源應回歸權利人的掌控,否則將損害權利人享有的合法權益。
2 應急管理對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要求
2.1 反應迅速,輻射廣泛
危機事件往往具有難以預見性、突發性和極強的擴散性,如果不能進行及時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造成的損失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持續擴大。應急管理貴在反應敏捷、決策果斷、行動迅速,圖書館在應急管理中既要發揮信息收集、評價、研判的優勢,作出前瞻性的預見和反應,又要在危機到來時用最短的時間啟動應急管理程序,不能徘徊觀望、猶豫不決。許多危機事件會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如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異常氣候等,這要求所有類型的圖書館都要行動起來,提高危機管理狀態下信息服務的用戶覆蓋面,共同應對危機。圖書館在危機事件中既要保證服務的連續性,又要盡量擴大服務范圍,如:最大限度地放寬免費獲取資源的權限、增加免費信息資源的類型和數量,以及降低用戶的注冊條件等。
2.2 針對性強,兼顧全面
在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應具有針對性。圖書館一方面可以根據危機事件的不同類型,如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異常氣候等開展信息資源的開放獲取服務;另一方面可按照危機事件的不同階段,如爆發期、應對期、恢復期等開展針對性的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此外,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開展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還要注重信息資源的全面性,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資源類型全面,包括期刊、報紙、圖書、教案、課件、機構知識庫、電子預印本等。二是資源內容全面,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各學科領域,能夠滿足用戶了解資訊、關注輿情、把握政策、心理疏導、休閑娛樂、文化鑒賞、學業教育、科普啟蒙、學術研究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三是資源形式全面,包括文本、音頻、視頻、動漫、繪本、數據、圖表、照片、計算模型以及復合結構資源等。
2.3 技術支撐,主動服務
科技化是國際圖書館界應急管理的重要特點和發展趨勢之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圖書館應急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包括構建應急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網絡、發布與交流應急管理信息、建立應急聯動和指揮平臺、提供應急管理專家系統支持、開展多樣化的應急服務等。例如,美國奧本大學圖書館在災害準備、災害應對和災害恢復階段運用Web2.0技術進行圖書館間的有效協作,在危機應對和危機恢復階段發揮了關鍵作用[5];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開展的移動應急工具包服務、應急專題資源服務、緊急查閱計劃服務也都非常有特色;美國圖書館救災網絡也利用先進的技術為圖書館提供救災信息整合、救災物資調配、救災團隊支援和救災應急培訓等多種類型的服務[6]。
2.4 多元參與,協同合作
應急管理是大合唱,而非獨角戲,圖書館之間以及圖書館與政府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要形成應急協調聯動機制。例如,響應聯盟作為美國最大的圖書館救災網絡組織,強調圖書館行業與政府機構以及地方性救災團體的合作,特別是把美國國家文化遺產緊急工作組作為圖書館應急管理的重要專家咨詢團隊和救災力量[7]。政府部門、數字資源供應商等掌握著大量的信息資源,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促進圖書館的開放獲取,數字資源供應商可以通過授權圖書館將其所擁有版權的資源向用戶免費提供。因此,圖書館只有與政府部門、數字資源供應商、網絡平臺等開展協同合作,獲得他們的支持與配合,才能更好地提供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
3 應急管理狀態下圖書館信息資源開放獲取服務的保障措施
3.1 為圖書館開展應急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圖書館開展應急管理需有法律法規作保障。例如,2005年印度制定《災難管理行動法案》,為圖書館的應急管理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法律依據,印度的國家災難管理委員會(NCDM)、國家災難管理機構(NIDM)等對圖書館應急管理也有非常明確的要求[8];美國圖書館界也在爭取以立法的方式把圖書館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9]。若法律規范缺失或不明晰、不具體,會造成圖書館在應急管理狀態下茫然無措、消極應對,甚至是不作為、亂作為。因此,我國亟須建立健全應急管理法律法規,明確圖書館的應急管理主體地位,從義務與責任、應急流程、應急方式、應急內容、應急保障、管理監督、法律責任等方面為圖書館開展應急管理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3.2 多措并舉促進圖書館開放獲取信息資源體系建設
圖書館應從應急管理的高度認識信息資源的戰略價值,按照“平戰結合”的思路,一方面做好常規性信息資源建設,滿足日常服務和應急條件下的普遍服務需求;另一方面有側重地加強與應急管理密切相關的信息資源的建設和管理,如醫療衛生、氣候環境、交通運輸、防災減災、政策法規等。開放獲取資源具有數量龐大、種類齊全、內容豐富、授權快捷、傳播廣泛、共享充分、利用政策寬泛等特征,因此圖書館的開放獲取資源建設需多方合力,多管齊下,從政府部門到科研單位、高校等要制定層級戰略,逐步增加開放獲取資源數量,并實施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和資助政策。圖書館還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移動通信、增強現實等技術,對信息資源進行動態感知、協同收集、廣泛共享、智能分析和綜合利用,以實現對應急服務的快速響應、靈活調度及合理配置。
3.3 構筑基于應急管理的圖書館服務聯動機制
國際上的應急管理正向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力量為輔助的協同聯動運作方向發展,并出現了政策化、法制化趨勢。當前,我國圖書館之間、圖書館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的應急管理協作大都是自發自為,具有自愿性,沒有制度的剛性約束,然而缺乏制度保障的應急管理協作既不規范又效率低下,還有一定的滯后性,不利于圖書館應急能力的自我進化和自我提高。因此,我國圖書館界應秉持有限政府、協同應急的理念,用科學的制度把政府、圖書館、權利人、志愿者和其他社會組織結為一體,構建以“共責”為基礎的長效聯合應急機制[10],同時學習國外圖書館聯盟的做法,如澳大利亞高校圖書館聯盟、英國倫敦學術圖書館聯盟、美國紐約圖書館協作防災聯盟等,建立業內應急管理戰略合作共同體,打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圖書館應急響應網絡。
3.4 不斷提升應急管理狀態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能力
《國家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進應急管理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應急管理需常備不懈、未雨綢繆,而非臨渴挖井。圖書館亟須加強應急管理和服務保障,一方面要切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正規化、系統化、標準化建設,研究基于應急管理的用戶需求特點,通過桌面推演、情景仿真等方式探索公共衛生事件、地質災害、網絡攻擊等不同類型危機事件下的服務規律和保障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與應急行政管理部門、應急科研機構、民間救援組織等的聯系,主動開展應急資源導航、數據挖掘、知識發現、應急出版、應急教育、應急查閱等信息資源服務,研發應急服務工具,不斷創新應急服務模式和方法。
參考文獻:
[1][6] 張婧.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災害應急服務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6(7):72-77.
[2] 趙昆華.開放版權許可協議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40-46.
[3] 秦珂.開放內容的版權和版權保護[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6(12):51-57.
[4] 焦海洋.學術信息開放存取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9:167.
[5] 黃潔珠.美國大學圖書館危機管理的研究與實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5(4):86-91.
[7][9] 陽珊環,王海寧.美國圖書館救災網絡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6):22-29.
[8] 劉博學,高波.印度圖書館危機管理實踐及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3(5):75-79.
[10] 何正標.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新五年戰略規劃解讀[J].現代職業安全,2018(5):75-77.
(編校:徐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