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表現主義繪畫興起于德國,并成為歐洲繪畫領域的一種藝術潮流。本文著重研究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發展,以表現主義的概念開篇,重點探討表現主義繪畫理論與實踐在中國的發展以及表現主義繪畫被中國所接受的原因。
一、表現主義的概念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起源于北歐的一場藝術運動,涉及繪畫、詩歌、小說、戲劇等許多領域。在西方現代美術史上,表現主義繪畫是一個重要的藝術流派。表現主義的出現與當時的反印象主義潮流有緊密聯系。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表現主義。表現主義繪畫是一種以色彩和線條表達象征寓意和情感的藝術形式,具有與印象主義完全不同的特點:印象主義畫家注重對周遭世界印象的摹寫,而表現主義畫家則把自己的性情融入對世界的觀察中,強調內心情感的抒發。
在藝術觀念上,表現主義繪畫反對機械式地模仿自然,試圖突破傳統藝術的束縛,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創新,展現藝術家的主觀情感。
二、表現主義理論傳入
中國表現主義理論主要通過日本輸入。1896年,中國開始向日本派遣留學生,且規模逐漸擴大。1906年,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多達8000余人。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大批中國留學生陸續回到國內,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或翻譯著述,介紹國外的藝術流派;我國的美術學校也不遺余力地宣揚西方的現代美術。在這個背景下,表現主義理論傳入我國。
中國對德國表現主義的介紹始于20世紀20年代。這一時期,俞寄凡、魯迅等人或翻譯歐洲、日本的著作,或自撰評述文章,介紹表現主義。這些文字一般都十分簡短,常是寥寥數語,大多停留于概念的敘述。
盡管學者和藝術家對表現主義的譯介角度不同,內容比較零碎,但綜合來看,我國對這一思潮的介紹已經比較充分了。
三、表現主義繪畫被中國所接受的原因
20世紀的中國畫畫壇以呼喚改革、實踐改革為特征。早在1917年,改良主義思想家康有為便指出,“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呼吁“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徐悲鴻在《中國畫改良論》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
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學者、文藝家提倡改革,他們不再固守舊思想,主張吸收西方的先進繪畫理論。表現主義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中國所接受的。
除此之外,表現主義反對傳統,這與當時中國渴望打破傳統秩序、構建新秩序的強烈愿望相契合。在壓抑而又放縱、死寂而又動蕩的社會氛圍中,外來思潮觸發了人們心底的“表現”欲望,揭示內心情感與思想的表現主義繪畫迅速發展起來。另外,新文化運動以封建文化的糟粕為批判對象,注重個性的張揚與精神的自由,這與表現主義理念有共通之處。
四、表現主義繪畫實踐
表現主義繪畫實踐是中國藝術家直接從歐洲引入的。林風眠是表現主義繪畫的實踐者,這與他在歐洲留學的經歷息息相關。1923年,林風眠前往德國柏林學習。當時,表現主義繪畫在德國盛行。林風眠身處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表現主義繪畫的影響。《柏林咖啡室》《漁村暴風雨之后》都是他根據德國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創作的,這些畫作在用筆、用色和構圖上都融入了主觀情感,與表現主義的精神不謀而合。
除了林風眠,魯迅也為表現主義繪畫實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魯迅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有力推動者。自1931年起,魯迅積極籌備木刻展覽會、組織木刻講習會,將表現主義諸名家的優秀版畫作品介紹到中國,這受到了許多藝術家的重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表現主義繪畫停滯不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從蘇聯引入了現實主義藝術,而表現主義繪畫遭到打壓、摒棄,逐漸走向低潮,其傳播與發展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
五、表現主義在中國再度興起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不僅在經濟上對外開放,而且在藝術上重新審視和接納西方現代藝術,表現主義于此時重回人們的視野,它在中國的傳播主要通過以下兩個途徑。
一是學界對于表現主義理論的探討。1981年,若木在《美術》雜志刊登《關于表現主義》一文,詳盡地闡述了德國表現主義,介紹了蒙克、珂勒惠支等表現主義畫家的創作手法,并呼吁我國學者重新認識表現主義藝術,合理科學地借鑒。馬路是最早將德國新表現主義介紹到中國的藝術家之一。1985年,馬路在《世界美術》上發表《回到繪畫的懷抱——聯邦德國新表現主義述評》一文,介紹了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思潮的特點以及巴塞利茲、呂佩爾茨、波爾克等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創作。除此之外,還有眾多學者和藝術家加入了這次探討,整個學界氣氛活躍。
二是相關展覽與畫冊的出現。1982年,德國表現主義版畫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包括貝克曼、康定斯基、基希納、馬克在內的22位畫家的近百件作品參加了展覽,雖然展覽規模不大,但卻讓中國觀眾第一次全面地欣賞到德國表現主義的作品,感受其原作的魅力。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展”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首次以“表現”為主題舉辦的畫展,它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新潮藝術的階段性總結。基弗、呂佩爾茨、彭克等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個人畫展在中國相繼舉辦,他們的新表現主義繪畫為中國藝術家帶來諸多思考,進一步促進了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發展。
表現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潮,它在20世紀80年代以一種較為平和的方式在中國發展。這個階段,中國藝術家對于表現主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開展的繪畫創作以模仿為主,但正是這些探索與思考為表現主義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90年代,表現主義迎來了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時代,涌現了大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從自身需要出發,選擇性地吸收表現主義繪畫精髓,并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繪畫創作中,推動了表現主義繪畫向本土化的轉變。
21世紀,藝術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愈來愈多的新思潮涌入中國,這使得中國表現主義藝術家眼界更為開闊、思考更為深刻,創作的作品更加豐富多彩,表現主義繪畫已成為中國繪畫的有益補充。
六、結語
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發展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表現主義繪畫理論從日本傳入中國。受到當時文化環境的影響,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林風眠和魯迅是表現主義繪畫實踐的有力推動者。后來,由于抗日戰爭和文藝政策的影響,表現主義繪畫趨于沉寂。20世紀70年代末,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再度興起,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表現主義繪畫由原來的模仿與借鑒轉變為富含本民族特色的中國式表現主義繪畫形式。
總的來說,表現主義繪畫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有跡可循,且合乎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其生命力頑強、影響深遠,對當代中國繪畫多樣性格局的最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葉蕊婕(1997-),女,浙江金華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