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宇沁
后現代繪畫形式誕生于工業社會,在20世紀30年代迅速發展。后現代繪畫在色彩、手法、素材等方面與傳統繪畫形式有著較大的區別,后現代繪畫的“反審美”性質極為明顯,從表面上看,后現代繪畫藝術形式與大眾審美有明顯的不同,是對大眾審美認知的一種超越。后現代繪畫作品通常通過碎片化、抽象化的獨特藝術創造形式,表達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創作者的精神境界是自由的,也是藝術的。
一、后現代繪畫藝術的誕生及發展
“后現代”一詞是一位英國藝術家在參觀畫展時,對畫作傳達的逆向思維印象深刻,便將這種獨特的繪畫風格命名為“后現代”。后現代繪畫是在印象派、立體派和抽象派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新型繪畫藝術派別,這體現了創作人和鑒賞人思想的變化。觀念藝術、激浪派、波普藝術等一系列全新的藝術理念,統稱為后現代藝術風格。
后現代繪畫在20世紀30年代得到發展。當時,西方國家的經濟飛速發展,對于各類思想呈現支持和包容的態度,鼓勵發展多形式的藝術形態,這一時期的后現代繪畫作品數量明顯增多,內容也逐漸豐富,很多作品體現了對傳統審美的批判,這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讓后現代藝術的發展成為符合當時民眾審美以及社會背景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二、后現代繪畫的藝術特點
(一)抽象性與碎片化
后現代繪畫形式與傳統審美主義的繪畫形式最大的不同是對于寫實主義的顛覆,通過結構、色彩、形象等元素打破物體的固有形象,通過解構、重組、融合,對具體的物象進行夸張、剝離和再創造。
抽象藝術是一種意境為上的表征藝術,從畫作中很難看出整體實物,而是通過部分結構、色彩等體現形式美和意象美。藝術家將畫作中的線條、符號以及圖像等元素打亂,再重新進行碎片化的拼接,形成無序的、無重點的、雜亂的結構和形態,這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色彩。
這些抽象化和碎片化的作品反映了創作者對于社會現象、社會熱點問題的思考,也包含著對于人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的思考。例如,阿利卡所描繪的物品常常偏離構圖中心,使畫面不完整、不平衡,甚至對物品形象倒置,通過這種局部來突出不平衡的獨特視角,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正是創作者內心情緒的表現。
(二)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
后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正是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后現代繪畫藝術形式具有一定的時代色彩,體現著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生活,很多作品是以當時社會的人物和事物為原型創作的。
后現代主義美術作品體現著后現代主義文化和藝術的雙重特性,徹底摒棄了傳統意義上對于美術作品的界定與規范,逐步朝兩個方向發展,第一是抽象藝術具體化,第二是具體物象抽象化。很多作品以現實中的實物和社會現象為基礎,將各領域和流派的創作者的思想相互融合,進行大膽創新,體現了反傳統、反藝術的審美觀念,具有明顯的自由、大膽的后現代主義繪畫風格。因此,后現代繪畫形式具有很強的時代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國家的發展情況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況。
三、后現代繪畫的藝術審美思維
(一)藝術表現手法的審美內涵
后現代繪畫作品通過對現實的夸張、翻轉、虛化來展現非理性和主觀自由的傾向,是創作者對所描繪世界的無意識、雜亂的描摹或改造。在觀賞者認知中,后現代繪畫作品沒有內在邏輯。后現代繪畫作品中的代表作是杜尚的《帶胡須的蒙娜麗莎》,其將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加了兩撇翹胡子及一小撮山羊胡,用反叛的藝術行為表現了無規律、無標準、無樣板的自由的藝術態度和對古典藝術的突破。這幅繪畫作品表現得有些“惡毒”,透露出反叛精神和情感上的不和諧,是作者情緒的一種融入和宣泄。后現代繪畫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是通過非理性的抽象、夸張對現代繪畫藝術創作進行重構和延伸,呈現“反諷”的視覺主體,表現事物與情感、價值之間的相互背離、疏遠。
(二)視覺呈現中的審美內涵
后現代繪畫作品是對常態審美的一種突破,通過對經典的形象進行分解和重構,難以剝離畫作的具體意象,整體畫作是一種毫無關聯的碎片拼接,因此不能像欣賞傳統繪畫作品乃至一般的現代繪畫作品一樣。
從視覺呈現上來講,很多后現代繪畫作品的畫面往往是新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畫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時給人以混亂的感覺。視覺界限的融合性是視覺審美的主要形式,對繪畫作品的自由化和去中心化的呈現讓繪畫作品在審美過程中不再將內容、主體作為視覺呈現的主體。通過直觀的視覺呈現,人們難以區分畫面的主體與客體、中心與局部,呈現出一種自由自在的堆疊感和層次感。創作者的審美和情感是畫作最直接的審美主線,當作者情感作為視覺呈現的主要形式時,繪畫鑒賞者對作品的線條、圖形、結構便沒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些物象的表達也變得模糊,界限性不那么明顯。鑒賞者一般不用分析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而是直接通過畫面就能體會到創作者所傳達的各種情緒,或喜悅,或悲傷,或吶喊,這形成了獨特的視覺呈現。
(三)“反審美”思潮
后現代主義使很多藝術家、創作者擺脫了傳統審美觀念的束縛,人們對傳統的藝術形式產生了厭倦,后現代繪畫在此基礎上誕生和發展起來。
一些后現代繪畫作品突破了傳統繪畫形式中和諧、美好、寫實等表現方式,將一些細節化、碎片化的東西放大。后現代繪畫作品讓“反審美”這一全新的審美觀念得到了發展。
從表面來看,很多后現代繪畫作品是對現實實物的部分截取,從這些經過藝術加工、變形之后的圖像來解讀作者的情緒,打破了傳統繪畫的創作模式,在藝術手法和審美思維上賦予繪畫藝術全新的意義。這種方式也許并不符合大眾的審美,甚至讓人們覺得是丑陋、惡心、骯臟的,但是,當人們通過層層剝離,卻能夠發現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這是作者情感的表達。
后現代繪畫作品的這種表現形式被認為是真正的藝術還原,是傳統繪畫審美不具備的。
(四)情感內涵
藝術家一般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情緒變化,這是藝術作品創新、創造的動力。后現代繪畫作品是對傳統審美觀念的一種突破。后現代繪畫作品最高層次的審美內涵是對作者情感的解讀。
后現代繪畫作品體現了“反審美”思潮,幾乎所有的后現代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現,也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繪畫作品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后現代繪畫不滿足傳統繪畫對于現實和客觀事物的真實再現,更是藝術家和欣賞者對自由的渴望。藝術家在創作和欣賞這些后現代作品時,能夠得到審美的解放,實現藝術的自由自在。
四、結語
后現代繪畫的藝術審美是打破常規的審美思維,雖然很多人無法欣賞后現代繪畫藝術,但并不能否認這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后現代繪畫藝術具有其他藝術形式不曾有的大膽、自由,通過對生活物象的虛化、重組、夸張,表現了藝術家張揚的個性及內心深處的感情。后現代繪畫藝術是藝術審美觀念由理性到感性的轉變,打破了傳統繪畫審美的界限。后現代繪畫堅持用“反審美”的理念評判作品價值,體現了隨心、隨性的藝術追求,這也是后現代繪畫作品的特別之處。
(重慶航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