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凝
內容摘要:本文探討了審美視域下誦讀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問題,淺析了誦讀法的價值所在,提出了優化誦讀教學的策略,重視誦讀技巧的培養,教師自身素養的提高以及注重評價感悟。
關鍵詞:審美鑒賞與創造 誦讀法 教學
“誦讀法”作為一種語文教學方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隨著語文教育的誕生而誕生。它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閱讀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語文核心素養于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通過對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對美的品味、創造與感知,為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確定提供靈感。而誦讀恰好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良好渠道,誦讀具有韻律優美、語言凝練、情感充沛的特點,在誦讀教學過程中處處展現著美感。誦讀法作為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有著深刻的意蘊。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在品悟美的同時完善自身,健全人格。
一.審美鑒賞與創造視域下誦讀的內涵
1.誦讀的發展歷程及概念
“誦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的誦讀名為“吟誦”,講求“熟讀精思,口誦心惟”。“吟誦”作為一種傳統的唱讀方法,既非唱,又非讀,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是鑒賞古典文學作品的手段之一,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孟子》中曾言“誦其詩,讀其書”,可見在古時便提倡讀書人讀書應與誦讀相結合。到了隋唐時期,誦讀逐漸進入發展階段,在宋元時期走向成熟,直至明清時期逐漸深化。“誦讀法”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古人的教學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但是到了建國后,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教育也逐漸西方化,誦讀法不再進入課堂,而是被當做糟粕遺棄,教學大綱也只強調“熟讀”及“背誦”,從此“誦讀法”的相關內容在課標中消失,逐漸淡出語文課堂教學。轉折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香港地區的教育對“誦讀法”的重視引起了當時大陸教育界的注意,人們逐漸意識到誦讀對語文教育教學的價值所在,至此,誦讀再一次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走入了課堂教學中。
當前,語文新課標不僅恢復了“誦讀”這一概念,同時對其內容及方法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就目前發展而言,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被弱化以及邊緣化的,它僅被理解為一種輔助技能。這種對于誦讀的淺顯解讀使得誦讀的價值以及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被忽略。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妥善的發揮出誦讀的美學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十分值得探討。
2.誦讀的內涵
語文是基礎學科,作為母語文化,語文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人文內涵。而這一獨特的學科特點正好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相契合,在諸多教學方法中,誦讀對培養審美能力又恰好行之有效。《詩·大序》中說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中之志承載于文,“發言”才轉變成詩,所以無論是詩歌或是文章都具有可誦性。在遵循學生個體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文字轉變為聲音,對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都有著促進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審美體驗。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目的進行誦讀教學,使語文課堂充滿趣味。
3.誦讀的價值
誦讀符合當前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傳統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無聲閱讀和有聲閱讀,多年來,無聲閱讀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和提倡,而有聲閱讀即誦讀,一直處于淡化的狀態。改變傳統的閱讀方法,將誦讀法融合進教學中,可以改變傳統的無聲閱讀法占據主陣地的景象。誦讀教學是師生共同對文學的二次加工,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地發揮自主性,自主學習,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在提升了學生參與感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更好的閱讀,對其人生的成長以及閱讀史都有很大的幫助。
誦讀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誦讀時,可以糾正字音,掌握生詞。古詩文與現代漢語的語法以及生字詞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對于剛接觸較難古詩文的初中生來說會有些晦澀難懂。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各方面的感官來對字詞進行理解,為提升閱讀文本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誦讀不僅是語言形式層面的,在學生朗讀成誦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學生與作者之間搭建了共情的橋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的過程中,通過節奏感與樂律美來把握文章整體,體會其內涵,進而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
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文學習的本質在于語言能力的培養,語感在提升語言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誦讀還原了一個語言文字的語境,便于學生熟悉古人的表達習慣,學生在實踐中形成了對語言的內化,從而提升語感。所以將誦讀法更好的應用于教學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審美視域下誦讀法的應用策略
1.重視誦讀技巧的培養
正所謂“字從音出”,文字的魅力蘊含于音中,而誦讀正是以二度創造的方式,將文字以聲音的形式展現出,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誦讀法教學不同于傳統的死記硬背,它需要一定的積累以及技巧,不能一蹴而就。
在講授白話詩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停連、重音、節奏、語勢等技巧。停連是指聲音的停頓和連接,作用是將重點突出。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中,誦讀時體現出停連,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對于春天的期盼。重音是對重要的詞或短語的強調,能幫助學生迅速準確的把握感情。如“我愛你”,雖然只有三個字,但將重音放在不同的字眼上,突出的主體分別是“我”“愛”和“你”。所謂語勢,是指聲音的走勢,如“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這句話的語勢應由低到高,正確的誦讀可以更好地體會到作者濃烈的情感。
古詩詞的吟誦需懂得平仄韻律。陳琴老師曾指出,誦讀應“平長仄短,依字行腔”。同時,吟誦要掌握正確的斷句讀法,正確的節奏感利于文意的理解。如經典的“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讀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和“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所表達的含義是完全相反的。
2.明確審美目的,提升教師素養
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師都不了解誦讀的價值,不理解其意義,是很難將誦讀教學進行下去的。即便是運用了誦讀法教學,也常常會產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現象。由于新課標中規定:“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部分教師為了緊跟課標的走向,紛紛運用誦讀法進行教學,但在運用的同時并沒有理解其深層次含義,過分注重讀,甚至有一節課都在讀的情形,教師范讀后有個人朗讀,齊讀,分角色讀,分段讀等。這種方法并非完全錯誤的,但只體現了誦讀最淺顯的層面,反復吟誦的確可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與作者建立連接,但誦讀滿堂灌的方法有些教條,誦讀不再是教學方法,而成為了教學目的,這無疑沒有把握住誦讀的內涵。
另一個極端是簡單地讀,便進入知識點的講授,將詞句拆開,逐字逐句的講授,最后再讓學生背誦下來,這節課的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這也是一種錯誤的示范。教師首先并沒有接受誦讀法教學,只是為了走個過場。其次沒有體會到詩詞中的美感,單個的漢字是沒有感情的,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才變得生動,若教師連這詩詞的美都無法理解,又如何能將美感傳遞給學生呢?
一堂語文課的水準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一位教師的素養,很難想象一位自身對文學都缺乏理解與熱愛的教師該如何喚醒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提升自身的素養是至關重要的。誦讀是應基于文本,摸清學情,在課標的指引下,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提升審美情趣,將誦讀與教師原本的授課內容巧妙結合,利用誦讀法為課堂添彩。一定的文學素養是語文教師的必備技能。不僅應有文學知識,文學理論這種知識素養,同時也要注意文學審美情趣的培養。另一方面,聲音可以將詩詞以動態的形式展現出來,教師還應對基本的樂理知識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誦讀。把握好課堂教學,同時引導學生養成課后閱讀的習慣,夯實基礎,才能更好地挖掘其價值。
3.注重評價感悟
教師的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之一,良好的教學評價對學生有激勵、強化的作用,評價的缺失令誦讀教學陷入困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所以,第一,教師應采取綜合且全面的教學評價方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適當點撥,幫助學生提升誦讀的水平以及能力。隨著誦讀水平的提高,對誦讀的理解逐漸加深,也有助于促進其理解、鑒賞文學的水平。第二,教師應著眼于三維目標:一知識水平,即誦讀中對字音的把握,節奏是否得當,感染力如何。二情感水平,即學生誦讀時的態度。部分學生會因羞怯等因素而無法端正誦讀時的態度,教師應適當的評價,調動其積極性,幫助學生正確的看待與理解誦讀,并進行改進。三過程,綜合評價學生誦讀過程中是否恰當的運用了其具備的知識與能力,是否將情感很好的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整體的理解自身的水平,這樣才能更好地進步。教師的評價不應單一地指向學習成績,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素養,使評價方式更多樣、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學習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淀。教師在學生的心中種下一顆善于審美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破土而出,結出累累碩果。誦讀法并非教學中的累贅,經過了千年的洗禮,走過輝煌、衰退、消失,直至今日又一次呈現出來,證明了它的不可或缺。誦讀教學方法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提升閱讀能力以及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少松(2002).古詩詞文吟誦[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北京.
2.陳炳鋒(1998).讀誦吟唱[J].中國音樂,第3期.
3.馮勝利(1996).論漢語的“韻律詞”[J].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
4.王力(2000).詩詞格律[M].商務印書館,北京.
(作者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本文指導教師: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