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晗
內容摘要: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多元化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文化也呈現出雜糅的趨勢,相互影響。我們都知道,語言和文化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因此不難發現各個國家的語言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日益趨同,對外漢語的應運而生。因其學科的特殊性,對外漢語扛起了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大旗。然而在對外漢語的傳播過程中,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卻被忽視了很多。有人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里有不少“糟粕”,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但事實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優秀思想觀念依然值得被推崇。《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代表作品,影響深遠,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對如今的教學依然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對外漢語 中國傳統文化 《論語》 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熱潮,世界各國經濟不斷發展進步,中國經濟也乘著全球化的列車不斷向前,隨之而來的更是文化傳播的熱潮。在全球的“漢語熱”潮流中“孔子學院”也成為了海外中華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代表。中國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內在的博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漢語學習者,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實踐者不僅應該思考如何通過教學手段來教授中華文化知識,更應該溯本追源,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主體已經存在了幾千年,可以說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就不能不掌握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儒家文化不斷滋養著中華民族,而孔子作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仍然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起著指導性作用。被奉為儒家經典的《論語》,也成為了西方世界了解和研究孔子的入門書籍。毋庸置疑,《論語》一書確實值得我們每個人去閱讀,因為它其中蘊含的思想是豐富且具有哲理性的。這樣的傳世經典其中蘊含的道理更應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不應該被忽視的部分。不僅如此,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也一定能夠從《論語》之中找到一些教學方式、教學方法。本文將從《論語》的文化內涵介紹、《論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和《論語》的“塑師”價值等三方面論述。
一.《論語》的文化內涵
孔子的思想在《論語》[1]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經過了幾千年的變化和發展,《論語》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仁”,“仁”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孔子的理想,在《論語》中也得到了體現。《論語》記錄:“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等等,以此可見,“仁”的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助、互存、互愛的意思,所以其本質意義依然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但是“仁”是難求的,因為“仁”的思想很寬泛,想要達到“仁”就必須用“忠、恕”之道來要求自己,最后將“仁”做為自己為人處事的道德標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實際行動踐行“仁”,讓其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之中。
2.“禮”,儒家思想在言語行為方面是注重“禮”的,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都以“禮儀之邦”自稱,中國人“知禮”、“守禮”、“重禮”是聞名世界的。儒家文化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禮樂文化”,儒家提倡以德治國,孔子認為,要讓人們“知禮”、“遵禮”,用“禮”來規范社會。其實“禮”的本質就是一種行為規范,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遵守“禮”,那么就有了約束,社會將會更加和諧。儒家文化的內在是“仁”,外在是“禮”,一個人聽的、說的、做的都符合禮儀規范,那么他的內在也一定是美好的。
3.“信”,儒家思想在交友方面更加注重誠信。“信”有贏得別人信任的意思,在《論語》里面,有一個談“信”的例子。孔子和子貢談論把國家治理好的三個要素是“足食”、“足兵”、“民信之”,并且把“民信之”列為最重要的因素,認為在最不得已說我情況下可以按照順“去兵”、“去食”,但是無論如何,都要保持“民信之”,因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也指值得別人信任的品質和素質,《論語》中也有提到過,子張問仁,孔子例句出了與仁德密切相關的五種品質,就是:恭、寬、信、敏、惠,而且解釋說“信則人任焉”。以上對“信”的解釋說明了一個人一定要首先具備值得他人信任的品質然后才能去贏得別人的信任,所謂“人無信不立”。
除去上述三種,《論語》中的文化內涵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繼續贅述。
二.《論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1.現狀分析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不難發現,對外漢語的研究開始于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著作和文章涉及到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與儒家文化相關的研究。如劉伯奎的《中華文化與漢語語用》、鄭卓睿的《漢語與漢文化》等,雖然不是專著,但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對儒家文化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也對現階段的對外漢語教學起到了借鑒作用,盡管如此,依然無法掩蓋對外漢語教學中對儒家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2.解決方式
《論語》作為儒家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無疑是有很大益處的,那如何能將其中的優秀思想應用在對外漢語教學當中呢?在筆者看來,首先,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在課堂上,面對來自不同國家,對中國文化求知欲望很強烈的留學生時,應該鼓勵并且帶領留學生們一起閱讀《論語》中的章節,尤其要對名言警句進行解讀,培養留學生的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熏陶后,留學生們就會對《論語》中的文化內涵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這個時候就成為了對外漢語教師介紹《論語》的文化內涵的良好時機,對《論語》的內容分類進行系統的闡述,并將這些具有生活指導意義的內涵傳授給留學生們。接下來讓留學生們去感悟《論語》對世界的影響,《論語》作為儒家傳世經典,之所以經久不衰正是因為在不同的時代對它的解讀都會有新的收獲和理解,《論語》在極大的影響著我們國家的同時,也影響著其他國家,從東南亞一直到歐美都對《論語》有著或多或少的研究。通過為留學生介紹《論語》在各國的影響也能讓留學生們加深對儒家傳統文化《論語》的認同感。
其次,在課堂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處處都彰顯著儒家文化,留學生來到中國,身處儒家文化影響的環境下,也正是傳播中華文化的渠道之一。留學生生活在中國,不免要適應中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遵循這入鄉隨俗的道理,他們對中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極大的好奇心。那么就可以從語言理解的方面向留學生們講解貼近生活的文化,例如對“春聯”的理解,很多的留學生會淺顯的認為“春聯”只是中國人在特定的節日貼在窗戶或者門旁邊的條幅,這個時候就可以為留學生們講解“春聯”的由來,以及“春聯”上面字的意義通常代表著“家和萬事興”、“平安、健康”等,也是人們的美好訴求,再輔以《論語》中的一些經典語句為留學生們做解,注重《論語》和生活實際的聯系,這樣也不失為一種傳播中華文化的好方法。
三.《論語》的“塑師”價值
孔子為師之道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學習的,《論語》更是將孔子的為師之道體現的淋漓盡致,其教育思想和為師思想對我們當代教師更具有指導意義。
1.修己
作為一名老師,想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那么對自己又該有何要求呢?德才兼備、禮、樂、射、御、書、數,為政之道,為人處事之道,孔子都信手拈來。《論語》有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在孔子看來,雖然自己有很多弟子,但是依然對自己有著嚴苛的要求,,他不僅這樣要求弟子更是這樣要求自己,即使已經為人師,但對待學習仍然要抱著不知滿足的態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詢問知識為恥,只有不斷的豐富自己,才能有更多的知識和學問可以教給學生。
2.達人
通讀《論語》后可知,孔子對待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在孔子看在,人的資質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正因如此,才應該區別教育方式,對不同資質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所以我們常能在《論語》中看到許多弟子向孔子提問的是一個問題,但孔子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根據受教育者的個人特點進行個性化教學,這也突出了孔子教學之道的以人為本,筆者認為,這正是把握住了教育最本質的東西。除此之外,孔子還主張“有教無類”,在孔子看來,無論是誰,都可以接受教育而從善,對待弟子的教育應該一視同仁,孔子不分貴賤,不看地域,也不分智愚,看中的是虛心向學,“有志向學者,皆有所教”,這種為師之道正是我們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學習的。孔子的“啟發式教學”觀點的提出更是影響深遠。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認為,當學生百思不得其解,陷入困頓時是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點,在這個時候對學生加以點撥,所起到的效果是最好的,作為一名教師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傳授知識,更應該把啟發學生作為教學的環節。如此看來,孔子的教育思想經久不衰也不無道理。
對外漢語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模式,與我們國家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都是沒有落后的,依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藏,像《論語》等經典文學著作,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播,經歷過被推崇和被封殺,依然閃閃發光的站在我們面前,所以更值得被傳播和發揚。對于對外漢語教學來說,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留學生的“學”,《論語》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其思想內容之豐富,是不應該被忽略的。
參考文獻
[1]李鍌主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M].臺灣:臺初版.新北市新店區,正中書局,2008.
[2]潘道軍.《論語》中的教學方法[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0):366.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