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 要:研究以核心素養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內在聯系為邏輯起點,從校園文化構成要素來審視中山市第二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現狀,認為該校體育文化存在以下問題:精神文化缺乏精神引領,物質文化缺乏文化主題渲染,制度文化缺少激勵機制,行為文化量化比重較低等,進而提出從校園體育文化形成的目標定位、管理制度和運行方案三方面審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校園體育文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1006-1487.2021.03.014
“核心素養”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導向,它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與社會成長必備的品格與關鍵能力[1]。我國課程改革是以整體支配模式進行,以核心素養為課程體系源頭,層層支配課程轉化。[2]各學科紛紛出臺了本學科核心素養,《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維度[3]。學科核心素養的確立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樹立了明確的方向。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學校范圍內發生的與體育有關的文化現象,包括體育精神、體育的價值觀念、體育道德、體育行為等,通過體育活動、體育教育、體育競技等形式所形成的文化[4],按照分類,可分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個板塊。校園文化是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載體之一,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有著不可代替作用。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支撐,核心素養與校園體育文化是引領與促進的關系。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引領校園體育文化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又反過來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二者的目標是高度統一的。利用校園體育文化構建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具有間接性和強大性。二者關系如圖1:
1 中山市第二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現狀客觀事物都是以—定的結構形式存在、運動和變化發展的,為此,結構形式成為分析事物的邏輯點。不同學者將校園文化分為多項不同的板塊,當前廣泛認可的包括物質、精神、行為和制度四個要素,這四要素也是本研究探討校園體育文化的基本維度。本文結合文化是否可察,將四要素形態與關系加以區分(見圖2)。四要素中,精神文化是靈魂,統領其它文化要素;物質文化是基礎,制約其它文化要素;制度文化是保障,是其它文化要素的動力源泉;行為文化是具體反映,是其它要素有效實施的行動保證。
結合校園體育文化構成要素,對中山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中山二中)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進行分析,得出中山二中校園體育文化存在以下問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目標短視化、功利化,為了增加高考文化科目學習時間,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被壓縮,不利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缺乏主題和人文內涵,體育教學或活動沒有進行文化宣傳,年級部考核以高考為主,對體育活動不重視,賽事活動甚至會被迫中斷,不利于學生體育品德的培養;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封閉化,不利于學生健康行為的培養。這些都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這就要求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新時代的二中校園體育文化。
2 中山二中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對策結合校園體育文化的表現形式,本研究建議從頂層設計(目標定位)、中層設計(管理制度)和基層設計(運行方案)三個方面審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2.1 以核心素養為教育理念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靈魂,滲透于建設的各個部分、各個環節,所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從頂層設計開始。在以核心素養為主題的教育改革思潮席卷整個教育界時,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是校園文化目標定位和學校辦學理念的和諧統一,突顯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目標定位。只有確立了目標定位,才可以讓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具有明確導向和可考量的依據。
2.1.1 核心素養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和諧統一在教育大環境和學校發展現狀雙重問題裹挾下,2014年校長發動學校教研室研究學校發展路徑并形成課題,這也預示著中山二中的校園文化在教育改革進程中已經在革新求變。課題以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5]為方向,正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體現。為此,校園體育文化也應順應教育改革中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與校園文化建設形成統一。
2.1.2 核心素養與辦學理念的和諧統一中山二中的辦學理念就是“讓學生做成長的主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主人”一詞充分體現了學校在辦學理念上突顯學生的自主發展,這與核心素養中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的自主發展不謀而合。學校應以提高運動能力、養成健康行為和打造良好體育品德三方面來統領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創建“以體育能、以體健為、以體潤德”的品牌校園體育文化。
2.2 以核心素養為教育導向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中層設計
2.2.1 明晰的行政管理框架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骨架行政管理制度是具體方案落實的保障機制,沒有科學的管理制度,很容易誤入歧途。所以,明確管理范圍與職責是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中層設計。圖3為中山二中學校管理結構與分工圖,中山二中在管理上以橫向管理為主,每位副校長負責兩個板塊,而每個板塊基本都涉及體育。
2.2.2 良好的激勵機制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注入新的血液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并非一帆風順,一些操作層面的阻礙導致活動開展不盡人意。這都是影響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因素。以點帶面列舉個別激勵措施來創新校園體育文化建設。1.教師績效考核。制定一套適合體育教師的激勵方案如與賽事成績相關聯的教練獎勵,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工作納入體育老師的年度考核等。2.學生工作激勵。如學生執裁是活動順利開展的保障,也培養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但由于執裁難度大,擔任裁判工作具有挑戰性,為此,加強裁判隊伍建設,大力宣揚裁判的服務與奉獻精神,設置裁判考核制度,合格則配發專屬的裁判服、裁判勛章來提升學生裁判的地位,用執裁時間或次數進行打卡排名的獎勵制度等來激勵學生裁判。
2.3 以核心素養為教育路徑加強校園體育文化的基層設計為了更好的落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結合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三方面的內在聯系,可繪制了校園體育文化三級操作體系(見圖4)。運動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基礎,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它有體育課堂教學做保障,是最為穩定的內核。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既提高了學生的運動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外體育活動,養成鍛煉身體的健康行為。活動即心理過程,由于體育活動的本體性,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自我體驗是學生體育品德塑造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是校園體育文化宣傳的過程。
2.3.1 課堂體育教學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內核中山二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國家課程按《課程標準》實施,校本課程以選修課和活動課形式開展,開展的途徑和時間見圖5。如融合型——與心理的融合,以身體活動為載體,在情境過程中體驗心境的變化,在活動過程中體驗肢體運動樂趣,在溝通過程中體驗語言交流的微妙,在團隊配合中體驗凝聚的力量,在對抗過程中體驗堅強意志與自我超越。
2.3.2 課外體育活動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中核利用課內外聯動機制,打造特色校園體育文化。課內外聯動機制是課內教學為引領,大課間練習為輔助,課外活動進行加強,課外競賽為促進,校園公共環境宣傳,校園內共同推進體育的有效結合機制。為了使課內外聯動機制更具體、更系統、更有可操作性,中山二中體育科組根據學生特點、學情分析、年齡特征等設置具體實施方案,確定全員參與的課內外聯動實施框架(見圖6)。框架的主旨是:逐步建設立體的、多元的、高度融合的、具有濃郁特色的校園課外體育活動圈,讓孩子們在這樣的校園受到體育文化的熏陶和滋養。
2.3.3 校園體育宣傳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外核宣傳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需以植入式先入為主。校園體育宣傳是校園體育文化的外在展示,是深入學生的直觀體驗。校園體育宣傳涉及校園體育活動的各個方面,因此,它是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外核。校園體育宣傳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以體健為、以體育能、以體潤德”為主題,樹立校園體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樹立是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系列活動及活動開展所需的環境中滲透,并以文化形式展示,“以體健為”——用體育康健行為,“以體育能”——用體育培育能力,“以體潤德”——用體育修潤品德。二中校園體育宣傳主要有校內外賽事活動宣傳、健康認知活動宣傳、運動環境宣傳。宣傳形式有文化活動宣傳、平面宣傳、人格魅力宣傳,文化活動宣傳主要有健康知識競賽、講座、校園運動達人評選、運動人魅力照片展等;平面宣傳主要有海報、橫幅、標語、照片等;人格魅力宣傳屬于隱性的宣傳,主要有教師的言傳身教、校園運動達人的精神面貌等。
3 結論與建議
3.1 在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應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分為頂層設計(目標定位)、中層設計(管理制度)和基層設計(運行方案)三個部分。
3.2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審視核心素養導向下的目標定位。中山二中在教育改革進程中已經在革新求變,學校辦學理念與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謀而合。應讓核心素養來統領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創建“以體育能、以體健為、以體潤德”的品牌校園體育文化。
3.3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明確管理框架,明晰各部門管理范圍與職責。讓年級部、團委、德育處的體育事務分別由一名體育老師跟蹤。除了管理架構外,還應在具體的操作層面采用一定的激勵機制,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注入新的血液。
3.4 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應制定全面、細致、有效、可行的執行方案。以課堂體育教學為建設的內核,通過課內外聯動機制輻射到課外體育活動,在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的所存在的環境中進行全面的宣傳,輻射整個校園體育文化,更好地落實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校園體育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9.
[2]郭曉明.從核心素養到課程的模式探討——基于整體支配與部分滲透模式的比較[J].中國教育學刊.2016(11):44-47.
[3]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
[4]周征.淺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 .體育學刊,1997(3):60-61.
[5]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