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鐵華
摘要: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長和老師普遍反映的問題,《兒童心理學》第三章1認知理論之注意中說,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很低的,注意的目的性也很低,無意注意起重要作用。同時《兒童心理學》指出“注意的穩定性和廣度經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我將從課前預習、教學手段、課堂約定等三方面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增強自控力,從而提高課堂聽課率,以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上升。
關鍵字:低年級學生注意力 ? 教學手段 ? 課堂約定 ? ?提高聽課率 ? ?教學質量
老師們常常吐槽低年級學生“愛講小話”“多動癥”“充耳不聞”等等,面對不聽課的學生,深感頭痛。很多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授課畫面“老師在臺前滔滔不絕,激情昂揚,而臺下學生各自忙碌,聽課的寥寥無幾”,這樣的課堂聽課率,如何提高教學質量?
當適齡兒童踏入校門那一刻,他們獲取知識的時間大部分在學校,取決于課堂上的聽課效率。由年齡特征導致的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很多家長和老師普遍反映的問題,回顧我20多年來的教學生涯,但凡遵循這些規律,所帶的班級的教學質量都相對好。下面我將從如何在課堂上讓更多的孩子認真聽課這一方面進行探討:
一、認識認真聽課的重要性,師生達成共識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途徑。學生學會聽課將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不僅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重視課堂學習,注意聽講,能掌握好課堂知識,能發展認識能力,還能培養專注的品質。因此老師要深刻認識到聽課的重要性,還要想辦法讓學生也有這樣的認識。
二、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
《兒童心理學》第三章1認知理論之注意中說,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很低的,注意的目的性也很低,無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上課時,他們經常思想" 開小差”,講小話,搞小動作;做作業時,無法獨立完成,需要他人督促。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注意力水平逐漸提高,有意注意逐漸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高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狀態提高到了自覺狀態。
低年級學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較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夠。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而不善于觀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不善于專注于事物的本質聯系。
2.注意集中的時間較短。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 7 ~ 10 歲兒童可以連續集中注意 20 分鐘左右, 10 ~12 歲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鐘左右, 12 歲以上兒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鐘左右。在組織良好的教學中,小學高年級學生可以保持注意30~45 分鐘。
三、應對策略
《兒童心理學》指出“注意的穩定性和廣度經過訓練是可以提高的”。我從課前預習、教學手段、可操作性的干擾手段三方面幫助孩子提高注意力、增強自控力。
(一)提前預習
預習能讓孩子們認識到這堂課的重要,并引起對課堂的興趣和注意,他們就能專心聽講。
(二)課堂教學手段以游戲教學與直觀教學為主
游戲、玩樂,是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國內外的實踐也證明,科學的采用游戲教學將大有裨益。我常采用的游戲教學的幾種方式:
1.創設故事情境,學生角色扮演
低年級教材本身就很具有趣味性,圖文并茂,我把一些教學內容編成一個個故事情節,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教學,比如在教學一年級減法時,我創設的故事情境是一天雞媽媽帶領一群小雞到草地上找蟲子吃,一只淘氣的小雞被美麗的蝴蝶吸引了,脫離了隊伍,雞媽媽問“我有5只小雞,跑走了一只,還剩幾只小雞?”…在一個個故事情節的指引下,孩子們把“跑走了、飛走了”“還剩”等詞語與數學符號“-”建立聯系,不知不覺地理解了減法的意義。
新課標強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所有活動設計,都應該盡可能多的讓學生“角色參與”,比如以上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扮演雞媽媽、小雞和那只淘氣的小雞。參與其中,情感體驗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
2.把動畫片里的角色帶進課堂
兒童喜聞樂見的動畫人物很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天線寶寶、海綿寶寶、熊大熊二光頭強、喜洋洋懶洋洋灰太狼等。
3.創設更多的競爭性活動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使孩子產生好好學習的愿望。組織開展競爭性的活動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趣味性、競爭性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經常開展組與組、男生與女生、老師與學生的之間的比賽,讓孩子動起來、玩起來,極大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讓孩子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更收獲了知識。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制定課堂約定,培養課堂良好習慣
制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技巧,充分調動身體各個感官積極參與,力求幫助低年級學生排除干擾,不受外界影響,保持集中注意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學會關注、傾聽、思考、記錄、表達等良好課堂行為習慣,努力做到以下5個要求:
1.“目光跟著老師走”——學會關注。
2.“目光跟著聲音走”——學會傾聽。
3.“看后聽后要表態”——學會思考。通過“明白、不明白、贊成、有疑問、不贊成、有補充、有不同看法”等相應的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意思。調動身體感官,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
4.“每日課堂筆記”——學會記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養成記錄的習慣會讓學生終生受益。
5.“鸚鵡學舌”——學會完整表達。老師說我也說,老師寫我也寫。引語“請你跟我這樣說”(我就跟你這樣說)“請你跟我這樣寫”(我就跟你這樣寫)。
通過一系列約定,加上簡單的手勢操、朗朗上口的引語,極大的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大腦處于一個又一個興奮狀態,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注意力持續更久,就能保證較高的課堂聽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