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梅
瑞士教育學家皮亞杰說過:“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它的發展。”心理學也告訴我們: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秘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孩子們在交談中有時愛說這樣的一句話:“真沒勁,誰不知道呀?”話雖簡單。內容卻挺豐富:其一,讓你了解它對這個事情的態度——“沒勁”,沒興趣。其二,告訴你沒興趣的原因——“知道”。由此,我們將其推而廣之于教學中,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學習興趣強弱原因之一,取決于教師講授內容的信息量,當信息量趨近或等于零時,學生的學習就索然無味,無興趣可言。反之,無限制地加大信息量,超出學生的可接受度,也會適得其反。
類似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該如何來處理呢?我想最關鍵的是把握好課堂的幾個關鍵環節,創設情境,就能化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為生動有趣的活動樂園了。
一、把握激趣引新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新課伊始,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愉快融洽的學習環境,教師必須精心設計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富有情趣地把學生引入良好的學習情境。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溫度》一課教學時,我設計了一個學生較感興趣的活動——觀看動畫片:一個小學生晚上的時候正在收看天氣預報,當天氣預報員說到“今天的氣溫是—10至5℃,明天會降溫,最高氣溫是—15℃,最低氣溫是—20℃時,他不理解這些溫度的意思,竟然還說預報員報錯了,明明是升溫怎么說成是降溫呢?所以,第二天他只穿著兩件薄薄的衣服就去上學了,結果被凍得直哆嗦。當觀看到這里的時候,學生的興趣一下被調動了起來。這時,我提出問題:為什么會這樣呢?學生紛紛地說出自己的看法,當學生說到這位小朋友不會看天氣預報,不理解溫度時,我就順勢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只是這么一段短短的動畫片,卻同時起著兩個作用:其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引出新課的學習;其二、這里面蘊藏著一個德育教育: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學好數學知識,學以致用。
二、把握探究新知環節,激發學生求知欲
有了課前的激趣環節,學生的學習熱情被充分調動了起來,他們急著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識。這時學生的求知欲是最濃厚的,如果引導得當的話,就可以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例如,在上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我以豬八戒裝修房子為主線,讓學生幫助豬八戒計算客廳地板的面積。在這一情境中,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①動手畫出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轉化方法,從而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②動腦思考要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必須找出哪些隱藏條件,突破本節課的難點。③動口交流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體現了算法多樣化,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精神。④用心比較 :為什么都把這個組合圖形分成兩個小圖形來計算面積?不分成三個或三個以上呢?從而體會了算法優化的好處。但最主要的一點是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了起來,學生也學得興趣盎然。
三、把握鞏固運用環節, 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當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后,就開始產生滿足的情緒,有松勁現象。此時老師就要善于組織教學,重新激起學生的興趣,創造熱烈的場面,掀起課堂教學的新高潮。因此,上《溫度》一課時,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后,我針對學生對于溫度計的使用及如何看溫度計和零下溫度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透徹的問題設計了以下的兩個環節:首先讓學生觀察實物溫度計,讀出當天的室溫,由此引導學生正確的看溫計的方法,也為后面的環節做了良好的鋪墊;接著我讓學生用溫度計實際測量水溫(一杯是熱水,一杯是冷水),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操作中發現了氣溫變化引起溫度計紅色酒精柱的不斷變化,并且體會了一個小常識:水結成冰那個時候的溫度稱為0℃,這一溫度讓人感覺很冷。
0℃已經讓人感到很冷了,那如果比0℃更低的氣溫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如我國北方的冬天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呢?學生們還是一知半解的,因為在我們東山很少接觸到零下溫度,該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環節:通過課件演示,帶領學生參觀哈爾濱的冰雪節。觀看了幾張漂亮的照片后,為了加深感知,我不急于問學生的觀后感,而是讓他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重新回顧哈爾濱的雪景。當學生爭開眼睛后,我才問他們:“參觀了哈爾濱的冰雪節后,你有什么感受呢?這時,學生的思維開闊了,語言也豐富了起來,有的說:“我知道了北方的冬天很冷,可能連鼻涕流下來都會變成冰。”有的說:“北方的冬天雖然很冷,但是美極了,我真想去看看。”……一句句富有童真和想象力的語言讓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經成功地達到了。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零下溫度是很冷的,還知道了冰雪覆蓋的世界也是極美的,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課近尾聲,當學生的思緒還沉浸在“哈爾濱的冰雪節”美景中時,我巧妙地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在東山哪里可以找到零下溫度呢?”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也進一步鞏固了重點知識,激發了興趣。
四、把握總結延伸環節,再創課堂新高潮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結果則是成功的四分之一。往往巧妙的總結延伸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完整,更耐人尋味。比如:我上《溫度》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作結尾:我告訴學生打算在元旦的時候找個好玩的地方去旅游,讓他們幫我出出主意,去哪里好呢?該做哪些準備呢?這樣的結尾不僅讓學生再一次回顧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做到“書山有路趣為徑,學海無崖樂作舟。”
由此可見,數學課堂中其實并不需要多么華麗的語言,也不需要多么美麗的裝飾品,只要我們教師能精心創設一些生動實效的情境,同樣可以輕松愉快地上完每一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