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燕
小學生大腦和神經的發展構成了他們心理發展的原型。學習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小學生的智力水平從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使得他們的社會功能和個性得到迅速的發展。但是他們也會遇到現實中的問題。比如對學習的焦慮,壓力,環境的變化,學習習慣的改變,和老師、同學間的關系,與父母的家庭關系等,這些都會成為現實中的應激源。
長期應激,可能導致兒童行為退縮,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此時,他們需要外界的干預和有效的引導。學齡初期(7-12歲)的心理發展任務是:勤奮進取與自卑。如何處理這些發展任務是家庭不可忽視的現狀,也是學校不容回避的課題。因此,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開設適宜其心理健康的活動課,可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向積極方向發展。這不僅可影響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也將影響他們對自我價值感的體現。
一、現階段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學習焦慮
據調查,在全國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學生存在學習焦慮。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重分數,給小學生心理造成沉重壓力引起的。
2.人際交往焦慮
主要表現在與同伴、老師交往中焦燥不安,無所適從。這種傾向在當今小學生中日益嚴重,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人際交往焦慮的產生,一方面是由小學生的家庭交往環境所致。另一方面,是教育方式不適應學生自身發展需求導致。
3.自責傾向
自責傾向是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學生普遍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原因是對失去別人的關愛與認可的不安。當學生感受父母、教師、朋友不認可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
4.挫折感
小學生的挫折感是來自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交往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因素。
二、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誘因
1.成長因素
兒童、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發育急劇變化,他們知識和經驗不足,認識力、理解力、思維力各有不同,這種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使很多父母出現許多困惑、煩惱和躁動不安,對孩子產生高期待和要求,繼而產生心理問題。
2.家庭教育
過度溺愛和期望值過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考試、升學,卻不注重孩子的品德發展、交往能力、個性培養以及社會行為規范的培養等。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孩子,使得孩子們感到壓抑和不滿,給孩子造成疑慮、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教育的誤區
一些學校和教師迫于壓力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追求升學率、打造名牌效應,成績成為評價學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標準,學生情感上的苦惱不能及時向老師和家長訴說,造成心理壓力,繼而造成情緒障礙。
4.社會環境
學校教育展示給學生的是正面引導和教育,當今各種媒體信息沖擊著我們的社會,致使學生們陷入無以參照、無以歸附的境地,學生思想的混亂、情緒的波動,也是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幾種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道德與法治課及班主任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老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教師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在教學中,老師采用情感教育、鼓勵教育,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2.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主陣地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最能體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就是師生交往,課堂是學生心理成長的主要空間,老師需用智慧激發學習興趣,這將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在課堂上,膽小內向的學生很少舉手發言,回答問題很小聲,生怕自己說錯了會受到同學們的譏笑。對待這些學生,老師事先跟他商量好,假如你上課能大膽舉手發言,我會保護你的。在你認為回答有把握的,你的手就舉高一點,在你認為回答把握不大的,你的手就舉低一點。當他回答正確的時候,讓同學送他掌聲,當他回答不全面的時候,也要給予肯定,鼓勵他大膽發言。
3.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有益補充
小學生天生活潑好動,興趣不能持久,課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天長日久難免會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習慣。因此,結合學生生理年齡特點,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課,在趣味盎然的活動中,同學們既能得到來自同齡人的相互鼓勵支持,同時營造了表達情緒的通道,與人之間的交往能力可得到提高。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通過家長學校、家長座談會等形式,密切家校溝通聯系,及時、客觀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并與家長配合,滿足學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決存在的心理問題,保證學生良好的情緒占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家長和教師目標一致,達成共識,形成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強大合力。
5.指導小學生簡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1)放松練習:緊張正常的心理反應,可以通過想象、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松。(2)談心:引導學生知道有問題可以求助,學校里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學習用筆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老師、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允許。
四、開設心理健康活動課的具體實施方案
心理健康活動立足于教學的基礎上,添加體驗教學、游戲、小組討論以及自主合作等教學方式,鼓勵學生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養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1.體驗式教學
體驗是學生真正融入教學活動的重要方式。通過視頻、分享事件、講故事等不同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可讓學生融入到集體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
2.游戲教學
游戲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不僅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促使其養成主動、樂觀的精神。
3.小組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學習是心理健康活動課的重要形式。小組成員可將獲得討論、傾聽、各自表達、解決沖突的能力,可真正凝聚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使每個小組真正成為一個整體,每個人的想法和思考都可以得到自如的表達,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4.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主要是因為生理、現實挫折、心理創傷、性格、家庭教育問題以及內在的需求未被滿足等。在課堂中,可通過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做出對自己正確的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五、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這不僅關系到個人一生的發展,同時也關系到民族的希望和整個社會的未來。因此,在小學教學中,執教和管理人員體現出對學生的心理關懷,真正意義上幫助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他們的全面發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尊重與理解學生,力求讓學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現代教育,不能沒有心理健康教育,它處處滲透到學校教學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