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友
(云南師范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國際競爭力也越來越強,我國的對外貿易也隨之越來越便利。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經濟貿易的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這與中央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是一致的。1978年至1991年,中國經濟開始騰飛。在此期間,加工貿易已成為國外出口的主要力量之一。1990年代初期,上海浦東新區的建立以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明確,極大地鼓舞了外國商人對直接投資的信心。1992年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外資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進出口貿易額的增長速度也顯著提高。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速了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的進程,并成為中國開放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關鍵節點。為了履行對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不斷深化改革,由此產生的體制紅利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采取了果斷措施,以盡量減少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率先在困難的情況下實現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并促進了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變化。2013年,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貿易國,標志著我國成功進入了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并從“小貿易國”轉變為“大貿易國”。
從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也就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直至今日已經有二十多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的對外營商環境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和發展,其他國家也開始對中國實施貿易壁壘以此來保護本國的利益,雖然近幾年來各個國家之間合作越來越密切,關稅稅率也是越來越低,尤其是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稅幾近于零,但是非關稅貿易壁壘也逐漸凸現出來,這也表明周邊國家也在采取措施阻止中國的產品進入其國占領他們的國內市場,這對中國的對外貿易來說也是一種威脅,尤其是RCEP協定國成員之間,雖然RCEP的成立也是各個成員國之間為了國際營商便利化而設立的,但是研究發現近年來RCEP成員國對中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也越來越突出,所以研究RCEP成員國對中國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的特征對中國的對外貿易也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2005年以后,中國的貿易順差急劇增加,這種現象類似于其他采取出口導向戰略的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驗,在開放世界市場的初期,這些國家由于需要進口大量資本貨物而更容易出現逆差, 滿足消費者對某些高端商品的需求,一旦出口商品市場開放,就將確定國內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特別是當政府采取一定的政策組合,比如說出口退稅政策,非關稅貿易壁壘和較低的本幣匯率時,為了提高國內產品的競爭力,這些國家的出口價值和順差都將大大增加。圖1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貿易順差的變化趨勢。

圖1 1978年~2017年中國貿易順差變動趨勢
從進出口數據總額看,1978年進出口總額為206億美元,到2008年,進出口總額達到25616億美元,增長124倍,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8%,2009年,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貿易額略有下降,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從出口總額來看,中國已從1978年的97.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近2.5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圖2是1970年到2016年中國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四個發達國家出口總額的比較。

圖2 1970年~2016年中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出口比較
可以看出,21世紀以來,中國的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甚至超過德國、日本、美國、韓國等發達國家,尤其是經濟危機以后,中國出口貿易發展進一步加快步伐,而今已經躍居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大國。中國的對外貿易增長非常快,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值45753億美元,同比下降1%,其中出口24984.1億美元,增長0.5%;進口20768.9 億美元,下降2.8%; 貿易順差4215.1億美元,增長20.1%。
從國內進出口總額來看,2015年至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呈現先降后升的趨勢。自2017年以來,進出口總額有所回升。到2020年,全國進出口總額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 進口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長27.4%。

圖3 2015年~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變化情況(單位:萬億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稅越來越低,但是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和利益,當關稅越來越低的同時,隱形的壁壘也凸顯出來,那就是非關稅貿易壁壘,根據WTO的調查以及數據研究統計,把非關稅貿易壁壘被分為四類,即技術類、貿易防御類、農業類和其他。
從表1可以看出,RCEP成員國中,實施非關稅壁壘最多的國家主要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菲律賓等國家。SPS和TBT是RCEP成員國實施非關稅貿易壁壘最多的形式,其中實施SPS最多的幾個成員國分別是:日本高達783項,之后依次為韓國696項,新西蘭580項,澳大利亞497項,菲律賓365項。實施TBT最多的幾個國家分別是:韓國1038項,日本911項,泰國692項,律賓305項,馬來西亞263項,澳大利亞226項。

表1 2020年RCEP成員國九種非關稅貿易壁壘數量
國際市場布局持續優化,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2020年前十個月,中國對前四大貿易伙伴東 盟、歐盟、美國和日本進出口額分別為 3.79萬億元、3.62萬億元、3.20萬億元和1.80萬億元,占同期進出口總額的14.6%、13.9%、12.3%和6.9%,合計占中國進出口總額的 47.7%。對東盟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增速分別為7.0%、7.3%和6.6%,高出同期整體進出口、出口和 進口增速 5.9、4.9和7.1個百分點;對歐盟、美國、日本進出口分別 增長3.5%、3.9%和 1.5%,高出同期整體進出口增速 2.4、2.8和0.4個百分點。對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較快,其中,對 挪威、烏克蘭、哈薩克斯坦、埃及、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進出口分別增長 65.6%、23.2%、4.1%、10%、7.1%、4.4%和 5.8%。①

圖4 2020年前十個月中國與前十大貿易伙伴進出口金額及占比(金額單位:億元)
2020年前十個月我國十大貿易伙伴中,與東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的的進出口占了中國進出口總額的31.4%,總額達到81716.6億元。因此RCEP各個成員國也開始實施非關稅貿易壁壘,尤其是我國在我們國家十大貿易伙伴中的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我國是一個出口大國,RCEP成員國非關稅貿易壁壘的實施對我的出口影響是非常大的。
數據也顯示,近三年來,RCEP成員國非關稅貿易壁壘形式也主要集中在SPS和TBT這兩種形式上,尤其是SPS,近三年好幾個國家實施SPS有所增加,其中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西蘭、緬甸都有所增加,實施SPS最多的國家是日本。
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東亞合作領導人會議上正式簽署,2020年,我國對RCEP其他14個成員國的進出口總值為10.2萬億元,增長3.5%,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1.7%,其中,出口4.83萬億元,增長5%; 進口5.37萬億元,增長2.2%。

表2 2020年中國與其他14個RCEP成員國貿易規模(單位:萬億元)
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2.6萬億元,增長7.3%,占同期對RCEP成員國出口總值的53.8%,其中,集成電路3143.3億元,增長15%;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零部件2606.3億元,增長11.1%,同期,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9448億元,增長11.9%。從進口商品看,進口集成電路1.08萬億元,增長9.8%;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零部件1784.5億元,增長8%,鐵礦石4963.5億元,增長14.7%,初級塑料為1563.3億元,下降0.3%。

表3 2020年中國與其他14個RCEP成員國主要貿易商品規模
由此可見RCEP的簽署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的對外貿易也更加便利化,自由化。但是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貿易順差增速越來越快,RCEP成員國中,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開始限制中國的對外貿易。
尤其是近幾年來,中國對RCEP成員國技術方面是出口也逐年增加,更是引起幾大發達國家的重視,所以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對中國實施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力度也逐年增加。
注釋:
① 《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20年秋季,http://images.mofcom.gov.cn/zhs/202012/2020120911202950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