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瑞 陳 言
(蘭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郡縣治,天下安。縣一直是我國國家機構的基本單元和細胞,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層次,是縣域社會的脊梁。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強調“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強調“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等。可以說,無論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還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無論是在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還是培育壯大新動能等多個層面,縣域都是最基礎、穩定、關鍵的載體和單元。
迄今為止,國內學者針對縣域經濟的研究主要從縣域經濟發展效率、縣域農業經濟發展效率、縣域經濟空間結構等視角出發。邵留長等[1]評價河南省各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認為河南省縣域經濟水平西北高、東南低,經濟凸起點在河南省中北部,符合區域差異的倒“U”型假說。王淑英[2]認為河南全省縣域農業經濟效分布呈“西高東低”趨勢,整體經濟效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彭寶玉、覃成林[3]對河南縣域經濟體的經濟實力進行綜合評價和空間差異分析發現,縣域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依賴區內初級生產要素的低級發展階段,高等生產要素發育較少。謝朝陽[4]通過對湖南省縣城經濟的實證研究,結合縣域經濟在產業規模、社會資本、人力資源和經濟環境上的特點提出發展湖南省縣域經濟的建議。栗夢悅[5]采用多指標經濟評價體系,對縣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了消除體制機制障礙、扶持縣域特色產業、加速產業結構調整、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建議。
市轄縣、縣級市的經濟基礎、產業結構、經濟活力等差距過大,故不進行分析。本文分析河南省包括21個縣級市(不包括濟源市)和84個市轄縣共105個縣域。由于濟源市數據獲得難度較大,予以剔除,采用數據來源于《河南統計年鑒》(2010年~2019年)。
本文選取的指標見表1,從業人員屬于勞動力投入,財政預算支出屬于財力投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屬于資本投入,糧食播種面積屬于土地投入。投入、產出指標均來自于河南省和各市統計年鑒。

表1 河南省縣域經濟效率DEA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在文中要明確河南省105個縣(市)經濟發展效率低下的原因,所以采用BCC模型。為了反映不同時期決策單元的效率演化,使用最廣泛的生產效率指數——Malmquist指數。
首先,用DEAP 2.1軟件分別測算2010年、2019年105個縣級行政單元經濟發展效率。初步測算結果表明,2010年除豫北、豫南地區外,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綜合效率平均值僅為0.907,各區域的縣域綜合效率呈豫北(0.963)、豫南(0.914)、豫東(0.887)、豫西(0.869)、豫中(0.864)依次遞減趨勢,豫東、豫西、豫中地區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別有11.3%、13.1%、13.6%的提升空間。此外,綜合效率達到DEA有效的地區有35個,即投入產出均達到了最優狀態,主要集中于豫北、豫南和豫中地區,約占全省縣域樣本的33%,而60%以上的縣(市)經濟發展效率是無效的。2019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效率平均值僅為0.904,各區域的縣域綜合效率值均為:豫北(0.959)、豫南(0.858)、豫東(0.884)、豫西(0.912)、豫中(0.914),豫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然領先。從圖1來看,2019年河南省經濟發展有效的地區發生明顯向豫北、豫中集中,豫南地區僅剩南召縣、新縣綜合效率有效,豫中地區DEA有效縣(市)相較于2010年增加了一倍,但在數量上全省經濟發展有效的縣域個數基本與2010年持平。

圖1 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效率對比
綜合效率的高低受技術因素和規模因素共同的影響,為便于了解不同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分別從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角度進行分析。從技術效率角度看,2010年河南全省平均值為0.922,較高于綜合效率,豫北、豫南地區仍是高技術效率集中區域,即產業結構能夠符合該地區縣域發展的總體要求并使之發揮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其中,有47個地級行政單元實現技術有效,占總體縣域樣本的近45%,除去綜合效率值達到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外,獲嘉、輝縣、方城、固始、永城、澠池、盧氏、滎陽、新密、新鄭、汝州、禹州均實現了技術有效,主要位于豫中地區。通過對全省五個區域的橫向對比發現,豫北地區(0.970)技術效率高于其他地區,豫南(0.926)次之。2019年河南全省技術效率平均值下降為0.919,除豫北、豫南外,豫東、豫西、豫中技術效率均有所增加,測算值分別為:0.903、0.940、0.937。同時,實現技術有效的縣級行政單元減少至43個,占總體樣本的近41%,除去綜合效率值達到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外,范縣、臺前、浚縣、唐河、夏邑、永城、偃師、盧氏、禹州也實現了技術有效。從圖2來看,與2010年相比,2019年豫南地區技術效率普遍下降,包括方城、西峽、鎮平、杜旗、新野、鄧州、西平、上蔡等21個縣(市),其中內鄉、淅川、桐柏、泌陽、淮濱、息縣技術效率值不足0.8。經測算,豫南地區技術效率平均值(0.86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19)、綜合效率值(0.858)同樣低于全省平均值(0.904),可見技術水平是制約豫南縣域經濟發展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

圖2 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技術效率對比
從規模效率角度看,2010年河南省整體規模效率高于0.85,平均水平達0.983,其中豫北地區(0.993)最高,豫東(0.990)次之。除去綜合效率值達到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外,杜旗、祁縣、民權的規模效率也保持不變,處于最優狀態。在未實現規模有效的67個決策單元中,有34個決策單元規模效率遞減,表示投入過多,主要集中在豫南、豫東、豫中地區,有必要減少投入來提高規模效率;有33個決策單元規模效率呈遞增趨勢,表示它們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出來進一步提高規模效率,主要集中在豫東和豫西地區。從圖3可知,2019年實現規模有效的縣域在豫南地區明顯減少,呈“位移式”變動。河南全省105個縣級決策單元,除夏邑、永城、澠池、盧氏、滎陽外,規模效率均高于0.90,平均水平達0.984。除去綜合效率值達到DEA有效的決策單元外,鄲城的規模效率也保持不變,處于最優狀態。在未實現規模有效的66個決策單元中,有半數決策單元規模效率遞減,表示投入過多,主要集中在豫南、豫東地區,有必要減少投入來提高規模效率;另外半數規模效率遞增,同樣集中在豫南、豫東,表示它們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出來進一步提高規模效率。

圖3 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規模效率對比
綜合來看,河南省105個縣級行政決策單元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有明顯的地域和空間差異。通過圖2和圖3對比,2010年和2019年規模效率處于〔0.900,0.999〕區間的縣域數量明顯多于技術效率處于同時期、同區間的縣域數量。經測算,2010年和2019年河南全省規模效率平均值分別為:0.983、0.984,均大于同時期的技術效率平均值。2010年獲嘉、輝縣、清豐、方城、永城、澠池等13個縣(縣級市)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低;2019年范縣、臺前、浚縣、唐河等10個縣(縣級市)技術效率高、規模效率低。主要是由于這部分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技術設備更新換代快,技術水平較高,但隨著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生產成本和管理費用也逐漸增加,降低了規模效率水平。
為了從更長時間序列考察河南省縣域經濟效率的變化情況,在全省縣域經濟現狀的基礎上,運用DEAP2.1軟件,對2010年~2019年河南省105個縣級行政單元的面板數據進行Malmquist指數分析,測算出105個縣級行政單元分年和分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從而分析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年際變化情況。
從表2來看,在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效率總體水平為1.048,呈波動式上升趨勢,2018年~2019年發展效率達到最高。從技術效率角度看,整體呈波動式變化:先于2010年~2012年小幅上升后開始下降,而后2014年~2015、2017年~2018年稍有上升后整體呈緩慢遞減趨勢,最高值為1.040,最低值為0.985。從技術進步率角度看,除2011年~2012、2014年~2015年外,整體呈遞增趨勢,其中2011年~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效率最低,TFP為0.981,技術進步率為負增長,小于1。由此可知,技術進步率的高低對TFP的影響較大。從規模效率角度看,變化軌跡大致與技術效率相近,呈波動式變動。從技術的角度看,技術效率的高低決定了各生產要素能否被充分利用,技術效率的提高并未明顯帶動TFP的增長,其對TFP的影響較小。由此可知,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技術進步是促進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表2 2010年~2019年河南省105個縣級行政單元經濟分年TFP指數及分解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通過對比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發現,河南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空間差異:北強南弱,經濟發展高效率縣(市)更加集中,低效率縣(市)更加分散。豫南地區實現技術有效、規模有效的縣域明顯減少,高效率值縣域明顯向豫北、豫中地區集中。豫中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對其縣域經濟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而穩步上升,截至2019年,經濟綜合實力僅次于豫北地區。
通過對河南省105個縣級行政決策單元進行分年份與分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分解,發現在2010年~2019年河南省縣域經濟效率呈波動式遞增的趨勢,且受技術進步率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