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 朱國忠
【摘 要】政校關系是一種復雜的行政法律關系。政校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的成效。因此,對政校關系進行立體審視,顯得十分必要。當下,從學校的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易引發“邊界沖突”;從政府的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存在“學校缺位”的問題;從教育專家的角度來審視,政校關系存在“內在矛盾”。從上述三種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有助于找出其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通過問題導向,探尋到破解難題的方案。
【關鍵詞】政校關系;立體審視;邊界沖突;主體缺位;內在矛盾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16-03
【作者簡介】1.王笑梅,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黨支部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朱國忠,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300)教科處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政校關系,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行政法律關系,其對學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建設教育強國的征程中,良好的政校關系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對省內外26個樣本區域和100多位行政領導、校長、教師、教育專家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政校關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從學校的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易引發“邊界沖突”
從學校的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政府立于上游,學校處于下游,政校關系容易趨于單向化;政府是規則制定者與裁判,如果不能調好管理的頻度與力度,不能依據行政法律關系來制定負面清單,明確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就容易引發“邊界沖突”的問題。從調研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學校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向度、頻度、模式這三個方面。
1.單向管理。
在調查中,一些學校認為,政府的管理意識強,服務意識相對淡薄。一些政府部門習慣于傳統的“管理思維”,政校關系類似于塔臺與飛機的關系:塔臺對飛機單向度發布指令,機長只能機械地執行;沒有雙向的交流,不能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特別是在制訂一些重要決策或管理方案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較少采納學校的建議。像教師崗位如何能上能下,人員如何能進能出,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真正建立“人員自聘”機制,政府很少能傾聽學校的聲音;如何貫徹“按勞分配、按崗取酬、績優酬高、薪隨崗變”的分配原則,讓績效工資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政府部門重在維穩,對學校的正常吁求關注不夠。
2.多方驅動。
調查發現,較多學校認為,存在政府干預較多、學校疲于應付的問題。政府部門眾多,為了增強管理的拉動力,提升條塊工作的效益,各部門常常會借助學校的力量,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來推動重點管理項目。政府部門除了因突擊任務抽調、借用學校人員之外,還把一些和學校關聯度不高、屬政府管理職能的項目推到校園里來。由于缺少扎口管理,千條線、萬條線,最后全部投注到學校這一頭。
3.圈養模式。
一些學校反映,政府在“把方向、抓規劃、促建設、保經費、促內能”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已經飽和,但是還常常干預學校內部的中觀和微觀的事務,新型的政校邊界仍沒有真正形成。67.23%的學校認為,政府部門管得過嚴,統得過死,給學校預留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就會很小。如在自主設置內設機構、招聘教師、職稱評聘等方面,學校擁有的自主權非常有限。學校在年度預算方面沒有完全的自主批準權,不能發揮經費的最佳使用效果。一些涉及學校管理職能的重要事務,也被政府部門統管了。政府所采用的這個管理模式相當于“圈養”,政府部門相當于“牧者”。“牧者”把“羊群”限定在劃好的區域之內,越界就會馬上作出強力干預。“羊群”活動空間窄,自由度小;草料不夠豐富,“羊群”長得慢,回報率低。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羊群”就會養成依賴心理,視野狹窄,適應力差,缺少自主探索的意識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從政府的視角來審視,政校關系中存在“學校缺位”的問題
政校關系,雖然有一些剛性的限定,但其實也為學校預留了一定的空間。學校能否積極運用好相關資源,為建設良好的政校關系而主動作為呢?從政府的視角來展開調查,我們發現政校關系主要受制于四個方面。
1.公共關系部門人員較為稀缺。
絕大部分的政府部門在調查中反映,目前學校和政府溝通聯絡的職責是由校長承擔的,耗費了校長的很多精力。他們認為,處理政校關系是一種很專業的工作,專業的事情應該由專業的人去做。從反饋的數據來看,只有7.69%的學校配備了公共關系部門人員。即使是教育集團,也很少設立“政府關系部門”,具備公共協調力、公文寫作力、實時學習力、政策研究力、問題解決力、辯證思維力、危機應對力、品牌創建力、職業敏感力的公共關系部門人員非常稀缺。政府部門認為,在處理學校與政府的關系時,學校派不出專業的人員,拿不出高標的方案,合作共贏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2.日常維護有缺失。
調查顯示只有15.38%的學校比較重視政校關系的日常維護。不少學校對政府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有事找政府,沒事不聯系。學校過于“功利”,和政府的關系常常處于斷線狀態。更缺少和政府關系的長線維護,關系度偏冷,頻度偏低。學校的長遠發展,向政府所作的自我推薦、自我宣傳不夠,政府對學校的發展規劃尤其是文化建設不熟悉、不了解。
3.看得見的支持有不足。
政校互助共贏是一種最理想的關系。現實中,學校是否給予政府必要的支持呢?政府部門給出的數據是19.23%。也就是說,政府部門感到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學校發揮了支持功能。看來,我們的學校在自我定位的過程中,大多比較宏觀、平面。多數學校沒有能夠結合政府的發展規劃,找到自己近距的立足點、發力點、貢獻點。看得見的支持存在嚴重缺位,政府就會感覺到學校在政府工作中的貢獻度極為有限。
4.創造性執行有欠缺。
政府部門反映,現在有些學校的校長熱衷于“做官”,沒有科學的辦學和育人理念,單純追求改善辦學條件等看得見的政績,導致高大上的硬件條件和教育質量之間的反差日益明顯。推進教育家辦學,任重道遠。據統計,只有30.77%的學校能夠富有創造力地在執行政府的制度、規劃,而多達69.23%的學校,在執行政府部門的政策時比較機械,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創造性,沒有結合自己的校情制訂出富有創意的校本化方案。
三、從教育專家的角度來審視,政校關系存在“內在矛盾”
受訪的10位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政府和學校在本質上存在重大區別。政府重在進行公共管理,瞄準的是事務;學校重在立德樹人,指向的是人。正是從基本性質上來說,政府與學校存在著一些內在的矛盾。
1.統分不同求,目標指向上有矛盾。
90%的專家認為,政府的管理重標準,講公正,求統一。而教育所要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發展中的人,所以重校情,講適切,關注校本化建設;重個性,講區分,對學生施行個別化教學。統分不同求,目標指向也就不一致。政府相當于規模化生產的工業,學校相當于私人訂制型的農業;政府的目標指向于生產符合工業標準的同一產品;學校的目標指向于適性生長、適才發展的形態各異的農業產品。
2.快慢不同步,速度把握上有矛盾。
有專家指出,從發展的速度上來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上求“快”。通過快速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需要,它的顯效可以是立竿見影的。學校在教育成人上顯“慢”,立德樹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的顯效也往往是滯后的、緩慢的。我們也可以把政府與學校看成一只鐘表。理想狀態下,政府是秒針,跑得快;學校是分針,走得慢。但現實的情況正好相反,政府是分針,學校是秒針,學校根據政府的指令飛速旋轉,背離了慢教育的基本原理。
3.優劣不同評,工具運用上有矛盾。
80%的專家認為,政府評價更看重群眾的滿意度,學校評價更看重教育的達成度。政府評價更偏于量化,學校評價更偏于質性,政府評價重宏觀,學校評價更重細節。政府評價好比是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身體數據,凸顯的是一碗水端平;學校評價好比是用一把尺子或幾把尺子來量一個學生的數據,追求的是多一把尺子量出更多的才能與精彩。
在調查走訪中,我們還從教育專家處了解到,當下多數學生家長有“教育焦慮”。一方面是教育的某些既得利益者,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強力推銷培訓項目;另一方面是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報了很多的培訓項目。焦慮和期望之間惡性循環,學校的滿意度不斷下滑。整個社會的教育焦慮會影響到政府對學校工作的評判。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不斷提高對學校的辦學要求,導致政府和學校之間的動態壓強增大。這也是政校關系復雜化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