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團化辦學有利于優化學校管理機制,泛化優質資源理念,深化教育公平均衡發展。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教育集團嘗試從管理互通、師資共享、教研一體、文化共建等方面進行實踐探索,不斷提升辦學影響力,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關鍵詞】集團化辦學;質量發展;優質均衡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48-02
【作者簡介】韓新正,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教育集團(江蘇泰州,225300)校長,正高級教師。
集團化辦學模式下,如何把優質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價值觀轉化為集團校所有人的共識是集團化辦學的目標和難題。為此,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教育集團在管理互通、師資共享、教研一體、文化共建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試圖為深化集團化辦學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經驗。
一、集團化辦學的邏輯生成
1.優化集團管理機制。
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校管理可能會出現亂象。因此,教育集團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來統領集團辦學。建立良性的管理機制,能夠有效落實責任,提升管理的開放性、包容性和規范性。
2.泛化優質資源理念。
集團化辦學模式是優秀教育理念和先進管理制度相結合的產物。一般來說,教育集團由一所或幾所名校牽頭,區域內其他學校作為成員校組建而成。在集團化建設中,需要發揮名校的口碑和品牌效應,合理分配其優質資源,傳播其完善的制度與模式,形成集團發展的規模效應和良好生態,以此提升教育集團的辦學質量。
3.深化教育公平均衡。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教育高質量的要求日益增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推崇引發了“擇校熱”、區域內校際教育質量差距大等諸多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石,集團化辦學能夠有效緩解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問題,提升區域內整體辦學水平,促進教育公平,形成基礎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新格局。
二、集團化辦學的策略探索
1.管理互通,機制共享。
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教育集團的各分校辦學歷史、學校文化和群眾認可度各有差別。本部以其優異的辦學成績獲得群眾高度認可;永吉路校區地處城郊接合部,學生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主,留守兒童較多;碧桂園校區地處郊區,是依托本部辦學的新學校,以招收碧桂園小區周邊學生為主;大馮中學是一所擁有獨立建制的農村初中,近年來生源流失嚴重,教學質量有所下滑。面對這樣的境況,集團領導者組織四個學校的管理團隊利用暑期研究本部的管理方法,深刻剖析各校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就阻礙學校發展的最大問題進行研究,制訂對策。通過“名校”的引領,教育集團內部實現了管理互通,機制共享。
2.尊重差異,加強共建。
文化是學校的根,文化認同是形成教育集團凝聚力的重要力量。各校區均有不同的學校文化,如何在“存異”的基礎上,尋求共同價值體認,是集團化辦學的首要任務。教育集團堅守“質量立校、彰顯特色”的辦學理念,鼓勵各校區建設風格各異的校園文化。例如,集團本部致力做“優異+特長的領跑者”,永吉路校區爭做“留守兒童的教師媽媽”,碧桂園校區爭做“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的引路人”,大馮初中致力于“做鄉村教育的守護者”等。通過具體的項目實施,本部的文化逐漸滲透到成員校區,創生了集團化辦學“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良好局面。
3.師資共享,輪崗交流。
一所學校辦學質態如何,教師是關鍵。集團化辦學如何把名師團隊的效應輻射到各分校區,又不至于讓群眾產生本部優質教師資源被稀釋的誤解,加強教師培訓和交流是主要手段。首先,集中培訓。集團每年利用暑假,針對全體教師開展為期一周的集訓,培訓形式既有專家引領,也有同伴研討;既有線下培訓,也有線上學習。集中培訓既保證了效果,又統一了認識。其次,師徒結對。教育集團師徒結對有兩項原則:一是新教師都安排在本部,并給其配備有經驗的帶教老師,讓新教師盡快熟悉本部的工作節奏。二是第一年教初三的教師一律給其配備師傅,采取聽課、交流研討、上課的學習方式,旨在提高教師的適應能力和教學素養。最后,校區交流。在本部工作兩年后,集團會安排發展成熟的教師到各成員校區工作,采取三年固定期限交流、不固定期限交流和跨校兼課等多種形式。通過全員培訓、師徒結對、校區交流的方式,本部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都悄無聲息地“融進”每個教師的心中。
4.教研一體,質量共進。
課程是推動學校和學生發展的原動力。在國家課程校本化方面,本部一直都在嘗試改進。目前,學校既有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也有針對特長生的編程、科技創新、數學建模、英語口語、演講與口才等特色課程。集團化辦學后,本部的課程結構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成員校。為此,本部組織各成員校精干力量共同研制適應各分校校情、學情的校本課程。優秀的課程需要通過教育教學來呈現。本部的“講思練一線貫通,板書課件兩翼輔助,聚焦有效課堂”教學法及其評價方式通過集團集體備課、賽課、磨課等多種形式為大家熟悉。集團通過課程教學的引領,讓成員校都裹挾前進,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