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團化辦學的推進過程可以概括為“三部曲”。第一階段為“理順”,在這一階段,集團要解決相對薄弱學校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建立科學完善的學校運行機制,及時解決集團化運行中生成的突出問題。第二階段為“共建”,集團化辦學要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激發各成員校的主體活力,有效促進集團內部共建共享。第三階段為“造血”,通過喚醒道德自覺、培養專業領袖、加快制度建設和推進課程建設等方式催生、健全成員校的“造血”能力。
【關鍵詞】集團化辦學;學區化管理;優質均衡發展
【中圖分類號】G47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53-02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210000)名譽會長,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
21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自上而下地推進集團化辦學,其基本內涵,恰如2012年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所指出的:“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建立學校聯盟,探索集團化辦學,提供對口幫扶,實施學區化管理,整體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如何順利推進集團化辦學?各地成功的經驗似乎可以概括為集團化辦學“三部曲”。
一是理順。這主要指:第一,解決相對薄弱學校原來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如某些物質基本設施不到位,學校內部不團結,教師缺口較大等。“集團化”本身就是一個梳理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核心校往往有更強的調動資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集團成立初始,其首要任務就是解決突出問題,提振信心、凝聚斗志,打造一個良好的開局。第二,集團運行機制制度化。恰如前文沙華中校長分析的,總校與分校的關系錯綜復雜,處理不好,運行不暢,集團運行自然難有效率。第三,在集團化運行建設中,面對生成的突出問題,要及時解決。如常州市由教科院牽頭,組織“區域推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在“削峰”與“填谷”、同質化與多樣性、長效性與短期化、分與合等重大問題上開展深入研究,及時提出指導意見。各集團也要重視自身過程性生成問題的及時化解。一次問題解決,就是一種深化和提升。
二是共建。“在一個學校發展共同體,信任和尊重則是保證共同身份持久存在的基礎。”[1]信任應作為集團化辦學的一種共同文化底色。共同體應當是以共同價值觀、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多主體的集合,而不是化多為一,同而不和。集團化辦學的過程應當是各成員校迸發主體活力,共建共享的過程。在文化建設方面,要和而不同,讓各校的文化在相互激蕩中融合和提升;在組織架構方面,要讓各校的領導有“挑頭”的機會,有當家做主的感覺;在課程建設方面,要發揮集團化辦學的優勢,拓展課程的廣度,提升課程的質量;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集團化會創造更多的機會,教師要通過專業實踐的改進,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推動集團內教師專業素養的普遍提高。專家在分析集團行動理論時,把“利益”作為核心概念之一,在共建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利益是集團化辦學的一大目標,而這種利益又可以轉化為集團化辦學新的動力。
三是“造血”。張慧群校長專文討論的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集團化辦學重在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總體上要經歷由“扶”到“放”的過程,集團化應當“好離好散”,“好”了就應當“散”,就應當自立門戶,甚至成為新的核心校,這才是集團化辦學的真正目的所在。所以,集團化辦學應當從“輸血”走向“造血”。怎么“造血”呢?張慧群校長和其他各校都貢獻了他們創造的經驗。筆者重點關注到以下幾點:一是喚醒道德自覺。前一段時間訪問一所學校,和部分教師談到新任校長給學校帶來的變化。他們說:“我們還是這群人,學校還是原先的學校,但就是不一樣了,原因就在于新校長把大家喚醒了,激活了。”因此,集團化辦學要在集團引領的文化重構中,鼓勵教師尋找使命感 ,樹立事業心,把教育教學視作意義人生的生動實踐。二是培養學校的和專業的“領袖”。美國一個州曾制定過八項校長標準,其中有一項就是培養替代自己的人。集團化辦學核心校的校長,要有大胸懷,要把培養一批優秀管理者視為己任,爭取通過數年集團文化的涵育,使成員校的校長獨立挑大梁。同時,核心校要走扁平化管理的路線,引導組織成員動態地擔負領導職能,讓學科優秀教師參與管理,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成為專業領袖,或者是潛在的專業領袖。三是重視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制度化是組織和程序獲取價值觀和穩定性的一種進程。集團化辦學要讓價值觀的意蘊落實到制度上,讓制度閃耀文化的光彩,讓學校運行成為制度管人。這樣,既有價值觀為組織行為導航,又保證了行動效率。四是重視學校課程能力建設。當前,一些地區學校發展的差距,就是學校課程能力建設的差距。國家課程改革頂層設計相當成熟,但怎么落實?怎么創生?關鍵在學校。對此,有相關研究建構了學校課程能力的基本模型和動態模型。集團化辦學,為學校課程能力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核心校和成員校要在統分結合中培育課程能力的主體力量,無論作為一群學校的集合體,還是一所獨立的學校,都要有能力創造性地實施國家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從而實現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愿景。努力完善以上幾個方面,一所學校的“造血”功能也就基本健全了。
理順、共建、“造血”并不完全是程序性的,也可以理解為“三部曲”。在具體的學校情境中,又常常表現為一種交響樂。總體上看,奏響“三部曲”,便能成就集團化辦學的“歡樂頌”了。
【參考文獻】
[1]杜芳芳.義務教育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的社會學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