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追求有品質的課程已經成為當下學校教育行進在育人過程中的“公眾希望”。實現“五育并舉”“五育互育”育人思想的真實落地,需要厘定課程哲學,構建為所有兒童成長的課程;要豐富學校的課程功能,促進每一個兒童活潑潑地成長;要系統優化學校的課程結構,尋找課程育人落地的力量。如此,方能撬動學校育人模式的變革。
【關鍵詞】課程哲學;兒童;五育并舉
【中圖分類號】G423.04?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3-0081-02
【作者簡介】王建,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521000)教授。
追求有品質的課程已經成為當下學校教育行進在育人過程中的“公眾希望”。由此,我們需要從教育倫理的角度去探索課程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包括課程哲學、課程功能及課程結構;從整體撬動學校育人模式的變革出發,讓“五育并舉”“五育互育”的育人思想真實落地,給兒童提供無限可能的生長。
我們需要厘定自己的課程哲學,構建為所有兒童成長的課程。課程哲學是一所學校的課程價值觀,是學校對課程及其發展定位的一種理解。它凸顯了學校自身的價值追求,反映的不是特定受眾的要求,而是指向所有兒童的廣泛認可的價值追求。因此,學校要構建指向全體兒童的課程模式,首先要厘定自己的學校課程哲學。學校課程哲學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學校的文化背景,包括其歷史傳統、辦學基本條件與背景,這是學校課程建設的客觀基礎,是課程開發的重要資源,也是學校課程哲學的出發點,是學校課程哲學生長的土壤,“土質”的不同導致學校課程哲學追求的不同。二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即學校共同體成員對教育的一種觀念性理解。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一系列指導思想,是教育觀念、教育思想和教育價值追求在學校發展中的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為學校教育哲學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是一種方向性指引,表現為目標、準繩和標桿。如江蘇省連云港市解放路小學,是一所擁有85年辦學歷史的學校,兼具深厚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不斷導向學校課程實施愿景與學校價值追求的契合,形成了基于童樂教育追求的校本化課程實施路徑。學校著眼學生未來發展核心素養,秉持“純真、健康、和諧、陽光”的校訓;堅持“服務師生同樂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塑造“善學樂學、志趣高尚、個性靈動”的快樂兒童為培養目標,深入探索基于樂學品質培養的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育評價改革、家校合力路徑,鍛造樂教、善教的教師隊伍,促進生命真實、主動、健康、堅實地成長,以期實現“讓兒童成為兒童,讓教師成為童伴,讓校園成為樂園”的美好愿景。童樂教育文化成為解放路小學師生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育人主旨引領。在這一基本認識前提下,解放路小學從小學教育特點出發,尊重兒童快樂成長的需求,拓寬課程建設視野;從不同層面調適國家課程的共性與本校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張力,搭建二者融通的平臺,打破學習壁壘,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將書本知識經驗融入真實世界。
我們要豐富學校的課程功能,讓每一個兒童活潑潑地成長。美國課程學家麥克尼爾在其《課程導論》一書中將課程公認的、典型的功能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是共同的功能或普通教育功能,二是補償或補充功能,三是探究的功能,四是專業化功能。其本體功能是對個人的作用,是課程本質的體現,因為課程的本質是培養人。而學校課程理念和培養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規定著課程功能,蘊含著某種功能期待,包括課程的方向、水平、廣度、深度、效果等。學校不同類型的課程總是指向特定的功能,具體的科目也承擔著特定的功能。我們可以構建開放多元、充滿活力、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個性、更多選擇的成長環境和專業服務,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全面充分而又自由地發展,盡最大可能實現學校的培養目標。基于這樣的理論,江蘇省蘇州市吳門教育集團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季斌校長帶領師生以“快樂體育”為理念建設體育課程值得借鑒。學校結合快樂體操和校園足球等特色項目,依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現狀,對體育課程進行優化整合。課程實施分低、中、高三個水平段,充分考慮到了各個不同層次水平學生的差異性。
我們要系統優化學校的課程結構,尋找課程育人落地的力量。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在事物變化的過程中,結構的影響是關鍵性的。好的課程結構應該具備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三個基本特征。均衡性是指學校課程體系中課程類型、具體科目和課程內容能夠保持一種恰當、合理的比重。綜合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了學科的綜合性,二是設置綜合課程,三是增設綜合實踐活動。選擇性,它要求學校課程要以充分的靈活性適應于地方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以顯著的特色性適應于學校的辦學宗旨和方向,以選擇性適應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如江蘇省連云港市黃海路小學,以社團活動為基礎,從“明禮、啟智、臻美”三個維度,“禮樂、演說、藝術、健康、科普、益智”六個模塊進行建構:明禮課程,包括禮樂、演說兩個模塊,開設童心悅讀、文明禮儀等社團課程,側重在文化傳承中弘揚美育。啟智課程,包括科普、益智兩個模塊,開設科技模型、做數學等社團課程,側重知識拓展中融入美育。臻美課程,包括藝術、健康兩個模塊,開設舞蹈、合唱、泥塑、籃球、足球等社團課程,側重在發展特長中強化美育,并以美育課程為支點,撬動學科美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