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在媒介與社交的網絡中,有著共同興趣、價值觀的人們匯聚成一個個社群圈,在圈子內交流、傳播他們喜歡的內容,以此形成文化圈層。在當前的社會圈層中,傳媒是圈層塑造的核心力量,媒體傳播也因此表現出明顯的圈層化特征,不同文化圈層的媒體和受眾共存、融合,打造出圈產品,以此探尋大眾傳播與圈層傳播的契合點。
在舞蹈豐富的品類中,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受眾群體、抽象或具象、經典與流行、技術與藝術并存,這就要求參與者需具備與之匹配的藝術感知力和共情力才能進入其特定層級的趣味圈。當運用電視表現手段呈現舞蹈藝術的審美差異時,如何借助電視手段真實還原舞蹈作品的表現力和現場感;舞者表演中情感表達和精彩細節在電視傳播中如何做到不折損;以及如何幫助不同圈層觀眾更好地理解和體驗舞蹈作品成為需要面對的挑戰和難題。《舞蹈風暴》是湖南衛視于2019年10月推出的一檔青年舞者競技節目,節目開播以后就引發了一場“風暴”:青春亮眼的舞者、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高超的表演技巧,被觀眾稱為“神仙打架”。節目獲得了很高的收視率,在豆瓣得到了9.2的高分,《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京報》等主流媒體紛紛給予肯定,《人民日報》發文提到:“為公眾提供親近專業知識的渠道,生活的濃墨重彩里,這樣的供給不應該缺席。”也是通過這個節目,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關注舞蹈,渴望更多地了解舞蹈藝術,走進劇場。
一、垂直深耕,做內涵和形式精品節目
舞蹈與電視媒體結緣以來,從記錄舞臺現場到打造真人秀場,從有限的呈現視角到多維度、跨媒體的綜合展示,內容與形式得到不斷豐富,同時也出現了同質化、泛娛樂化等問題。《舞蹈風暴》就是在電視舞蹈節目發展遇到瓶頸時的一次創新嘗試。節目組秉承“專業、稀缺、頂尖”的初心,打造內容精品、華美視覺效果,用一場“風暴”掀起了電視舞蹈的熱潮。節目用全新的呈現方式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舞蹈盛宴,刷新了人們對舞蹈的認知。
1.精選舞蹈藝術詮釋角度。與其他節目專注舞蹈細分領域不同,《舞蹈風暴》全方位展現舞蹈的內在價值,有著自己獨立的標簽:把最專業、高水準的舞蹈作品及舞者帶到大眾面前,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中國文化、舞蹈文化的特殊魅力。在專業成員的選拔上,參賽舞者來自國內外一流藝術院校、演藝團體和歌舞劇院,他們中很多人已在業內享有聲譽,只是不為圈外人所知;風暴見證官是沈偉、沈培藝、揚揚等業內資深專家,搭配代表流行、大眾視角的年青藝人劉憲華、彭昱暢等;舞蹈總監由著名舞蹈藝術家姜洋老師擔任,還有胡頌威、麥靜雯等國內一流的編舞師提供作品編排指導。在舞種的選擇上也是盡可能做到全而精,古典舞、芭蕾、中國舞、街舞、牛仔舞……讓不同舞種都有展示機會。風格迥異的舞種和氣質不同的舞者匯聚于此,在舞臺上交流和碰撞,此舉不僅讓觀眾可以從中體驗到不同舞蹈藝術在表達形式上獨特的質感,而且還為不同舞者間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機會。這是一群青年舞者精英與一個好舞臺的碰撞:《兒時》《遇見》等作品極富藝術感染力;《行者》《塑》等作品令人嘆為觀止的高超技巧;HiZam、風暴聯盟等充滿想象力的身體動作組合;朱鳳偉、郝若琦獨特的舞者氣質……
2.新的電視表現形式和技術提升舞蹈觀賞性。做好高品質的舞蹈節目需要兼具視聽語言掌控能力和舞蹈藝術審美能力。了解觀眾才能設計出更好的觀賞體驗,了解舞蹈才能更好地呈現舞蹈藝術的精髓。多元、交融、創新是《舞蹈風暴》節目設計的核心,創新舞蹈表演形式和視覺呈現方式,將觀眾帶入一個個精心構筑的藝術情境中。每階段比賽采用不同的組合方式,讓觀眾始終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第一輪選手拿出的是各自擅長的舞蹈;第二輪是1對1的斗舞;第三輪是不同風格甚至不同舞種的合作;第四輪設置舞蹈作品的情境并由不同風格的導師指導;第五輪是與歌者的現場合作;第六輪是與知名舞者的合作,讓觀眾始終保持好奇心和新鮮感。節目還同時運行著幾個敘事主線:有展現不同種類、不同質感、不同組合形式的舞蹈;有個性各異、不同背景和經歷的舞者;有不同學術觀點、人格氣質的導師。主持人何炅在這幾條主線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他是主持人也是舞者的同伴;是觀眾也是節目的參與者。這些形式上的設置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受眾黏度。
圓形舞臺、“風暴時刻”是節目在視覺呈現技術上最有標志性的亮點。《舞蹈風暴》運用了全景攝影方式,借助“時空凝結技術”,以高度專業的視角來詮釋和拆解舞者的藝術語言。128臺攝像機圍繞著圓形舞臺360度實時拍攝,將舞蹈那種一瞬而逝的美凝固成“風暴時刻”定格下來。按節目組的說法,這是對舞蹈“瞬間美感和情緒高潮點”的視覺解讀。畫面中的舞者如同一件優美的雕塑,形象的力量、姿態、表情絲毫畢現。這是對舞蹈技術的極致展現,又是對作品精神內核的具象化呈現,能全面檢驗舞者的功力和舞蹈理念。普通觀眾從來沒有在如此視角下去觀看舞蹈,這是一種全新觀看舞蹈的視覺體驗,是讓人難忘的瞬間;對選手來說,這是極高的考驗,因為它對舞者的技巧、控制力要求極為嚴苛,動作中有一絲的瑕疵都可能被發現。
《舞蹈風暴》所呈現出來的舞臺不單是舞者表演的那塊具體場地,而是更全面、多樣的呈現角度和方式;它對舞者和媒體制作方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讓觀眾獲得的體驗更豐富且有層次,推動了舞蹈表演和傳播理念技術上的創新。
二、共情同振,消除舞蹈藝術與大眾審美的壁壘
出圈是要獲得更多的共鳴,《舞蹈風暴》在注重內容形式精品化的同時向外拓展突破,以提升節目影響的廣度和深度。
1.大眾與專業視角之間的取舍和權衡。好的藝術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與深度表現,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舞蹈用抽象化的肢體語言來傳遞情感和觀念,對普通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審美門檻。用視聽技術表現舞蹈藝術的審美內涵時要考慮大眾的接受度,引導觀眾打開欣賞舞蹈的正確路徑。對舞者現場專業表現能力的評判,節目組堅持以專家評審為主導,同時保留了現場觀眾的選擇權和觀看視角;見證官導師不僅對舞者的藝術表現力和動作完成度做出專業的評判,又實時給觀眾進行專業角度的審美經驗分享,幫助觀眾領悟舞蹈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舞者間的交流對話揭示了創作的初衷;“風暴時刻”讓觀眾有了走進舞者內心深處的方便法門,體會舞者肢體語言所要傳達的深層信息,拉近了大眾與舞蹈藝術的距離。
2.挖掘舞蹈作品蘊含的社會價值。人們常以一種好奇的心態圍觀不同圈層中個體的認知和體驗,從中找到共通的精神感受。《舞蹈風暴》在作品中加入大眾熟知的文化元素,引發大眾與高雅藝術的情感共振。如選用《一葷一素》《追光者》等具有一定流行性的通俗歌曲作配樂;《海上鋼琴師》《雷雨》等經典影視作品用作舞蹈的情境設定;《不易》《兒時》等更是直接反映現代人的情感、生活狀態。“他者”“后臺”的生活體驗在舞蹈中呈現,增進了大眾對他者生活畫面的認知。普通觀眾也許不能完全理解舞者在技術上的精致追求和藝術上的深刻表達,但能被作品中普適性的人文情懷所感染,這無疑增加了節目的包容度,擴大了受眾群,使圈層文化有了交叉滲透的基礎。這些共性的情感沖破了圈層間的隔膜,使人們在宏觀層面上達成了精神共識。
3.借助真人秀,刻畫時代群像。與其他舞蹈節目舞者的形象簡單、抽象不同,《舞蹈風暴》中的舞者形象更立體、更豐滿。講好舞者故事,才能讓觀眾走近舞者的藝術與內心,看懂作品。這些故事融進了舞蹈作品也融入了舞者身體里,它是打開欣賞舞蹈藝術大門的鑰匙。臺上,舞者是藝術表達的載體;臺下,舞者是同樣要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的普通人。他們熱愛舞臺、堅守專業、尊重觀眾,無論離開或留下都會向下一個目標奮進。舞者間的相互鼓勵,主持人何炅在每位舞者表演結束后迎上去的擁抱,這些細膩、溫情的畫面把觀眾帶入到舞者的真人世界里。通過節目舞者和觀眾之間達成某種共鳴,有了共同的、可傳遞的體驗,構建出一個立體化的社交圈層。而這立體化的社交圈層隨著節目播出,會不斷吸引更多觀眾來到節目中。
高水平的舞蹈表演、驚艷的視頻畫面產生了極強的吸附力,媒體、舞者、粉絲們的積極互動使相關話題向著專業性深入,也引發社會性的思考,節目因此有了更有力的支撐。正如見證官導師沈偉所說:“《舞蹈風暴》借助舞蹈本身的肢體語言和情境語言來打動觀眾,讓觀眾能夠全方位地審視舞蹈藝術的內在價值。”
三、傳統媒體融合創新,推動小眾藝術出圈
當前融合傳播背景之下,傳統媒體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只有迎難而上,在挑戰和融合中發現機遇、激發創新力才有出路。傳統媒體不僅要保持原有平臺的健康發展,同時要主動與新媒體合作,打造適應自身發展的新平臺和傳播渠道,在多元的圈層中擴大與深化自身影響力,推動大眾傳播與圈層傳播的共同發展。
1.融合媒體,拓展傳播效能。在探索傳播渠道融合中,湖南衛視形成了有特色的“芒果模式”。通過打通三塊屏幕(電視、手機、電腦),連接傳統電視媒體、互聯網、智能終端,打造出高效、立體的傳播渠道。《舞蹈風暴》在宣傳和推廣上覆蓋了幾乎所有媒體平臺,特別是在微博、豆瓣、微信等主要網絡社交平臺上的推送沉淀聚集了一大批粉絲,與節目相關的精彩片段、話題被轉發、推送,不斷提高節目的熱度,受眾群被放大。延伸節目播放的空間與時間,彌補了傳統媒體平臺單一的短板;同時實現了不同平臺粉絲的轉化,增強了節目受眾的黏性。
2.構建創新機制,助力模式和內容創新。湖南衛視走在國內電視媒體前列,得益于其一直對創新的敏感和渴求上。時任湖南衛視總監丁誠在2018湖南衛視創研大會上揭秘:“全球每個角落所有的創新信號,都可以24小時之內響應到決策系統。每個方案、點子得到認同之后,都可以24小時進入決策系統,只有快才有效率”,要求“節目從題材到玩法都是新的,在新的垂直領域中也是最新的,每個新創節目要求必須具有獨特的資源和獨特的模式系統。”在新機制下,各種新的構思與方案能快速得到篩選和執行,資源下放給更有干勁的年輕創作者,使其更好地與年輕觀眾形成默契。《舞蹈風暴》是節目組與中國舞蹈界頗具才華和活力的專家結成的創作團隊,由專業人士挖掘舞蹈作品的深度和維度,由媒體制作團隊負責舞蹈在電視傳播上的創新,二者在各自擅長領域發揮其優勢。在已經結束的第一季節目中,每一期都有新的玩法、新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元素、資源加入進來,讓它們在一起碰撞融合。對舞者來說是不小的挑戰,是對其藝術素養、應變能力的考驗,也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
3.推動圈層文化出圈,講好中國故事。《舞蹈風暴》把一群有追求、有能力的年輕舞者介紹給世界,通過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做一部給舞者和舞蹈行業帶來積極影響的垂直精品。在舞者身上,我們看到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勇攀高峰”,對事業的“堅韌執著、鉆研奮進”,對傳統文化的“欣賞熱愛、繼承創新”,對他人的“友善尊重、互助共進”。何炅口中描述的“純粹、清醒、悲憫和責任感開了無數次平方根”的舞者因為這檔節目進入主流視野,感染了不少觀眾,他們的故事不正是在實踐中國夢的道路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嗎?
四、結語
《舞蹈風暴》是舞者和觀眾之間在藝術審美、精神交流上的創新平臺,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舞者精神的生動體現。其耳目一新的視覺技術呈現、匠心獨運的藝術創新、不同藝術質感和審美觀念的交匯,像一場“風暴”打破了舞蹈電視已經固化的舒適圈。圈層突破和相互融合的結果使其內涵變得愈來愈大,在審美上變得更具吸納力和包容力,受眾因此體驗到了不一樣的藝術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因此關注舞蹈從而走入藝術場館。節目的熱播讓舞蹈的受眾圈層極速擴大,也給其他“小圈”的藝術提供了一條“出圈”的參考路徑,為構建有深度、積極、健康的文化藝術生態贏得更多機遇。
作者單位 山東藝術學院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