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艷
融媒體時代出現了各種新聞新形態,豐富了信息傳播的形式,為新聞傳播事業的進步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聞從業者擔任新聞采集與新聞加工的任務,需要適應媒介技術帶來的挑戰,在“變”與“不變”中尋求平衡。如何變革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積極開展新聞生產,避免虛假信息泛濫,成為媒體從業者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融媒體時代,從業者必須遵循媒介技術的規律,把握信息傳播的特點,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由袁豐雪等所著的《融媒體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一書立足融媒體時代,將著眼點放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上,分析了融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基本方式,探討了新聞工作的基本職能,剖析了媒介技術對新聞行業的影響,介紹了融媒體環境下新聞采訪與寫作的方法流程,闡釋了新聞記者需要掌握的知識要點,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摒棄傳統:對基礎理論概念追根溯源。該書并未直接解讀新聞基礎理論的概念,而是對新聞理論的發展過程追本溯源,展現了新聞基礎理論發展的全貌,便于讀者梳理新聞基礎理論變革線索,理解新聞理論“是什么”。該書引入了國外學者拉斯韋爾、施拉姆等人的經典傳播學理論,對經典理論的解讀基于事實,案例分析科學精辟,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理論分析框架,為后續實證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經典理論在融媒體環境中仍然具有適用性,以客觀態度陳述事實能夠給予讀者啟發引導。除了對經典理論展開分析外,該書還整合了新聞傳播學領域理論觀點,對學科知識進行了專業解讀。在全媒體時代,新聞采訪與寫作工作難度更大,作為記者需要秉持新聞傳播的傳統基因,學習更多學科知識,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尋找立足之地。作者立足新聞行業發展現狀,在敘述理論的同時結合當下媒體環境,使理論分析與知識解讀緊密融合,內容詳實、案例充分,深刻揭示了新聞理論的演變過程,體現了扎實的學術功底。
形式多樣:與新媒介技術緊密融合。在拓展閱讀與案例賞析部分,該書提供了大量優秀的新聞作品,深化了讀者對于新聞作品的認知。在介紹新聞作品的過程中,該書采用“掃一掃”形式,融入了新媒介技術,注重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該書在論述經典作品的過程中,引入了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模因論,明確了優秀新聞作品的示范意義。強調在融媒體時代開展新聞采訪與寫作,需要明晰個人能力與優秀記者之間的差距,并以優秀前輩為榜樣,不斷學習新媒介知識,掌握信息傳播規律,提升新聞采寫能力。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改變,記者需要收集海量信息、篩選有效信息、加工重要信息,只有高效完成信息處理,才能形成優秀的新聞報道,吸引廣大受眾的閱讀興趣,在市場競爭中收獲紅利。該書創新文本編排形式,論述框架清晰合理,對融媒體案例的分析深入淺出,優化了內容的展示效果,體現了作者的巧思。
路徑引導:從現實問題出發尋找策略。該書共分四部分,各部分均圍繞融媒體環境展開,其中新聞采訪與寫作是論述重點。因采訪類型不同,記者面臨的采訪問題也不盡相同,因而,記者采訪需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掌握提問技巧,避免陷入提問誤區。然而,目前有些記者尚未掌握過硬的采訪技巧,導致采訪流于表面,獲得的可用信息較少。采訪是為了寫作。新聞寫作雖有其固定結構,但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寫作內容出現新變,記者需要靈活調整文本布局,適當插入圖片、視頻等素材來豐富報道內容。目前部分記者仍然被束縛在傳統新聞報道結構框架中,并未掌握融媒體時代標題制作、導語寫作、新聞內容故事化的要點,導致內容呈現效果不佳。針對上述問題,該書論述了新媒介技術提供的有利條件,分析受眾需求,遵循信息傳播規律,明確新聞工作的基本職能。全媒體記者應了解新媒介對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影響,掌握多媒體技術,把握正確報道方向,實事求是采寫信息。當前學界關于新聞采訪與寫作的論述成果多不勝數,該書從現實問題出發尋找策略,圍繞新聞傳播現狀展開論述,由淺入深闡釋新聞記者面臨的技術更新、思維變革等挑戰,體現了作者縝密的邏輯思維與前瞻性的學術眼光。
作者單位 包頭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