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王俊杰
摘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成立80年。本文以歷史為經,梳理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傳播實踐歷程。在內容生產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節目主題日益擴展,節目形式日趨多元,業務范圍日臻擴大;在運營模式上,體制改革走向縱深,品牌培育漸獲成功,技術創新實現質變;在用戶覆蓋上,頻率建設多維深化,用戶覆蓋精準觸達,人才培養科學規劃。
關鍵詞: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國際傳播 節目實踐
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日語廣播正式開播,這天由此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對外廣播事業誕生日。筆者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下文簡稱“國際臺”)80年的傳播實踐為研究對象,展現建黨以來國際臺在節目、運營、用戶等多個維度的時代流變。
一、全面化革新內容形式
發展初期的國際臺節目有限,內容以宣傳中國人民英勇抗敵精神為主。伴隨著傳媒理念與科技變革,國際臺如今的節目種類豐富多樣,成為我國全球新聞傳播事業中的關鍵一極。
1.節目主題日益擴展。國際臺作為中國對外廣播的傳播渠道,承擔著引導輿論的職責。新聞作為廣播宣傳的重心和主干,成為國際臺最初的基礎欄目。抗日戰爭時期,國際臺每晚都有短時固定的新聞時間,這對中國共產黨贏得國際援助、取得僑民僑胞的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此階段,國際臺還常與外國電臺取得合作,進行文化輸出與輸入。當時,國際臺舉辦的廣播音樂會、“音樂節”等活動均受到了異域聽眾的贊賞。50年代初,國際臺開始出現農村、體育、兒童、故事、戲曲、地理等不同主題的節目。50年代后期,音樂節目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涉及種類有東北民歌、陜北民歌、大合唱、電影插曲、音樂會等,在特殊歷史時期則受到重創,所有文藝節目被按下暫停鍵。改革開放后,財經節目一時成為與新聞并駕齊驅的主流,報道了工、農、商、科等領域的經濟成就。在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漸提升的新時代,高質量的文化主題節目被送入大眾耳畔。
2.節目形式日趨多元。國際臺創辦之初,除向國內國際播送抗戰消息外,還常有名人演講、科學常識等。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后,國際臺主要針對內戰形式對外宣傳,且誠邀各界代表參與其中,攜手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惡劣行徑。建國初期,百業待興,對外廣播事業開始崛起。由于播出時間的限制,多數節目以消息為主,也嘗試播出了一系列人物通訊,整體形式更為靈活多樣。1952年起,對外廣播設置專題節目,針對不同主題進行深入報道和訪談,《聽眾信箱》是其中代表。此后不勝枚舉的新穎欄目接踵而至。1954年,我國對俄廣播實行寄送制,節目內容由中俄雙方的專家共同敲定,從每周1次逐步增加至每周3次,中俄的廣播事業實現珠聯璧合。
1957年,國際臺音樂廣播向類型化發展,出現了專題音樂節目、錄音報道等,如《長征大合唱》、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演出。進入60年代,對外文藝廣播推陳出新,引入猜歌謎、音樂故事會等別致的互動形式。1961年,華僑部興辦了《祖國常識問答》節目。據《中國國際廣播發展史》一書統計,截至1965年,近半語種采用了常識問答,聽眾熱情高漲,參與性強,僅日語廣播每月就有3000人參與,占其來信總數的半數以上。60年代后期,對外廣播由于歷史原因停滯不前。1984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國際臺英語節目頻率首次向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直播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這標志著實況直播的全球化。在后來的全國兩會期間,《CRI會客廳》成為聯系政府與民眾的紐帶。以上案例表明國際臺的節目形式不再拘于一格。
3.業務范圍日臻擴大。從聲音到影視,國際臺的業務范圍從電臺廣播擴展至視聽傳播。建臺初期,新聞節目占據半壁江山,戰時消息的傳播成為中流砥柱。改革開放后,國際臺所涉業務不斷擴大,一個亮點便是其利用多語種優勢參與到影視國際傳播的工作中。1992年,國際臺的首部電視系列紀錄片拍攝成功。新世紀以來,國際臺注重全媒體發展,建立融媒體品牌“China Plus”,通過微信、微博、Instagram、Facebook等平臺強化主體性。近些年,國際臺緊扣熱點,創作出眾多視聽作品,如講述外國人故事的微視頻《南非人在中國》、香港回歸20周年的微視頻《雙城記——從北京到香港》。再如,斯瓦希里語版《媳婦的美好時代》等10余部電視劇的語言譯制均有國際臺工作者的貢獻。2020年2月18日,中俄雙方聯合推出了共同抗疫的主題歌曲《攜手同行》。同年7月,北京冬奧組委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創辦“冬奧之聲”,通過融媒體平臺向世界報道冬奧會的最新進展。
二、多元化增值運營模式
現今,國際臺利用平臺優勢,打破固有運營模式,形成總站、海外記者站、節目公司等于一體的國內外聯動機制。
1.體制改革走向縱深。21世紀以來,國際臺尋求平臺擴展并獲得網絡資質許可,其中包含數字電視、互聯網音視頻、手機客戶端業務;創辦中國國際廣播電視網絡臺(CIBN),配合傳統廣播,形成傳播矩陣。2011年,國際臺環球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成立,資本融入使對外傳播舞臺更加寬廣。多媒體融合、全媒體發展是國際臺擁抱新媒的大趨勢。2014年,新聞中心和英語中心作為改革試點,下設了新媒體平臺和制作工作室,通過競聘制選拔優秀人才。國際臺還設置了媒體融合管委會負責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和實施。2017年,國際臺與俄羅斯SPB TV簽署了《國際臺與俄羅斯網絡視頻運營商SPB TV公司合作協議》,雙方將以OTT和VOD平臺為基礎,打造融媒體專區。2018年3月21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成立,國際臺并入其中,對外廣播資源得以進一步融合發展。
2.品牌培育漸獲成功。國際臺致力于打造有實力的音視頻節目,打造品牌集群化發展。作為擁有較高國際影響力的媒體,國際臺品牌定位符合全球視野,彰顯外宣媒體特點。此外,VI(視覺識別)系統輔助國際臺設計品牌標識、宣傳口號、活動LOGO等,使用戶記憶猶新,擴大了品牌影響力。2015年,國際臺首屆環球公益廣告大賽拉開序幕,以競賽之名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全球視野下,國際臺圍繞“環球”和“中華”兩個標簽,孵化出中華網、中華排行榜、美洲環球東方等同向品牌鏈,域名唯一、定位清晰。英語環球廣播微博用戶超200萬,環球資訊則近5800萬。國際臺的垂直品牌產業鏈亦不容忽視,勁曲調頻(Hit FM)躋身于國內頂尖音樂頻率。國際網絡臺也憑借智能產品CAN打造出數款新興產品,如網絡電視、網絡游戲等,步入“互聯網+”新時代。
3.技術創新實現質變。建臺初期,國際臺設備簡陋,環境惡劣,用蠟盤和鋼絲錄音機錄音,用笨重的炭粒式傳聲器傳輸信號,發射功率最初為300瓦,直到1947年也僅有10千瓦。新中國成立后,國際臺搬入復興門外新址“粉樓”,設備隨即換代升級,先后引用8型錄音機、SJ100型錄音機和國產635型錄音機。70年代,半導體技術嶄露頭角,技術人員在此基礎上自主研發了晶體管式線路放大器,總輸出路數比原來增加4倍。20世紀80年代,立體聲出現導致舊式錄音機退出歷史舞臺,瑞士生產的A807型錄音機成為主流。這一時期,互聯網初露鋒芒,國際臺計算機應用中心正式成立,并引進2臺MICVAXII計算機和34臺終端機,它們最初只用于寫稿,但無形中為廣播互聯網化發展奠定基礎。1998年,國際臺建網,實現了集文字、音頻、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傳播。進入21世紀,國際臺打造采集、翻譯、播出等工作的數字化模式,調頻、調幅、網絡媒體形式匯聚于此。自2013年起,國際臺致力于打造“中華云”,即集生產、創作、儲存、傳播于一體的大數據平臺,以此實現用戶端的精準分發與智能評估。國際臺作為國家級對外廣播,還有精密的安全系統來保障信息安全,如防火墻、病毒監視與掃描、防黑客系統等。
三、精準化覆蓋傳播人群
國際臺作為中國聯系世界的信息樞紐之一,始終秉持“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的宗旨,以服務世界各地聽眾為己任,打造全面又不失精準的用戶傳播覆蓋。
1.頻率建設多維深化。截至2016年底,國際臺通過自主、委托、合作等方式,相繼在50多個國家成立了100多個分臺,使用65種語言,覆蓋約5億人口,打造出“日不落”的播音模式,全天候、高質量、低延時地輸出本土文化,帶有鮮明的中國價值標簽。2006年,國際臺在肯尼亞首都內羅華創辦第一家海外調頻電臺,每日播出近19小時的節目,國際臺頻率建設實現逐步擴張。國際臺對內廣播頻率則有Hit FM、環球資訊、輕松調頻等,分別在國內主要城市落地播出,如北京、上海、廣州、長沙等地。對內廣播節目內容豐富、質量不減,擁有大批國內外聽眾,踐行了向中國介紹世界的宗旨。
2.用戶覆蓋精準觸達。融合傳播時代,媒體間的競爭與合作日趨激烈。國際臺緊跟時代步伐,力圖破除用戶圈層,涉足短視頻與移動端,吸引更多垂直用戶。當前用戶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國際臺深諳此理,于2015年成立新媒體互動傳播聯盟,集優酷、國際臺星空等眾媒之長,實現跨界聯合,如“跨屏互動、視角切換”的Live Show便以互動為基點打造別致體驗,用戶可自由選擇觀看位置,鏡頭成為人類“眼睛”,使其能置身現場捕捉畫面。此外,智能終端CAN主打家庭服務,通過云計算掌握用戶喜好,生成個性化內容予以推送,使人們足不出戶便可享受“視+聽+購+玩”合一的體驗。2017年,紀錄片《品·味》在非洲大陸播出,該片從美食角度切入,貼近日常生活,且本土化氣息濃厚,深受當地人青睞。同年,紀錄片《中國味兒》在保加利亞播出,該片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彰顯大國風范。
3.人才培養科學規劃。在對外廣播事業初期,國際臺員工主要是華僑、老新聞工作者、地方電臺借調人員、外籍人員等,部門間經常要互相借人來完成工作。改革開放后,人才培養迅速提上日程,國際臺開辦了眾多培訓班供職工進修,表現突出者可到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等境外高等院校出國進修,并且大量招聘大學畢業生,以此注入“新鮮血液”。1983年,國際臺頒布專業技術評定制度,為優秀人才評定技術等級,且不時開展評選活動,激發人才創造力。“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人才興國戰略,國際臺乘著時代東風,提出“人才興臺”戰略,“重塑人才結構、整改人才引進、研發創新機制、完善領導隊伍、激發人才創新重點”,重點挖掘外語人才和法律、經濟、國際關系等多專業人才,并設置博士后流動站,吸引專家型學者加入。面對紛繁復雜的媒體融合背景,國際臺需要的是政治強、業務精、掌握先進技術、在不同媒介傳播間游刃有余的復合型知識隊伍。2020年5月1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復旦大學簽訂協議,聯合創辦復旦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共同培養高素質的傳媒人才,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歷史重任。
四、結語
回顧往昔,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之所以能夠屹立于時代潮頭,根本原因在于其發展觀念的守正創新性與發展戰略的本地全球化。作為中國對外傳播事業的先行者,國際臺始終秉承著“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的傳播理念,客觀全面呈現中國樣貌,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同時又堅持新聞本位,使外宣配合外交,平視傳受雙方的主體關系,秉持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原則,最終走出了一條本地化打造、全球化傳播的發展之路。
作者張帥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俊杰系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朱葉.抗戰時期的國際廣播電臺與對外宣傳[J].青年記者,2020(07).
[2]夏吉宣.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國際廣播[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5.
[3]胡耀亭,陳敏毅,王庚年.中國國際廣播發展史[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4]賴煒坤.新視角 新手段——國際廣播電臺的“兩會”報道[J].對外傳播,2011(04).
[5]周文韜,賈亮.外宣:將國家比喻為一個人,與真摯、真實的人打交道效果最好——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講好中國故事的創新傳播為例[J].中國記者,2017(09).
[6]王云鵬.從對外廣播到國際傳播的歷史轉變[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05).
[7]王庚年.順應時代要求 走融合發展之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媒體融合實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1).
[8]陳恒哲.俄語廣播的理念變革與手段創新初探——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例[J].對外傳播,2019(05).
[9]鄒妍艷.國際傳播發展路徑:全球布局與本土發展——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實踐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1).
[10]黃廓,陳楓.重大活動的國際議程設置研究——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例[J].對外傳播,2017(11).
[11]梁青瑩.中國對外廣播新變化探析[D].南寧:廣西大學,2013.
[12]張翼.文化產業向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邁進[N].光明日報,2018-09-14.
【編輯:孫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