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揚帆
新媒體時代,紀實影像以其獨特的攝影方式和深厚的人文關懷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紀實影像成為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媒介技術為紀實影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改變了紀實影像的表現方式,成為紀實影像革新的重要工具。由常秀芹所著的《從攝影到電影——紀實影像的歷程》一書立足紀實攝影與紀錄片這兩個紀實影像文本,追溯紀實影像的發展歷程,概述紀實影像的基本內涵,探究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分析紀實影像在新媒體時代的社會群像表達與美學特征,探求紀實影像的美學特點,預測紀實影像的未來發展趨向。
問題意識貫穿始終。紀實攝影取材于人們的現實生活,還原真實生活、展現時代縮影。該書以紀實影像為研究對象,闡釋紀實影像的內涵,明確紀實影像研究的價值。在現代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紀實影像所依托的技術產業鏈不斷延伸,紀實攝影設備得以更新,內容構思更加新穎。作者圍繞紀實攝影展開論述,指出在新媒體時代,紀實影像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大量作品將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隨后作者概述了當前紀實影像的總體發展情況,在分析過程中始終明確問題意識,探究了紀實影像存在的不足之處,包括專業研究深度不夠、期刊報道仍然較少、專業人才有待培養等,并根據問題探析成因,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由研究問題而展開的謀篇布局,延展了讀者的閱讀視野,啟發讀者進行深入思考,擴大了讀者的想象空間。該書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搭建框架,體現了作者縝密的邏輯思維與扎實的寫作功底,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與感染力。
巧妙融入歷史思維。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紀實攝影理論,并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開展紀實攝影探索。該書充分體現了歷史思維,追溯了紀實影像的發展歷程,分析了紀實影像作為媒介形式的獨特性,強調紀實影像的現實表達。相較于電影、電視劇等其他影像形式,紀實攝影以現實社會為記錄對象、以攝影者獨白為主要內容、以圖片為基本形式、以個人思想傳遞為真實訴求,能夠充分體現創作者的個人風格。該書介紹了早期國內舉辦的紀實影像展,再現了紀實影像的發展歷史,對比分析了不同發展階段紀實影像的差異。伴隨時代更迭,紀實影像的現實意義逐漸增強,越來越多攝影師將著眼點放在社會弱勢群體上,拓寬了紀實影像的內容與題材。在論述過程中作者列舉實例,使歷史與現實相互映照,鋪展出完整的紀實影像演變歷史畫卷,豐富了文本內容、提升了思想高度。通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在行文時注重引經據典,嘗試在歷史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該書獨到的歷史思維體現了作者博古通今的學術視野和大氣磅礴的寫作風格。
合理利用美學理論。就目前來看,我國尚未搭建完備的紀實影像研究體系,專業探討仍需加強。該書梳理了國內紀實影像的理論觀點,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發展創新,試圖建構全新的論述框架,體現了作者前瞻性的研究視野。在具體分析過程中,作者借鑒美學理論為分析框架,力求探索紀實影像的美學特點、挖掘紀實影像的美學意義。該書解讀了紀實影像的概念,探析了紀實影像的本質,將紀實影像置于現實生活,使其成為透視社會環境的符號線索。作者肯定了紀實影像的美學價值,圍繞紀實影像內涵,探究了其空間布局、影像主題、光影技巧等美學元素,對作品要素與創作手法展開了細致分析。該書著力解決學者在研究時遇到的有待深入討論的問題,包括紀實攝影與其他類型作品的區別、紀實攝影與拍攝主體美學感悟的關聯、紀實攝影對現實生活場景的超越、紀實攝影各個構成元素的基本功能和相互關系等。
縱觀全書可以發現,作者以紀實攝影與紀錄片為抓手展開分析,梳理了紀實影像的歷史發展脈絡,概述了紀實影像的內涵特征,分析了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了紀實影像的獨特魅力。同時,作者善于運用美學理論觀照紀實攝影,從美學角度切入研究問題,突出了紀實攝影的美學特點,使研究內容更加豐富立體,進而提升了該書的理論研究價值。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