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平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操作活動;練習拓展;數學生活;“序”的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2-0146-01
“序”,是事物間的順序性特征,具有一般的規律性,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們的生活中,對人類認知結構與體系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知識的有序、語言的有序、思維的有序使得人們通過系統化、適度化的方式,逐步掌握了在有序的條件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數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它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必須在有序的情況下開展。
1.要注重構建教學設計的“序”,提升比較與分類能力。
比較與分類能力是確定事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并進行合理分類的數學思維能力。良好的比較能力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并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分類和歸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學設計,幫助兒童運用比較、分類的方法,在有序的活動中提升其數學思維能力。如“比一比”“分一分”是結合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展開的比較、分類教學,通過直觀的圖像或事物的比較,引導學生掌握比較的對象以及分類的依據。而“平移、旋轉、軸對稱”關注的是中年級學生觀察事物本質及抽象關系的能力,是更高層次的比較、分類能力……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基礎知識的比較,明確比較對象,學會比較方法,繼而形成分類能力,為其后續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2.要注重構建操作活動的“序”,提升概括與推理能力。
概括與推理能力主要是指通過觀察具體、特殊的情況而形成的發現一般情況的能力,它建立在比較、分類能力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觀察和試驗操作,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發現其中的規律。概括與推理能力的培養依賴于操作試驗。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挖掘操作活動中的“序”,鼓勵學生在操作時抓住關鍵詞,勇敢表達,連貫表達,以有效的表達刺激其邏輯性思維的提升。同時,引導學生通過熟練的操作將語言的表達轉化為思維的慣性,如“跳遠的距離用什么方法測量最準確?”,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與語言概括,能夠及時而快速地推理出操作的方法及結果。操作活動中的“序”助推了兒童能力發展的序,是兒童思維能力發展的中堅力量。
3.要注重構建練習拓展的“序”,提升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思維能力是打破常規、另辟蹊徑的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形成有賴于多渠道、多角度、多過程的運用與練習。發散性思維是基于基礎分類、概括推理的拓展性思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遵循練習及學生思維發展的“序”,以基礎知識題為起點,以推理應用題為拓展,以綜合延伸題為發散,階梯式、分層次地組織學生開展練習,促進學生的思維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單邊到多邊不斷發展,以有序的方式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4.要注重構建數學生活的“序”,提升綜合分析能力。
綜合分析能力是結合事物的相關性,將其拆解、區分、重整、聯合,理解事物的本質,并求得解決方法的能力。其中,分析就是通過觀察、思考,在頭腦中將事物進行分解,化整為零,使問題變為更小的問題,綜合則是通過概括、推理、思考將事物各個部分聯合為整體,以期窺得事物的全貌。在現實生活中,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過程就是綜合分析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數學知識的“序”,如組織學生觀察生活情景,讓他們思考“在運輸時,什么樣的工具能使大型貨物滾得更遠?”,并引導他們通過對比分類與概括推理實現合理選擇與判斷,通過發散思維在腦海中想象模擬,最終落實到實踐運用中。
綜上所述,兒童的能力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小學數學教學“序”的構建要遵循兒童能力發展的順序,將兒童能力發展的“序”融入教學實踐,讓數學課堂成為有序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培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