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飛舟 徐娟

【關鍵詞】數學教學;認識線段;概念教學;表象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2-0152-01
數學概念是數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它既有抽象性,又包含具體內容,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足,教師應從兒童出發,遵循兒童的認識特點,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開展概念教學。下面以蘇教版二上《認識線段》一課教學為例,筆者談一談對概念教學的初步探索。
1.借助經驗感知特征。
教師將一根彎曲的毛線拉直,向學生介紹兩手之間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線段。“直”是線段的顯著特征,“有兩端”是線段的重要特點,任意的毛線不管橫拉、豎拉還是斜拉,只要拉直都可看成是線段。課堂上教師正是通過引導學生拉一拉、指一指、說一說等活動初步感知線段的特征,為接下來判斷哪些圖形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做好鋪墊,也就是要把這些圖形根據是不是“直的線”和有沒有“兩個端點”,作出判斷。當然在活動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本質。
師: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們還有哪些發現?
生1:線段有長有短。
生2:線段方向可以不一樣,不一定是橫著的,豎著和斜著都行。
生3:線段和顏色、粗細沒有關系。
生4:如果把直的毛線看成一條線段,從中剪開,可以得到兩條線段。
教師通過比較突出線段的本質特征,排除非數學本質屬性的干擾,既豐富了學生對線段的初步感知,又建立了線段的概念。
2.豐富表象深化理解。
通過毛線初步積累學習線段的經驗,這時學生對于線段概念的認識是淺顯的,需要進一步在活動中感受線段的特點,豐富線段的表象。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線段,用你們數學的眼光在身邊找一找,哪里有線段?
生1:黑板上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生2:課桌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生3:課本的每條邊都可以看成線段。
生4:可以把旗桿看成一條線段。
師:這些物體的邊有長有短,它們為什么都可以看成線段?
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用概念去解釋生活對象,實現概念的具體化,教師通過追問“它們為什么可以看成線段”加深對線段這個概念的內化,進一步感悟線段的內涵。
師:這里有一張紙片(教師出示不規則的紙片),哪位同學可以從中創造出一條線段?
生1:可以在這張紙上畫出一條線段。
生2:對折這張紙片可以得到一條線段。
師:每位同學都用自己的方法得到了一條線段,你能和同桌得到的線段比一比,誰的長,誰的短,你是如何比較的?
通過活動創造線段,體會線段有長有短,感悟線段長短的比較方法。為學而教,把操作體驗和概念理解有機融合,進一步深化對線段概念的認識,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理解。
3.溝通聯系拓展認知。
線段是認識其他圖形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為后續學習積累原始經驗,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的聯結,實現深度學習。
師:完成下面的學習單,你有什么發現?
生1:三角形是由3條線段圍成,四邊形由4條線段圍成,五邊形由5條線段圍成。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它就是由幾條線段圍成。
生2:根據這樣的規律,我能畫出六邊形、七邊形、八邊形。
通過一定的鞏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通過一定的追問,在形成有效知識的基礎之上立足學生長遠發展,提升數學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概念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要立足學生認識水平,又要關注概念的本質屬性,幫助學生深化概念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神州路小學;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