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剛
(廣元天立國際學校 四川廣元 628000)
自從《不做教書匠》一書問世以來,網上鋪天蓋地的都是《不做教書匠》,取而代之的是要做教育家。我很理解作者的用意,在今天,很多教師也缺少了對理想的追求,相反混日子的也多起來了,教師這個培育人的職業也開始庸俗化了。很多教師教了幾年書后,開始了日復一日的重復,沒有了激情。在這個大環境下,為了重新振作士氣,引領教師有更高的追求,更好的育人,不做教書匠,應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不過,我覺得有點理想化,脫離實際了,事實是我們跑的都不穩,談何飛呢?
何為匠?我在新華字典上查了一下:指在某一方面造詣高深的人。做一個教書匠有何不好?相比夸夸其談,只說不干,做個教書匠其實應更好!每個行業里都有頂尖級的人物,但更多的人還是在從事基礎的工作!就好比蓋樓需要設計,需要大師,然而樓房這個實體終究還是很多的匠人來實施完成的。其實我們很多教師遠都達不到“匠”的高度!教師的成長也必須按照規律來培養,否則就是緣木求魚。我所理解的教師成長三部曲:首先是能教書,再到成為教書匠,最后成為教育家。
第一部曲,能教書。
很多教師從師范大學(或其他高等院校)畢業,具備了教書的基本知識,這僅僅是完成了知識的儲備。有了知識,是否就能教好書?我看未必。從歷史來看,過去的讀書人相對來說,有知識的就更少!所以,掌握了知識就具備了教書的資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知識的來源完全多元化,教師這里不再是唯一渠道!教師的價值在哪里?首先是,深刻理解知識;其次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尤其對于自然科學而言。所以,成為教師的第一個挑戰就是,如何把那些知識通俗的講給學生,或者有效的幫助學生學會。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能教書。很多教師,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這個位置,反復重復,而誤以為自己都明白。其實,這距離教書匠還很遠。
第二部曲,成為教書匠。
新華字典上解釋得很清楚,匠就是在某一方面有造詣的人!是啊,作為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能教書,更要追求教書的樂趣,更要優化教學能力。深刻理解知識,能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待知識,能從繁雜的知識中,理出頭緒,找出知識間的聯系,在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我記得我剛教高一數學時,很多的話都是按照書本或者教輔提前備好,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出錯,把錯誤的知識教給學生,貽笑大方。上課時總是緊張,轉折得很生硬,基本上就是講知識。這不是我喜歡的方式,我喜歡的是信手拈來,天馬行空。
在第二輪帶高一時,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對知識的理解就深刻多了。更多的是思考這節課如何上?怎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概念定理性質有更為清晰的把握?怎樣才能讓學生減少失誤?怎樣才能事半功倍。圍繞著這些問題,我必須不斷的思考,才能有所收獲!每當有收獲,有感悟時,就迫不及待的想去上課,想去實驗自己的想法,如果上課成功了,就特別興奮。如果失敗了,還得琢磨,因為下一屆還要面對這個問題。早晚都要解決,還不如早解決,請教老教師,看書就是不二選擇。
我還記得第二輪再講必修一的函數時,講函數的奇偶性性時,我就放得比較開,從學過的很多函數的圖像切入,觀察發現有些函數的圖像沿著y軸折過去,能完全重合,也就是說,到y軸的距離一樣,函數值的大小一樣,像這樣的函數,我們稱之為偶函數,y軸就是對稱軸,用數學語言表述為f(x)=f(-x)。這個概念很好懂,可是有一句話總是引不起學生的注意,常常掉進陷阱里。什么叫“能完全重合”?圖像重合的本質就是點的重合,那就是y軸兩邊的要完全重合。說得再直白點就是,自變量里有x,那么它的相反數也一定在定義域里,也就是定義域要關于原點對稱。而這一點,很多教師只是告訴學生偶函數定義域要關于原點對稱,至于為什么,一帶而過。偶函數搞清楚了,奇函數就不用說了!把這個講明白了,將來學生面對函數y=f(x-1)關于x=1對稱,就很容易理解這句的本質是“y=f(x)關于x=0即y軸對稱”。除了這些概念外,很多的計算也是如此。很多數學教師對計算理解不到位,不就是算嘛!其實這里學問很大,算絕對是個技術活。那些該乘起來,那些不該乘,比如根號里的數就不要輕易乘,乘起來開方的時候有些同學就開不動了,尤其解析幾何里計算判別式尤其如此,舉個例子:Δ=182k2-(9+9k)(4k+8)=4×9(8k2-3k-2),
像這樣的例子多不勝舉,在算法里的算回歸方程,算卡方等都有很強的技巧性,需要教師不斷的去鉆研;很多的概念課,如誘導公式,大多數都是死記硬背了,其實這里含有很多的數學思想,需要深入挖掘。
做一個教書匠,就是這么的快樂!每天都會有新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每天都是創新,每天都是豐富多彩的,每天都是充實的。做好教書匠,其實也就是專業化的成長,沒有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沒有對學生的理解,沒有發現問題的那一雙眼睛,那是當不成教書匠的。正如一個木工,不了解木材的特點,不了解木材的品質,不了解木材的優缺點,那絕不會是一個優秀的木匠。只要多思考,多看書學習,成為一個教書匠是不難的。
第三部曲:成為教育家。
教育家是一個教師的終身追求,只有先能教書,站穩腳跟,再成為教書匠,才有可能成為教育家,否則那就是空想,坐而論道,貽害無窮。其實,教書匠和教育家有多大的區別?在我看來,應該沒有天然的鴻溝!教育家和教書匠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培養人。教育家應該是教書匠的杰出代表,教育家是教書匠的最高形態。一個教書匠如果成為一個真正的教書匠了,但是不滿足于學科教學,而是把視線放到了學生的一生,放到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引領教育的發展方向,那他就成為了一個教育家。所以要成為教育家,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包括智慧,眼界,胸懷,追求,實踐等等。
作為一個青年教師,先成為能教書的教師,再成為孜孜以求的教書匠,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追求,若力可及,再順勢而為,就是教育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