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紅 羅圓圓
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湘鄂渝黔交界處,多年以來一直是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專家、學者們把它稱為“文化沉積帶”和“文化聚寶盆”。當地的文化內涵深厚,老祖宗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有四十多個民族生活在這里,居住在此地區的苗族、漢族、土家族、瑤族、侗族、白族等民族所傳承的民間藝術共同構成了該地區豐富的文化寶庫。湘西地區民間藝術就是生活在湘西這塊神秘地域的湘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集體創造的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展示了湘西歷史文化的內涵和淵源。湘西民間藝術蘊含著湘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象力,體現著湘西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載體和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號和象征的作用;同時與各民族的文化感情、群體認同具有密切的聯系,是湘西各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1]。
湘西地區的民間藝術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間藝術是一種具備豐富文化內涵的藝術形式,如民間舞蹈、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民間美術、民間工藝等,包含了多種文化形態。這些特殊的文化形態對了解湘西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宗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湘西民間藝術具有其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尺度,自成一派。湘西民間藝術具有簡約性和樸實性的特點,其造型樣式表現出民間藝術獨特的藝術規律,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裝飾性。湘西民間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美,內容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它的產生和發展自始至終都以服務勞動人民為宗旨,這也是民間藝術的活力所在。湘西民間藝術包含民間工藝品、民間歌謠、民族舞蹈、傳統戲劇等,這些不同的藝術形式都是對生活的藝術化,是民間生活的審美再現,其表現形式具有深刻的地域特色,也體現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審美表現。
例如,湘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畫(如圖1),是我國苗族地區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苗畫源自湘西苗族婦女繡花的樣稿。最早苗族婦女繡花的花樣是剪紙中的樣子。至清代末期,一位精通繪畫的花垣苗族人,使用白色粉漿直接畫在深顏色的布上,代替了古老的“銼本”剪紙,供婦女們直接按畫刺繡。這種畫在布料上的刺繡樣稿生動而富于情趣,線條流暢又具有情感,很受歡迎。人們舍不得用繡線把這些美麗的線條覆蓋,于是不再刺繡,使其成為一種單純的布質繪畫,用于窗幔、門簾和房中裝飾,很快成為苗寨中廣受歡迎的民間藝術樣式。湘西苗畫常常用于反映喜慶吉祥、人壽年豐的物象。苗畫運用寫實與抽象、夸張與變形、自由與嚴謹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生動而樸素地反映了苗族地區的生活。畫面描繪龍、鳳、花、草、魚、蝦、蟲、鳥等動物、植物形象,再配以氏族圖騰崇拜圖案,把反映古老先民的部族遷徙與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云彩、日月、人物、建筑以及傳說中的仙人善神等結合起來,融入畫者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使苗畫既古樸原始又熱情奔放,達到了真善美的和諧統一。苗畫的魅力在于每一個圖案、每種配色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代表著某種歷史記載,能給苗族人民一種心靈的慰藉和滿足。畫風隨意而細致,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價值和古樸、濃烈、剛健的藝術風格,凸顯出一種非常獨特的審美價值,形成了獨特的生存環境下的苗族獨特文化符號。生活美是民間藝術的本質特征,是民間藝術審美精神的動力,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民間藝術源于生活的真諦。

圖1 苗畫 (圖片來源:人文湘西)
湖南是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藍印花布遍及全省各地,因此有“藍印花布之鄉”的美稱。尤其以湘西地區的藍印花布最具特色,它既是湘西地區民間工藝美術的代表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遺產。藍印花布作為一種古老手工印花織物,其樸拙、優雅的文化韻味在我國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湘西藍印花布在造型、色彩、紋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美學特征,蘊含著濃厚的湘西人文精神。湘西鳳凰藍印花布紋案圖樣形式多變、整齊有序、寓意深刻(如圖2)。湘西鳳凰紋案圖樣分為抽象與具象紋樣,受其制作工藝影響,圖案表現為強烈的抽象性,裝飾趣味顯而易見。藍印花布中的具象紋樣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其中植物紋樣有葫蘆、蓮藕、松樹、桃花、靈芝等,而以梅、蘭、竹、菊為代表的紋樣則常以組合的形式出現,有“四君子”的美稱,為百姓所喜愛。民間藝人將現實中繁雜的植物簡化、夸張,使其裝飾更加美觀。動物紋樣有鯉魚、鳳鳥、蝴蝶、麒麟、龍、獅子等,造型融合了古樸、童真的趣味,吸收了不同藝術的紋案圖樣表現形式,從而由繁雜演變為簡單,畫面構圖抽象、簡潔,簡單的點、線、面構成一幅幅具有秩序美的版式。這種大巧若拙的造型形態,典型地反映了湘西人的生命形態和生存方式,更體現了湘西人民純真誠摯的人性之美,蘊含了湘西人民對美的自然綻放、對情的自然流露。獨特工藝技術賦予藍印花布圖案造型美學特征,產生了令人嘆服的藝術效果,這也是其他藝術種類無法替代的藝術個性。[2]

圖2 湘西鳳凰劉大炮藍印花布圖案《鳳啄牡丹》
湘西民間藝術是當地不同民族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載體,它不僅記錄和保存了人們的生活、生產、習慣、民俗、社會公德等的歷史演變,也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在社會發展中的生存狀態。它是歷史文化流淌的印證,是文化的基石,是文化的生命智慧,是文化的傳承。它源于社會發展和生活,是每一個勞動者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時代的河流,伴隨著歷史時代的文化演進,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雖然湘西各民族對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但卻是每個中華民族實踐活動的生動寫照。民間藝術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與傳承,它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對于繼承歷史文化、維持社會穩定、規范民族的行為都有重大的意義。湘西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及其可利用價值也是眾所周知,它的產生與時代背景和不同民族的構成有密切關系,是一種世代相傳的歷史文化,不僅記錄和保存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社會公德等歷史文化要素,而且反映了湘西地區的社會發展與演變,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經濟發展和時代更替中,已成為歷史文化活動的有力見證[3]。
例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毛古斯舞,它是土家族人民為了紀念祖先為后代開荒守業而創立的一種原始舞蹈形式,在湘西的永順、龍山、古丈等地區普遍流行。作為土家族祭祀祖先、祈求生存與繁衍的一種儀式,有其深厚的歷史文脈和深刻的哲學意蘊。土家族毛古斯舞是集民俗、宗教與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表現形態,表現了中國古代的土家族人民勞作和生活的場景,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情節和一定表演程式的民俗舞蹈形式。毛古斯舞表演粗獷豪放、古樸野趣、遒勁激昂,它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土家族雖無文字,但毛古斯舞代代相傳不衰,作為反映土家族“童年時期”生產與生活的“活化石”,始終保留著自然崇拜、祖神崇拜、生殖崇拜等遠古信仰符號,它集歌、舞、樂、劇于一體,從服裝道具到表演風格和內容,毛古斯舞可以說是土家族文化的真正代表,形式和內容反映了時代歷史和社會發展,對研究土家族的群體結構、文化歷史、生活場景、民俗民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民間藝術品是勞動人民通過勞動實踐創造出來的,以滿足物質或精神需求為目的的產品。馬克思認為,作為商品的物品必須具有經濟價值和實用價值。價值是商品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勞動交換的關系;實用價值是商品本身所具有的物用價值,即能滿足人們使用的需要的價值;而民間藝術品的創造過程必須消耗一定的勞動時間,其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或審美需要具備的實用價值,完全符合物品成為商品的要求,因此具有商品性,即具有經濟屬性。
以湘西地區為例,從民間藝術文化的地區優勢出發,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湘西地區的文化藝術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并與其他農林牧業的投入相比較,顯然它更環保、更經濟、更持續,從而可以使無形資源發揮其高效作用。文化資源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在文化促消費的理念下,文化資源具有區域發展不可估量的價值優勢,發掘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經濟價值,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
現在,土家族織錦技藝、剪紙、挑花等正以不同形式進入城市家庭、樓堂館所,以獨特的文化特色、濃郁的鄉情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空間;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畫等成為城市收藏新貴,進一步提升了民間藝術的發展空間和經濟價值?,F代經濟手段和市場運作,給予了民間藝術史無前例的挑戰和發展機遇,也對民間藝術的創新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從鑄造藝術的角度看,湘西苗族銀飾具備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時間的角度來看,它的發展就是歷史文化的演變;從材質、設計紋飾、制作藝術的角度來看,其都表現出濃厚的民族風格和較高的文化品位。苗族銀飾的加工技藝是苗族民間獨有的鍛制技藝,它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聰明能干、智慧機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而雪白、純正、堅硬的苗族銀飾恰巧體現了苗族地區廣大人民的精神風貌。苗族銀飾由銀匠制成后,在當地旅游市場中銷售,銀匠從中獲取利潤,這一過程是社會交換活動,也體現了銀匠制作的勞動價值。銀飾鍛造使村民家庭收入增多,銀飾產業與當地傳統的農耕生活方式高度耦合,農業生產和銀飾制作兩不誤,也就意味著湘西地區的苗族傳統文化資源有效地轉換成了文化資本。同時,在保留藝術特色的前提下,通過材料、創意、工藝、使用空間等方面的創新改良,可以使民間藝術與當代審美有機融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民間藝術的經濟價值[4]。
地方性民間藝術文化資源既是一種文化形態又是一種經濟形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民間藝術既是傳統型的文化資源,又具有科技創新的作用,同時也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獨特產品資源。通過對湘西地區民間藝術資源價值的深入認知,用發展的眼光按照產業規律運作,通過發掘文化內涵提升其附加值,進而推動湘西地區民間藝術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