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竹 西安美術學院
隨著科學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數字雕刻技術逐漸應用到了傳統手工藝行業中,這是可喜的現象,時代發展與工具的革新是分不開的。金鑲玉工藝俗稱鑲嵌,是一種傳統珠寶制作樣式,是由玉石與貴金屬等綜合材料結合而成。作為珠寶的載體,其有獨特的造型和功能,可名玉鑲金,也可以籠統地稱為鑲嵌類珠寶。
鑲嵌是我國古代玉器雕刻門類中甚為特殊的一類,歷史悠久,發展演變脈絡清晰,獨立成系。金鑲玉原本因彌補貴金屬與玉石的材料特性無法達成的造型或樣式而作,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非日常生活所需,隨著歷史發展,其形式逐步豐富完善。
其中,最為出名的當數現存于日本及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洛陽金村大墓出土的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的鑲嵌或錯金銀作品。
在緣起之處,自然要向自己提出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為何會設計這樣一款珠寶作品?這樣一件對中國古代玉石雕刻及其概念進行嘗試再現的、動物題材形式的、具有哲學思考且運用現代計算機三維建模技術輔助制作的珠寶作品。

《雪蟬》 材質:翡翠、 20k黃金、鉆石、藍寶石
當我們仔細玩味它帶給觀者的體驗感之后,有兩個方向可以解說:一是作品(作為造像形式類的珠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比如顏色、構圖、線條、氛圍、意境,進而涉及珠寶類雕塑的材料(玉石、黃金、寶石等)以及創作和欣賞時的環境場合及佩戴者的性別、年齡等;二是作為一件珠寶類的雕塑作品,《雪蟬》所描繪、呈現的是一種精致的、栩栩如生的、具有美好寓意的動物形象。有此兩個方向(作品與真實)的思考也就基本說明當下我們創作藝術類珠寶作品的要旨。
在以往傳統玉石雕刻鑲嵌作品中,我們會先雕刻好主體——玉石部分,把需要使用金屬塑造的部分預先留出,待玉石部分完成,再用蠟在玉石上塑造出金屬部分的形狀,最后把完成塑形后的蠟從玉石上取出,根據不同的形狀亦可分段取出,再使用失蠟澆鑄法澆鑄出金屬部分,打磨拋光后安裝在預先設計好的玉石之上。整個流程下來,我們在設計稿繪制完成之后仍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體力去雕刻蠟模,耗時費力。然而在今天,計算機三維雕刻打印技術的成熟,使在制作金銀玉石鑲嵌作品時可將完成后的玉石部分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數據掃描并輸入計算機,然后在玉石三維數據基礎上去完成蠟模部分的數字建模,最后將建好的數字模型進行等比例大小的蠟材質模型打印、澆鑄。這個過程將大大縮短蠟模雕刻的時間,減少工藝缺陷,對工藝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當下整個工藝美術行業都在強調精湛工藝,作為一個設計師或雕刻師,更應該有一種磊落不群的精神,那種與廟堂之氣、行家之氣相抗衡的氣度。工藝美術作品沒有工藝,沒有手上功夫,必無所成,然而珠寶玉石雕刻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心靈的掌上雕塑藝術,光有手藝,難有作為,必須要有對這個世界獨特的解讀視角,而且與手藝相比,人對世界的感受力甚至比工藝本身更重要,藝術創造必須超越技巧、超越手上功夫。
清代的戴熙說:“畫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斌@,是人們看到新奇的事物而產生的驚訝之態;喜則是由作品的美感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思則能蕩起人們內心深處的回響。
《雪蟬》是用什么材料雕刻制作而成的,材料又是什么性質的,這屬于科學的態度;作品有什么樣的用處,這是功利的態度;但是當我們開始不在乎作品本身是用什么材料雕刻而成的,又或者不關心它有什么樣的用處,只是用一種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作品,并發現作品呈現美的形式,給觀者帶來美的體驗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這是審美的態度。在審美的態度中,作品成為表現人們特殊情趣喜好的一種形象。
在上述對《雪蟬》的第三種態度(審美態度)的描述中,作品是為了要呈現人的某種情趣、喜歡的事物的形象或物化后的意象。不管是形象也好,物化的意象也好,最終也不過只是一種符號,符號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其意義在于表現某種情感,是人的思想或意念的物化。當然,符號本身的含義是被賦予的,只具有指代功能。
其實,符號說并不是一切作品的最終屬性,或成為歸納一切作品的某種觀點。就像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雪蟬》歸類為蟲魚鳥獸類題材的玉石雕刻。假如我們只是為了表現一只蟬,為了蟬而雕刻蟬,那就太單調乏味了,那這樣的雕刻還有什么魅力?這樣的珠寶類鑲嵌還能是作品嗎?所以,其主旨本就不是在描述某個動物或花鳥的形象。 我們知道,五代以降,中國古代藝術的主流觀念更傾向于“境”的創造,而不是情感的直接抒發,更不是對現實景象的描寫。所謂“境”的創造,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創作者個人的自我生命體驗、生命發現的結果。借用中國古代繪畫或藝術理論,“境”的概念是我們歸納對作品的三種態度之外的第四種態度。同時,這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們爭相推崇的一種藝術境界。
另外,《雪蟬》不僅僅是鑲嵌、金器,更多的是一件器物,源于中國古代獨特的審美意識。這種審美意識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它所呈現的是循環往復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流轉。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所理解的器物并非止于物體本身,而必須是知識與思想的載體。中國古代人作器抑或用器,目的并非僅限于器物本身,而是以器載道。世間事本就無須字字敘述,明之以器,全在不言。這也顯示了中國古代先民的超凡智慧與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
綜上所述,傳統玉雕鑲嵌工藝在中國發展了三千多年,是一種豐富而復雜的歷史現象。它在每一個時期都有新的樣式和概念呈現,一直到近現代都是一種重要的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本文僅僅對古代傳統工藝在新時代科技工業發展的同時如何前進進行了舉例描述,不涉及所有的傳統玉雕鑲嵌工藝種類,其目的是引出更廣泛和更深入的研究,促進對中國美術獨特性和豐富性的進一步發掘。
眾多傳統金工金器的藝術形式看起來也許有些“老氣”或者“很土”,但這些與本土美術共生的文化精華,藏匿于其中的溫潤的、有深度的、有底蘊的、有詩意和情懷的雕刻藝術表現形式,相信未來一定會被年輕人所接受、理解并喜愛。但愿我們的工作能夠有效推進這個喜愛的進程。沒有過時的雕刻藝術,雕刻藝術也不會過時。讓我們打開通往古代本土美術的大門,穿梭在歷史文字記錄與那些現存于博物館、美術館中藏品的轉換之間,感受中國古代工藝的魅力與深沉的力量,盡我們所能去做更精彩的當代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