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宇 譚晶晶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人們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它包括民間傳說、習俗、語言、音樂、舞蹈、禮儀、慶典、烹調以及傳統醫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應該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藝術價值;二是處于瀕危的狀況;三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1]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物;二是如何選擇繼承人;三是如何對無形的文化遺產進行有效開發,使其不僅能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革新的生成物,又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繼承之間的關系有良好的相互作用,從而起到雙贏。近年來,我國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不遺余力,前后啟動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還設立了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專題展等,多舉措、多方位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圖1 廣東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玉石花盆景實物

圖2 廣東省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濠泥雞的上色過程
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主要面臨著市場缺失和傳承人缺失兩大挑戰。以廣東省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玉石花盆景和廣東省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濠泥雞為例。玉石花盆景傳統工藝目前面臨著“市場缺失”的問題,據傳承人介紹,玉石花盆景現在存在的問題就是市場問題,市場環境的低迷也影響到了玉石花盆景的銷路。鎮濠泥雞目前面臨著“市場狹小”的困境——“市場太小,利潤太低”,曾經做泥雞的工藝人現在也進了家附近的工廠工作,加上吹泥雞的傳統慢慢遺失,市場也隨著慢慢萎縮。傳承之路上,如何打開更大的“市場”,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須解決的問題。[2]
另外傳承人的缺失,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在各類自媒體中更好地傳播,如何更好地拉近人們與文化創意產品之間的距離,以藝術的多樣性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傳承傳統工藝,提高文化創意產品與傳統藝術的傳承有效性,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需要解決的問題。
截至2021年6月,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總共有3145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42項。其中廣東省所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代表項目總計147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總計132人,在全國排名前列。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了11個專欄36個項目,其中重點從大灣區青少年文化培養、藝術交流活動、公共文化設施、特色旅游設施和旅游人才發展方面做了規劃。[3]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應該是綠色產業,符合我國生態系統的發展目標。[4]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持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以廣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民歌為例,在2020年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的圍樓旅游文化節上,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彩石古道·山里行謠——過山瑤民間民俗傳統情景音樂會” 以融合展演、展銷、展覽、巡游的“非遺盛宴”,展示區縣的地方文化和風土人情特色。
在傳播途徑上,廣東省進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宣傳模式上的創新。廣州作為全國的直播之都,充分將新型直播形式為主的宣傳模式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播中。在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上,主辦方設置了6個直播間,快手、淘寶、拼多多、抖音等16個平臺都對當天的活動進行了不同角度的直播。此外,2020年首屆廣東非遺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如“非遺少年說”“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廣東主會場系列活動、廣東“首屆非遺購物節”、廣東“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征集等主題活動逐一亮相。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云模式”“云逛展”“云辦公”“云約會”等新的數字化宣傳模式,激活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數字產業背景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更具活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缺失”的問題提供了與時俱進的解決方案。
產教融合是指根據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將行業與教學緊密結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使學校成為人才培養、科研、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經營實體,形成校企一體化的辦學模式[5]。廣東省積極推動將職業教育與非遺傳承保護結合起來,促進產教融合。
惠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三位一體”的模式,即企業導師、藝術大師、學校教師共同搭建一個獨特的教育平臺,學校積極與古鎮文化大師對接,聯合研究、規劃,并開設公共選修課,使學生掌握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弘揚優秀文化。由此該學校還舉辦了“客家民歌進院落”“東江木雕藝術周”等活動,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工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支持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
韓山師范學院開設了陶瓷藝術設計(楓溪瓷燒制技藝)、雕塑藝術設計(潮州木雕)、服裝設計(潮州刺繡)、烹飪工藝與營養(潮州菜烹飪技術)四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翱ㄍǔ铡笔琼n山師范學院發起的科研項目,該項目將潮劇與動畫完美結合,為潮劇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喜愛潮劇。該項目的發起人在此基礎上創辦了潮州動畫工作室,至今仍在為潮劇和童謠的傳播而不懈努力。[6]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在課程建設方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納入課程體系,開設了“客家民歌”“花波戲”等課程。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通過“傳幫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率,并嘗試與政府合作,通過訂單式培訓開展五年制學校模式。
在媒體融合時代,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借助了新興的傳播方式、教育渠道和技術應用。通過媒介的整合,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此外,廣東省重視產教融合不僅可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素質和技能,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缺失”的困境提供了解決路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更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