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登濤 德宏職業(yè)學院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之美者也”反映了造型設計、雕工和玉材本身的特性決定了玉雕成品的價值。每一件玉器都展現(xiàn)著玉雕師的雕刻技術水平, 更體現(xiàn)著玉雕設計者的設計理念、藝術造詣、文化修養(yǎng)、審美觀念,同時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時代信息。對玉石進行雕刻時,第一步就是構思設計,只有設計合理,才能賦予作品靈魂,才能讓作品擁有藝術感染力。現(xiàn)在市場上可見的玉雕作品設計思路及題材大多來自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傳統(tǒng)哲學思想、神話傳說、藝術 、 風俗等,常見的觀音、貔貅、如意等,早已成為市場上司空見慣的玉雕題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玉雕設計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現(xiàn)階段立足于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玉雕造型設計相對比較少。以少數(shù)民族文化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作也可成為玉雕設計的一個新突破口。筆者從德宏傣族文化資源中提取內容,探尋傣族文化元素在玉雕設計中的應用。
傣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傣族人民聰明、勤勞,文化獨具特色,現(xiàn)將傣族文化作簡單介紹。
德宏地區(qū)傣族節(jié)慶多由宗教節(jié)日演化而來,按傣歷計算時間,主要有賧塔節(jié)、潑水節(jié)、進洼、出洼、各村寨輪流舉行趕擺活動。其中,潑水節(jié)最為隆重,在傣歷新年時舉行,在節(jié)日里,傣族群眾要舉行采花、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熱鬧非凡。
傣族村寨多在盛產竹材和榕樹的河邊壩區(qū)。傣家住宅大多用竹子建造上下兩層的干欄式建筑高腳樓房,通常粗竹做柱,竹篾做墻,竹片為板,草鋪屋頂,上層住人,底層堆放雜物或飼養(yǎng)家禽。部分德宏傣族村寨建筑因受漢族影響,會建成用毛竹編織成籬笆圍墻的漢式建筑。同時傣族村寨中,佛塔和奘房最為特別,幾乎是“有寨就有塔”,塔內存放僧人遺物,以金色或白色為主色調,佛塔結合了中原、東南亞、傣族特色的建筑文化精華,最具特色的當數(shù)德宏勐煥大金塔。
男子的服飾以簡潔為主,包頭、上著無領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傣族婦女服飾輕盈秀麗、淡雅美觀,同時結合實用為主,上身一般婚前穿色彩艷麗大筒裙或穿淡色大襟短衫,婚后改穿對襟短衫和筒裙,下著長褲,束繡花圍腰,同時傣族善于織錦,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常用于賧佛、衣料、掛包上。傣族服飾圖案豐富,主要包括由芭蕉花、孔雀紋、大象、日月星紋等組成的象生形紋樣,由奘房、佛塔等表現(xiàn)傣族的生產、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的紋樣。齒紋、角紋等是純粹從裝飾效果出發(fā)設計的紋樣。
1.民間文學
傣族民間文學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有古歌、神話、創(chuàng)世史詩、英雄史詩、歷史、傳說、歌謠等形式,如《葫蘆傳人種》《巴塔麻嘎捧尚羅》等。
2.剪紙
多用于旗幡、門楣、燈彩的裝飾,造型自由、簡潔,多以動植物為題材,如白象呈祥、孔雀開屏等 。同時傣族剪紙的內容很多與宗教有關,多以佛教故事、佛陀、天神、僧侶生活為主要題材,以佛塔、奘房、佛傘、菩提樹、凈瓶等佛教表征作為背景。
3.舞蹈
德宏稱舞蹈為“凡”,種類非常豐富。凡婻諾、凡光罕以模仿動物(孔雀、鹿)動作為主要特征。凡光為鼓舞,僅限于男性表演。傣拳舞、傣棍舞、刀術舞統(tǒng)稱凡整。反映生產、生活和風俗習慣,邊歌邊舞的集體性舞蹈為哈凡,其中孔雀舞影響最廣泛。
中國玉文化歷史悠久,從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殷商的婦好墓,明清的十三陵、定東陵到現(xiàn)在,玉器始終跟隨歷史的車輪,從未在我國的文化中間斷過,更有學者認為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玉雕藝術是一個時代勞動者的生產力水平、審美價值、工藝水平、智慧的綜合體現(xiàn),有不可估量的史學意義。但筆者觀察廣東四會、揭陽、平洲、廣州及云南瑞麗、騰沖等玉石市場發(fā)現(xiàn),市場上的大部分玉雕產品,為了便于銷售,常使用較為傳統(tǒng)的吉祥寓意題材,最常見的為觀音、彌勒等佛教題材,還有一些為山水、植物、瑞獸、吉祥物等,同質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但是,隨著年輕消費者購買能力的提升,他們已成為玉雕飾品的主要購買者,現(xiàn)行的這些題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的產品已不是年輕消費者的首選。另辟蹊徑尋覓新的題材,用新思路重塑舊的題材進行玉雕設計,以適應現(xiàn)在社會日趨多元的審美需求已成必然。筆者結合傣族文化進行玉雕創(chuàng)作也可視為一種不錯的玉雕創(chuàng)作嘗試。
造型輪廓作為玉雕設計的要素之一,能直觀地表達設計理念,渲染藝術效果。德宏傣族文化中紋身圖案造型、建筑輪廓造型、織錦紋式造型、剪紙造型等傳統(tǒng)圖案,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寓意,將其運用于玉雕設計中,既能體現(xiàn)玉文化的內涵又能體現(xiàn)德宏傣族的地域文化,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德宏傣族的衣著服飾、民居建筑、音樂舞蹈、神話故事無不表達了德宏傣族親近自然“把生命與水、樹相依”,輕盈秀麗、淡雅美觀、清新脫俗的審美意境,如何表達意境和神韻在玉雕設計中十分重要,傣族文化和玉雕設計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擅長用具體的事物來形容抽象的東西。 結合時代背景,將具體的德宏傣族文化通過創(chuàng)造而不是簡單地描繪來進行玉雕創(chuàng)作,以表達玉雕作品的精神和氣韻,是一種廣泛認可的設計思路。
在玉雕作品中,運用佛教題材同時結合德宏傣族文化中的剪紙、舞蹈、節(jié)慶、宗教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包含的祈福元素,經過吸收、融合和再創(chuàng)造,形成更具傣族特點的玉雕作品,這樣也能使傣族的文化理念得到更好的傳播。
德宏傣族服飾輕盈秀麗、淡雅美觀,市場認可度很高,同時服飾設計中結合玉雕飾品的應用甚廣,前景廣闊,我們也可以結合傣族服飾的特點,在服裝、包、披肩、帽子上合理地使用玉雕小配飾縫綴成傣族傳統(tǒng)圖案,同時還可以結合傣族服飾特點,開發(fā)適合搭配的玉雕掛飾、手鏈等玉雕產品,為德宏傣族服飾與玉雕設計結合探究一條具有地域特色的發(fā)展之路,同時開拓傣族服飾設計及玉雕設計的新思路。

傣族文化元素在玉雕中應用的作品
總之,創(chuàng)新和特色是玉雕設計的生命力。通過挖掘德宏傣族文化的特色內涵,并將傣族文化內涵進行提煉、組合與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德宏玉雕市場的優(yōu)勢,將玉雕設計和德宏傣族文化充分結合,探尋一條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玉雕設計思路,在發(fā)揚傣族文化的同時,滿足更多人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