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臨 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雕塑這門藝術從西方引入中國后,從審美和造型上促進了二者的互相吸收。西方的造型規律是以解剖為基礎而建立的理性思考方式,把神當人來塑造,使神走下神壇。然而,中國的造型方式是以意象為基點寫胸中之氣象,讓佛處于眾凡人之上而對其頂禮膜拜。前者須懂解剖學,而后者須懂像學。雕塑在中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短暫的幾十年中,在各種建筑裝飾中得到了極大的運用,贏得了相當大的市場。中式雕刻經由人們日常生活而來,常寄予各種美好的祝福和祈禱,憑借這些意愿而雕刻出各種幻化的神佛之境,其內容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和篩選,在內容設計和審美形式上達到了高度的完備狀態,受眾也具有高度的約定俗成意識,感性的審美方式下不需要任何的解釋馬上就可以意會而秒懂。中國許多老百姓不知“雕塑”為何物,但一說到雕“菩薩”,馬上就會想到雕木菩薩和塑泥菩薩之類的,說到“玉雕”馬上就意識到這是貴重之物,符號性的元素已經深入人們的骨髓和血液中。
辛亥革命以后,更多的美術青年先后赴加拿大、法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學習雕塑,促進了中國架上雕塑的發展。 中國雕塑教學始于192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選派留學生、研究生到蘇聯學習,50—60年代開始了較有經驗的城市大型紀念碑雕塑的建設,80年代進入了城市雕塑的建設時期,90年代開始較全方位地進入了室內外和園林景觀等項目建設中,一直都很好地為建筑行業的發展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2000年后,計算機開始普及,硬件設置和技術不停地更新換代,軟件的開發從依賴進口到自主研發,發展日新月異。3D建模和打印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原來單純依靠人力搭架子、堆泥、塑形等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數據倍數放大,機械臂全方位無死角地根據數據的輸出進行不知疲倦的雕刻,原來需要一個月或好幾個月才能完成的雕塑,短短幾天就可以完美收工。高科技的發展改變了雕塑的形成過程,使藝術能更快更好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但是玉雕領域卻依然一成不變,造型老化的問題越來越與時代不相融合,歷朝歷代的造像藝術或者雕刻藝術都是跟著時代的審美在發展,每個時代的審美都會有一定的區別。但這種區別一直圍繞在“形而上”求變化的“意境”追求當中,并沒有像西方那樣通過追求形而下的寫實來達到形神逼真的改變從而實現形而上,那時的工匠也并沒有機會像現在藝術院校的學生一樣,能先系統地學習西方寫實的造型基礎和審美理念,所以大量的玉雕從業人員基本上都是沒有文化的普通工匠,更別談美術系統訓練了,只能在少數有一定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師傅的指導下討生活,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和生產產品。再加上玉石雕刻長期受材料工具的限制,一件作品制作周期往往相當漫長,材料也極其珍貴,長期以來創作空間和思想并不自由,相對保守,而創作激情很容易被漫長的制作過程消磨殆盡,所以大量的玉雕始終停留在高端工藝品的范疇,這樣也就能理解多數玉雕為什么造型老化,缺乏與時俱進的創新了。
隨著雕刻工具和技術的不斷更新,技術層面在現當代的環境下已經不成問題了,近幾年來高度提倡文化復興,舶來文化如何與華夏文明相融合是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西方在造型上有著相當的可取性,通過透視、解剖,將形體和精神面貌塑造得十分生動逼真,常使觀眾一覽無遺,嘆為觀止。錢步輝的《家園》(圖1)在尊重客觀主體的前提下,運用人體解剖知識表現一個少女的青春美,將人體進行了主觀意識形態的變化,使視覺效果達到一種“玩”的高度,結合玉石本身溫潤微透的材質美,從而使觀者始終能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觀賞狀態中。中式的造型方式一直是“寫意”,更講究意境和形而上的意象造型法則,高度追求神似,常給觀眾留下無限的思考空間。如筆者的《牧野長歌——將》(圖2)、《牧野長歌——后》(圖3)以馬頭為基礎,充分發揮了東方意象造型的特點,高度強調主觀意識為主的審美原則,將人的情緒和情懷融入動物造型中,將其物化。拋開常人所認識和理解的形態,著重追求意境和形而上的意象造型,運用雕塑中塑造形象的方法將形體進行空間壓縮,使作品的主觀意識得到了很好的表達。

圖1 和田玉《家園》 錢步輝/ 作

圖2 和田青玉《牧野長歌——將》 朱福臨 /作

圖3 和田青玉《牧野長歌——后》 朱福臨 / 作
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很多東西方文明結合的產物,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進入當代都已經趨向于融合狀態,當代藝術促使各藝術門類在造型理念和思想表達方面都顯得前衛,特別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讓這種前衛的思想和玉雕當中的意象審美結合從而產生化學反應,能改變玉雕中陳舊老套的造型氣息。如許亨的《文明系列——遠古記憶》(圖4),在運用相當嚴謹的西方造型方式的同時,將古代青銅器上錯金銀的技法運用到作品中,使作品整體散發出一種獨特、神秘而古老的東方韻味,將當代藝術和東方元素進行了較完美的融合,視覺效果尤為震撼。

圖4 錯金銀《文明系列——遠古記憶》 許亨/ 作
以玉石材料作為藝術載體,比紙張、油畫布更加能夠流傳千古。如今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玉石開采技術和玉雕工具不斷推陳出新,各高等院校的美術人才往這個行業傾斜的越來越多,用西方的造型方式來輔助東方思維的題材和故事的呈現,在符合傳統玉雕審美訴求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在充分吸收傳統玉雕技法的情況下,合理融入當代雕塑寫實的造型技法和審美理念,創作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富有生活氣息、忠于自己內心、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玉雕作品。讓玉雕作品既能充分體現自身所學的知識,又體現出玉石材質之美;既有傳統玉雕的基本面貌和審美特征,又有形式上生動、自然、唯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