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來國,張斕
(1.蚌埠醫學院,安徽蚌埠 233030;2.蚌埠行知實驗學校,安徽蚌埠 233030)
城鎮化是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四化”道路中被提出的,為此中共中央于2013年底還召開了城鎮化工作專題會議。 自專題會議召開以來,我國城鎮化率逐年穩步提升(如圖1 所示)。城鎮化是一種社會發展趨勢, 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 給人們帶來了便利快捷的生活, 提供了優質服務,但也有不足,城鎮化建設初期由于缺乏經驗,又過于激進, 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優秀文化遺產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遭到破壞。 直觀表現的是一些古遺跡、故村莊建筑類的物質文化被拆除、遭到毀壞,潛在的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類, 由于城鎮化后人們的居住環境、 生活方式等被改變造成非物質文化生存發展的空間被壓縮,甚至消失。 自城鎮化建設以來,學者們致力于優秀遺產傳承保護的積極探索研究。 優秀的遺產是我國歷史發展的見證, 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特質,保護與傳承優秀遺產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城市歷史傳承的需要。

圖1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城鎮化率數據(常住人口)
經濟建設是基礎,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意識上對經濟建設的重視, 勢必造成在實際工作中忽視優秀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即使意識到保護傳承優秀遺產的重要性,由于其掣肘經濟的限制在執行過程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這些主觀客觀因素的制約下,事實上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優秀文化遺產并未能真正得到很好、有效的保護傳承。
大多數人民群眾、村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認知有限,受小農意識的影響,更為關注的是自身居住環境、生活條件的改善,缺乏對優秀文化遺產價值的認知,造成保護意識淡薄。即使有的村干部有保護傳承的意識,但是由于缺乏保護的科學常識,往往造成無意的破壞。
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一個方面是法制層面的保護,通過強制手段對破壞、損害文物的行為依法進行保護。 目前,全國通行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1]。 雖然在保護優秀文化遺產時有了法理依據, 但是這兩部法典是針對全國通用的,不可能具體、翔實到完全適用于每個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 再加上我國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數量龐大、 種類龐雜多樣, 這些都給實際保護工作的落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疑惑。需要有地方性的管理條例,進行有針對性的、細化的,符合地方優秀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辦法,將法制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真正落到實處,自上而下形成科學、完善的法制保護體系。
法制上的保護主要是對優秀文化遺產造成破壞的行為進行法律震懾,預防發生;或是對已成事實的違法行為進行懲戒、處罰。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幫助那些有意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的民間人士熟悉、掌握保護優秀文化遺產的科學常識, 避免由于缺乏保護優秀文化遺產專業知識而造成的人為的、 無意過失。這需要我們制定翔實、具體的保護優秀文化遺產規范的措施辦法或是行業標準。
由于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所以對專業的保護人才的要求高, 一是門類齊全要求高,二是體量大。現實情況讓我們目前的優秀文化遺產的保護捉襟見肘、陷入窘境,全面的保護成為空中樓閣難以實現,只能是以點帶面重點保護,搶救性的保護,很難做到從容地、長期的日常保護。 對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技術精湛的文物修復人才,還需要懂得、擅長文物保護規劃的行家里手[2]。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僅需要對遺產本身進行保護,還需要對其生存的空間、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等進行保護,尤其是傳承人的保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傳承即是保護,而保護未必能夠有效傳承,這既是保護的重點也是難點。
國家立法保護優秀文化遺產, 表明國家對該項工作的高度重視, 意識到保護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立法以來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保護情況得到了質的改變,大批優秀文化遺產得以被保護、傳承下來,尤其是物質文化遺產被拆除、人為損壞的現象基本得到遏制。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雖然一些優秀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 但是并未能很好地和當地的城鎮建設有機協調融合,顯得過于突兀,為了保護傳承而生硬存在,存而不美,未起到真正的歷史文化傳承作用,體現歷史文化的價值[3]。 未能有效開發利用其歷史文化價值,綜合開發的層次低、深度不夠; 未能緊跟時代的發展, 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推陳出新。 在這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信息時代,文化遺產沒有創新的傳承難以長久生存發展下去,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加大對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做到應知盡知,要不厭其煩反復宣傳、普及,將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知識深植于心, 入腦入心, 讓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自覺意識。在此基礎上逐步加大宣傳的深度,提高人們對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整體認知水平。在普及、宣傳的方式上充分利用廣播、宣傳欄、新媒體、網絡、展覽館等,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措并舉,廣開渠道[4]。
在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形成反饋意見, 為逐步健全完善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法制、條例提供科學實踐依據,形成把經驗總結轉化為理論知識,形成法制、條例,再用以指導實踐工作,形成體系上的閉環。各地方在國家保護法典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結合地方實情、文物實情等有的放矢、 針對性地出臺或是完善地方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條例或管理制度、行政法規等。
這里講的專業人才包含三類人才。 一是具有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專業管理知識或水平的人才,現有的優秀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管理人員隊伍中專業人士占比不高, 專業素質和專業管理水平總體不高,有待提升。二是優秀物質文化遺產修復的專業人才, 該類人才中又包含專業院校培養畢業的人才和家族傳承或師承傳承的工匠、藝人等。三是非物質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人, 該類人才主要是家族傳承或師承傳承人,人才隊伍的受教育層次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的管理知識,管理水平不高,傳承創新發展的能力有限, 不利于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良性、持久發展。上述三類專業人才隊伍目前總體數量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市、城鎮、鄉村極度匱乏。
在城鄉演進中, 對優秀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要堅持完整性、真實性、融合性原則。 就是在保護傳統村落、 歷史街區時要保證原物、 原貌的完整性,甚至是保存原汁原味的周邊環境,同時還要注意在新建城鎮建筑時兩者的融合,協調共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有機融合現代元素,緊跟時代步伐創新發展, 實現自然與人文、 現代與傳統融合發展,促進優秀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5]。 在修繕和保護古文物、建筑的過程中,不改變原貌,不流失其內涵的歷史信息,不增不減,修舊如舊[6]。
在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過程中, 我們要利用國內、國際市場,發揮市場的作用,為保護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 優秀的文化遺產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是人類共同的遺產[7-11]。 例如,我們的剪紙、曲藝、泥塑、版畫、雜耍等民間藝術不僅在國內有廣闊的市場,而且在國際上也深受喜愛。歷史上,中國的陶瓷、刺繡等都有很好的國際市場,中華武術的愛好者、習練者遍及全球,我們要發展文化產業,不僅要推廣到全國各地,還要走向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傳承、保護我們的優秀文化遺產[12-16]。